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31 14:12 原文链接: 疫情下的科研如何追赶时间

  随着疫情形势稳定,高校学子们度过的无比悠长的假期即将进入尾声。截至目前,公布具体开学时间的省市,包括江苏、山西、广西、宁夏和四川等地。

  例如,江苏在3月宣布高校以4月13日为开学起始时间做好开学准备;山西则给出了本硕博毕业年级按4月10日开学准备,高职、高专毕业班按4月15日做开学准备;广西也决定分批次开学,医学专业和医学类院校、毕业年级,自4月14日起有序开学……

  等待学生回来“复工”是很多导师的心声。“学生要有工作量才能完成论文。所以职工往往会把实验时间让出一部分给学生。”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京内某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解释说,但无法动手做实验,拿不到数据,“项目完不成,论文就发不了”。

  实验是科研的基础

  虽然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正在“解封”,但仅限于部分科研人员与教师可以上岗,学生依然被隔离在家。

  即便回到工作岗位,科研人员也无法进行实验,因为实验室依然不能开放。

  在实验的另一端,牵扯的是项目申请、学生毕业、论文发表。没有实验为基础,课题组的后续工作几乎全部瘫痪。

  “我一个学生的工作因为需要学校的高性能计算机,并需要去观察和测量标本,在家没法推进,只有让她多读文献,把其它部分的数据整理出来。第三个学生是研究介形虫的。假期里她和我一起整理一些数据、作图、一起写文章。但是她自己这个学期的工作,因为不能去学校解剖标本、观察标本,所以没能按期开展。”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翟大有告诉《中国科学报》。

  等待实验室重启

  一位清华大学工科副教授对复工时间望眼欲穿,他的研究组内除了导师还有6个博士和1个硕士。“疫情期间学生都不能回校,实验室不能开,直接影响科研工作,对做模拟研究的老师可能影响小一点。我们的科研产出还是论文、专利、设备样机,这些都是要实验支持的。没有实验结果,就不能写论文、专利,不能返校就不能制作设备样机。”该副教授说。

  在疫情旋涡中心的武汉,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曹余良也担心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在这个特殊时期,对于下一级或者说低年级学生会有一点影响,因为无法开展实验,但是他们距离毕业只剩一年的时间”。而对于马上就要毕业的学生来说,曹余良倒并不太担心,因为这些学生的实验内容在春节前基本已经完成,“也许有部分研究数据需要补充或者复测,但这不影响论文整体方向的构建”。

  苏州医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更担心的是,虽然被困在家中的学生还可以撰写论文,但是因为缺乏部分数据,影响投稿,进而让毕业时间变得不可预期。

  一位科学网博主在博客中写道:理工科的研究生大多需要做实验才能毕业,待在家里就做不成实验,导师远程指导也不方便。有的学生投出科研论文后,已经收到审稿意见,但在这个当口,不能回学校补做审稿人要求的实验。研三学生正面临找工作,但当疫情还没有消退时,大型招聘会肯定不适合举行了。

  尽管3月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可适当顺延夏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但依然无法打消所有人的顾虑,“毕竟北京落户政策对应届毕业生还有年龄的限制,这样对一些大龄研究生,是非常不利的。”北京某研究所的研究员表示。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在受访时也表示,疫情确实对今年毕业且有实验工作的学生影响很大。“实验不能做,意味着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的工作不具有系统性,很大可能会在疫情耽误的基础上再次延期。”这名研究员说。

  动起来的实验室才有活力

  翟大有在期待复工的同时,还建议将放假时间、还有各个科研项目的截止时间都适当地延后,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和科研项目的执行度。

  对此,曹余良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同时补充道:“开学主要还是从研究生开始,而且主要是从这些实验与实验科学为主的研究生开始,这样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发现该注意的地方。”

  至于已经耽搁的时间,苏州某医学课题组负责人担心这恐怕已经引起了师生的心理焦虑。 “现在老师担心完不成课题组科研任务,绩效考核不合格,项目验收时间不够;三年级的研究生担心找不到工作;二年级的研究生担心不能按时毕业。而且,一部分学生是临床研究生,还有临床任务。”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官网上公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开放科研实验室的通知,随着万物复苏的脚步加快,实验室也正在恢复往日的活力。

相关文章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0年成效显著

  农业育种,20万元的经费支持能发挥什么作用?“用处可大了!”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诉记者,“20万元的项目经费虽然不算多,但是使用灵活,经费使用实行......

句句扎心!非升即走体制下“青椒”的年终总结

工作稳定,时间自由,薪水体面,还有寒暑假,大学教师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为的年底清闲不同,大学教师同样面临着“KPI”的绩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节,充斥着表格发票、课题申请......

进口生物试剂垄断中国成常态,国产替代有望扭转市场!

中国科学院面向市场创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务平台喀斯玛(CASMART)最新统计显示,中国部分科研机构的中高端生物试剂严重依赖进口,其进口品牌交易额累计占比达79%。生物试剂是科研的关键性基础材料,中国加强......

科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科学发展条件下,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活动的组织形式都发生着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都以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研究中的难题.群体合作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手段,对现代科学的向前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

博士、青椒退出科研,评职称的科研,和你想象完全不同

考研、读博、进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博取科研的入场券,却在扣响科研的大门后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来越多的“学术临时工”出现,令人扼腕。2017年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读博时有80%的......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逃离科研?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我认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

国自然基金委:评审述评明确资助导向使科研定位更精准

2020年管理科学部在项目受理、评审、资助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精神,结合管理科学特点,对所有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评审,围绕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资助导向,开展了分类申请与评审试点,对明确资助......

科研“孤儿”如何适应环境,打破“孤独”

东部某“双一流”高校特殊引进人才王阳曾在一年内经历无缘科技部重大项目、基金委“优青”落空、国家科技奖止步六进三的三重打击。郁郁之余,他得到项目评委中一位专家的善意的提醒:“学术是很好,可惜人际交往弱了......

不良倾向伤教学科研高校教师职称咋评更科学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

研究生如何提出问题?周立伟院士专访来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认为,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问题,在于科研环境功利化的影响,以及人才培养中方法论的缺失。以下内容为《中国科学报》对周立伟院士的专访。疑问是思想的起点。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