发布时间:2019-02-01 11:19 原文链接: 别熬夜了!“夜猫子”精神疾病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又叫“生物钟”,是发生在人类等大多数生物中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包括激素水平、体温调节和睡眠-觉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代谢和精神紊乱。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体细胞基因敲除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是模拟人体昼夜节律研究迈出的关键一步。

  昼夜节律中的Chronotype即“昼夜偏好”,是一个人对早睡或晚睡的倾向性。据此,个体可被分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早起的人、“夜猫子”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你也许会好奇为什么有的人越到晚上越精神,有的人能早睡早起?(姑且相信他不是因为工作吧)到底是什么导致个体之间昼夜偏好差异?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了数百个与个体昼夜偏好相关的基因位点,并发现早起的人或“夜猫子”体内的一些基因位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遗传因素存在部分重叠。

  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团队对697,828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寻找、鉴定了与睡眠时间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偏好早起人的相关基因突变与积极心理健康相关突变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夜猫子”则拥有更多的与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疾病的相关基因突变。这是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夜猫子”有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例如精神分裂症,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理解这种联系。

图片.png

  该研究涉及参与英国生物样本库和23andMe的参与者。研究人员在英国Biobank项目449,734名参与者的数据中寻找与自我报告睡眠表型相关的基因突变,并进行了GWAS分析。然后他们对另外的248,098名23andMe参与者进行了Meta分析,并利用基因型数据验证了351个可疑突变,其中包括之前与昼夜节律偏好相关的20多个位点。

  研究人员发现,与昼夜偏好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大脑或视网膜组织中表达的基因中和周围都有分布,包括已知的昼夜节律功能基因,谷氨酸、胰岛素、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用来估计昼夜偏好遗传效应,寻找因果变异(Casual variants)。通过对所有位点的遗传关联进行精细定位,研究人员确定了10个编码变异体,它们很有可能是因果变异,这为昼夜节律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潜在的目标,并进一步证明了昼夜偏好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随后,研究团队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85760名参与者的活动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时,发现研究中鉴定的昼夜偏好相关基因突变似乎与记录的睡眠时间一致,但与其他睡眠特征不一致,如持续时间或睡眠质量。同时,通过孟德尔随机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偏好早起人的相关基因突变与积极心理健康相关突变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而“夜猫子”则拥有更多的与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该研究根据活动监测数据得出的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昼夜偏好相关基因图突变确实会影响睡眠时间的客观测定,但与睡眠其他特征关联度较。证明该研究正在研究有意义的生物关联,并且可以量化这些基因突变对睡眠时间的影响,为昼夜节律生物学及其与人类疾病联系的新见解。

  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人们对早晨或深夜的偏好似乎可归结为人体内部时钟功能和对外部光线反应的微妙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会对我们生物钟有效持续时间的能力产生潜在的重大影响,进而改变疾病、精神健康的风险。该研究强调了大量可以进行更详细研究的基因,以确定不同的人如何拥有不同的生物钟。

  该研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分析了昼夜节律遗传因素与精神健康风险间的联系。小编想说的是,人类的昼夜节律除了受基因影响外,更多的可能还是来自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工作、活动、饮食、人造光等。除了精神健康,很多研究也表明,晚睡对身体有着极大的伤害,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还是当个早睡早起的人吧。

  参考资料:

  1.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of chronotype in 697,828 individual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circadian rhythms

  2.Body Clock GWAS Uncovers Loci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相关文章

“遗传学+连接组学”,推动精神疾病客观诊疗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研究者合作,基于多组学医学大数据,揭示了脑连接组和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拥有的共同的遗传因素,发现两种疾病的遗传因素对宏观脑连接......

利用GWAS方法挖掘谷子资源中蕴含的抗谷瘟病基因

谷子是中国传统粮食作物,具有抗旱耐贫瘠、营养丰富平衡、粮草兼用、耐储存等特点,作为谷子三大病害之一的谷瘟病,严重影响谷子产量和商品品质,目前对谷瘟病的研究仅局限于抗病性鉴定和评价,有关抗谷瘟病基因的研......

Cell:许多精神疾病源自相同的基因变异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MGH)和精神病基因组学联盟(PsychiatricGenomicsConsortium)的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不同的精神疾病具有相同的遗传结构。在给定的年份中,精神......

2019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精神疾病精准检验分论坛

2019年7月20日下午,在这激情飞扬的盛夏,来到美丽的南国,来到了热带风情城市—“椰城”海口,与最热情的同道欢聚一堂,共同分享此次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海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海......

Benchmarker一种可靠的对GWAS数据进行挖掘的算法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针对大量人群寻找有助于常见的多基因特征(如身高或肥胖)的基因。这些综合性研究经常发现大量微小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在高龄,肥胖等人群中更常发生。但这种相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

新研究解释维生素D与大脑健康关联的新机制

在晒太阳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对大脑健康非常关键。近日一项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大脑中一种支撑神经元的“支架”。这一发现或有助于开发针对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疾病的......

人脑PK猴脑:人类为何智商更高,且易患精神疾病?

神经科学家首次通过单个神经元追踪技术发现了人脑与猴脑的“软件”差异。他们发现人脑会牺牲“稳健性”(robustness,神经元信号的同步程度),换取更高的信息处理效率。研究人员推测这一研究结果或能解释......

别熬夜了!“夜猫子”精神疾病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又叫“生物钟”,是发生在人类等大多数生物中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包括激素水平、体温调节和睡眠-觉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代谢和精神紊乱。近期,......

别熬夜了!“夜猫子”精神疾病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又叫“生物钟”,是发生在人类等大多数生物中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包括激素水平、体温调节和睡眠-觉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代谢和精神紊乱。近期,......

刘春宇陈超课题组在Science揭示精神疾病发病机理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IF=41.06)和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IF=16.71)同期发表了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刘春宇教授和陈超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