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30 00:00 原文链接: 詹启敏院士JBC揭示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子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了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Gadd45通过抑制mTOR/STAT3信号通路,控制了肿瘤血管形成。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7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Qimin Zhan),其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报道抑癌基因p53的最重要生物学功能,并发现第一个p53调控靶基因。在Cell、Science、Nat Genet等权威期刊发表125篇,SCI他引超过9500次。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众多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此,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来达到控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转移的目的,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Gadd45a基因作为p53基因的下游基因之一,参与了细胞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调节,在细胞对外界损伤反应调控网络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维持基因组稳定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Gadd45a可在抑制肿瘤血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Gadd45a缺失可导致肿瘤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鸡胚胎绒毛鸟囊膜(CAM)分析表明血管生成反应增强。研究人员证实破坏内源性的Gadd45a可以促进内皮成管及内皮细胞迁移。进一步,他们证实Gadd45a缺失显著促进了STAT3 Ser727位点磷酸化,转而提高了STAT3转录活性。这一过程大幅度诱导了STAT3反应基因VEGFa的表达和分泌,促进了肿瘤血管发生。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Gadd45a能够与mTOR物理结合。众所周知,mTOR可介导STAT3的Ser727位点磷酸化。因此,Gadd45a与mTOR 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抑制STAT3 Ser727位点磷酸化,导致VEGFa表达下调。进一步的分析揭示,Gadd45a过表达减弱了mTOR与STAT3的结合。破坏Gadd45a则可增强这一相互作用,这表明Gadd45a主要是通过解离mTOR 与STAT3,对STAT3磷酸化起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首个证据,表明Gadd45a通过阻断mTOR/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了肿瘤血管发生,从而为肿瘤抗血管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作者简介:

  詹启敏

  分子肿瘤学家。江西省乐平市人。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989-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国立癌症研究所、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国家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专家组专家,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973肿瘤转移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报道抑癌基因p53最重要生物学功能是调控细胞周期监测点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发现第一个p53调控靶基因,揭示p53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其下游基因调控来实现;发现抑癌基因BRCA1调控细胞分裂期的新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主编主译学术著作4部,发表SCI论文125篇,SCI他引超过9500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文章

氧化磷酸化选择性地调节组织巨噬细胞稳态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DavidSancho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氧化磷酸化选择性地调节组织巨噬细胞稳态。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2月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上。通过分析人类和小鼠......

大连化物所等团队利用生物分子模拟预测代谢酶新功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巍维团队、广州大学教授王雄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李全林等合作,揭示了代......

周景文:合成生物学引领未来食品颠覆性变革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坐落在太湖畔的江南大学拥有120年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江南大学直属科研单位——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更是个中翘楚。中心聚焦前沿交叉学科,引领世界食品科学......

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晏石娟团队联合加拿大约克大学、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搭建全自动在线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

具有能量转移作用机制的手性催化人工光酶诞生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钟芳锐、吴钰周团队与西北大学教授陈希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对蛋白进行化学改造,引入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光催化剂,创造了世界上首个具有能量转移作用机制的手性催化人工......

动物界为何也“内卷”?

人类“内卷”,动物也“内卷”——能把自己卷成“球”。犰狳、穿山甲、刺猬、球马陆、球鼠妇等,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卷成紧密球体,保护其腹部、四肢等脆弱部位。“这种行为甚至还有一个专业名词——成球行为。”中科......

一个完全进入了生物学领域的“二手生物学家”——李栋

人物名片李栋,1983年生,云南个旧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制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系统掌握了超分辨显微镜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新的成像......

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在深举办

7月9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主办的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以下简称竞赛)在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成功举办。竞赛旨在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创新、创智、创造的平台,为合成生......

SoilBiology&Biochemistry:土壤微生物群落定量研究优化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研究提出土壤微生物群落定量研究优化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SoilBiology&Biochemistry)》上。微......

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研究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锦明教授团队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成果分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