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29 00:00 原文链接: 清华大学教授JBC破解艾滋病奥秘

  来自清华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的长江特聘教授张林琦是著名旅美中国学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首席华裔科学家,近期其研究组在《JBC》杂志上发表文章,解析了对于一种新发现,能中和高达90%的艾滋病病毒菌株的抗体,出现耐药性病毒菌株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其中V5区的一个单残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将有助于提高这一新型抗体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

  艾滋病令人望而生畏,据《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显示,我国艾滋病历年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预计在78万人,当年新发病毒感染者4.8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达2.8万人。

  为何这种疾病难以控制呢?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侵袭的主要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CD4细胞。早期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如入无人之境,病毒在玩命地复制,到达一个非常高的顶点。然后,我们的免疫系统看到了病毒,开始抑制病毒。免疫系统有一定缺陷,不能将病毒扼杀在摇篮中,只有当病毒复制到一定程度,才能检测到,并且只能抑制病毒复制,没有能力清除病毒。到了后期,免疫系统与病毒经过较量之后,免疫系统消亡殆尽,病毒数量剧增。

  2010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两种人体抗体可有效中和艾滋病病毒,能阻止90%以上已知的艾滋病病毒菌株侵袭人体细胞。这两种抗体就是VRC01和 VRC02,VRC01和VRC02抗体就可附着在稳定的CD4区域内(艾滋病病毒变化多样,但是其表面小部分几乎不变的区域,如这一CD4结合部位),阻止病毒“搭上”人体免疫细胞,因此这两种新抗体能够中和高达90%的艾滋病病毒菌株。

  这无疑是突破艾滋病的新希望,然而近期的研究却发现了针对VRC01的耐药性菌株,为了解开此类耐药性菌株的作用机理,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针对带有不同VRC01中和谱的CRF08_BC 干扰病患,分析了其两个遗传上相关和两个遗传上不相关的包膜蛋白克隆,发现了就是HIV-1包膜蛋白的V5区域中的一个单个残基,能促进病毒逃逸单克隆抗体VRC01的广泛中和作用。

  研究人员建立了相关突变包膜的的假病毒模型(pseudoviruses),发现遗传相关克隆与遗传非相关克隆中V5区域的互换能完全改变其对 VRC01抗体的灵敏度,突变分析也揭示出V5区域中N460位置上的天冬酰胺残基――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是这些菌株中出现抗性的关键所在。

  而且菌株抗性的变化也与VRC01结合力的差别有关,不过对于sCD4 或 HIV-1 BC 血浆池的可变结合活性,以及bnmAb b12的灵敏度并未出现什么变化。

  由此研究人员提出V5区的N460是决定病毒菌株对VRC01特异性敏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一长链以及潜在的糖基化也许是构建了空间位置阻,因此能降低结合力,增加对VRC01中和的抵抗性。

  作者简介:

  张林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即被英国爱丁堡大学选收为分子遗传学系博士研究生。张林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研究员。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强中美双方在HIV/AIDS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合作。张林琦博士二十多年来主要从事AI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资助8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创新型粘膜疫苗”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和第二申请人获得的资助经费达1047万美元。

  他在国际上率先与何大一教授一起从HIV-1病毒学、宿主免疫学、遗传学(如基因突变和多态性特点)等方面,阐述了HIV-1感染和发病机制,而且建立了动态模型并提出了艾滋病的客观评价指标,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起在何大一教授领导的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主要从事 "HIV感染者治疗前后体内病毒学基因变异、宿主基因多态性和免疫学特征"等课题的研究。首先报道了人体不同细胞中HIV-1协同受体CCR5和 CXCR4的分布特点,发现T淋巴细胞群表面协同受体的表达水平最高。同时指出HIV-1病毒亚型与协同受体CCR5和CXCR4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提出了是病毒表型而不是病毒基因型决定了病毒与协同受体CCR5或CXCR4结合。此外他在何大一教授指导下,通过长期观察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体内的静止细胞中储藏的残留HIV的动态过程,提出了病毒复制及其动态变化的模型,为彻底改进抗艾滋病的药物治疗的方针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临床医学权威杂志"New England J. Medicine"、"Nature"等,连续五年被SCI检索为引用频次为国际上最高的前五名论文之列。

  1998年张林琦博士被洛克菲洛大学校长任命为副教授和高级研究员,承担多项重要研究课题。由于胸腺是体内产生T淋巴细胞的主要器官,对胸腺在 HIV感染过程中的研究就显得格外地重要。他和他的同事利用实时PCR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定量出体内胸腺的活性,并对HIV对胸腺活性的影响进行的初步的研究。这个省时、高效、高精确度的定量方法直接可以从病人的血液中得到胸腺活性的指标。更重要的他发明了多种病毒学及免疫学定量指标和方法,特别是通过胸腺细胞中RTEs基因产物的研究,提出了RTEs基因产物减少与艾滋病患者CD4 T细胞降低的速率相关的学说。这些成果为目前广泛推广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的免疫重建模式奠定了可靠的定量依据。同时对进一步的开展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线索。这些病毒学及免疫学定量方法,对于HIV/AIDS临床治疗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他分别在国际上最著名的杂志(如:Nature Medicine、Nature、J Clin Invest、Lancet、New England J Med, Science和J.Exp.Med)发表论文,被SCI收录83篇。检索其中的31篇在近五年来被引用1891次。影响因子高达293目前,张林琦教授多次被国际会议和国内大学邀请作学术报告和合作研究,是艾滋病领域年富力强的实力派科学家。

  2008年张林琦博士全职回国,现任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病毒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

相关文章

“大湾区科学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桥梁

“大湾区科学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桥梁广东加快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苏国辉院士率先在内地建立联合实验室“今天有没有运动啊?”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与人聊天时,最常用......

我国科学家创造城际量子密钥率新纪录

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与南京大学尹华磊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打破安全码率-距离界限的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也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508公......

专访香港科学家陈清泉: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

今年初,86岁的香港科学家陈清泉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奖,颁奖词是“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他说:“以前虽拿过很多奖,但这个奖意义非凡,让我惊喜,感到无比光荣,......

科学家发展并验证一种新响应理论方法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郭国平教授和曹刚教授等人,与国外同行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非色散耦合的受驱量子点—微波谐振腔杂化系统,发展并验证了一种......

寻访山坡坡上的“科学家”

时下,正是蓝莓上市的季节,湖北各大果蔬市场里,蓝莓供应充足、新鲜可口,颇受欢迎。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湖北省科协了解到,湖北蓝莓产业的从无到有是该省借助科学家力量,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

清华大学王希勤校长:致2023年高考考生的邀请信

清华大学王希勤校长清华欢迎你,新征程上的筑梦人——致2023年高考考生的邀请信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亲爱的考生朋友们:你们刚刚经过了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高考,我衷心祝福你们取得好成绩,祝贺......

聚焦绿色发展,清华大学成立新书院

6月5日,清华大学秀钟书院成立仪式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在该校举行。据悉,秀钟书院取名来自清华大学校歌“水木清华众秀钟”,立意“钟灵毓秀,水木隽永”,蕴含着“汇聚各方资源,培育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华南植物园获批中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5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中科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对该园申报的《中科院科学家精神基地申报方案》进行了审核,认为该基地基本符合建设条件,批复同意基地挂牌“中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

清华大学最新天文观测成果,揭示星系形成演化

5月5日,清华大学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清华大学天文系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

清华大学构建和鉴定非人灵长类类胚胎模型

胚胎着床至原肠运动是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临床早期流产的高发期。受限于伦理争议和样本来源,相比于模式动物,灵长类围着床后发育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基于胚胎干细胞组装的类胚胎模型为灵长类胚胎发育研究提供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