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10 15:44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发现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肝癌患者体内存在循环干细胞样EpCAM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阳性)细胞,可作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关研究论文于5月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Jia Fan)教授和周俭(Jian Zhou)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近年来在国际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6篇。后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发表论文200余篇,SCI引用60余篇。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极高。其高发于东南亚、非洲、南欧等地区,我国也是高发区之一。肝癌作为我国第二大的癌症死亡原因,已成为威 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法仍为肝移植或手术切除。然而80%的HCC患者确诊时已为病变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即使是根治性切 除后5年复发率仍达到54.1%-61.5%。而化放疗和局部治疗后的转移复发率更高。如何预防肿瘤转移复发已成为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寻找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靶点和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肿瘤转移倾向、判断肿瘤预后已成为探索预防和治疗肝癌中的热点问题。

  EpCAM是一种在人类许多上皮组织、肿瘤组织和干细胞中均有表达的跨膜糖蛋白。它表达在几乎所有的腺癌、某一些鳞癌、视网膜细胞瘤和肝癌中。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pCAM是肿瘤细胞增殖的标志,也是肝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在当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EpCAM+循环肿瘤细胞(CTCs)分析鉴定,并进一步确定了它们 的干细胞样特征以及预后价值。研究人员分别在手术前及术后一个月对来自123名肝癌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66.67%的患者存在有循环肿瘤 细胞,7.5mL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CTC7.5)为1-34。有51名患者手术前CTC7.5≥2,相比于CTC7.5 of <2的患者他们更早出现肿瘤复发。

  研究表明手术前CTC7.5 of ≥2是肿瘤复发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对于甲胎蛋白(AFP)水平≤400 ng/mL或低复发风险亚群这一指标同样具有预后意义。研究人员观察到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CTC阳性率和CTC7.5值显著下降。而CTC7.5 持续性<2的患者相比CTC7.5 持续性≥2的患者,前者复发率显著较低。EpCAM+ CTCs特征分析表明,它们显示癌干细胞生物标记CD13和ABCG2,具有上皮间质转换,Wnt信号通路激活,高致瘤潜力和低凋亡倾向等特征。

  这些研究结果证实EpCAM+ CTCs具有干细胞样表型,而手术前CTC7.5 of ≥2可作为手术后肝癌患者肿瘤复发的一个新预测指标,其尤其适用于AFP水平≤400 ng/mL或低复发风险亚群。新研究表明EpCAM+ CTCs或可作为健康治疗反应的一个实时监控参数,并有可能是肝癌复发一个有潜力的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达课题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张少华合作,在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

感染新冠病毒的癌症晚期患者,肿瘤奇迹般消失!

新冠对于癌症患者威胁尤其大。一方面,癌症患者往往身体状态不佳,被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更大,另一方面,新冠显著影响医疗系统的正常工作,很多患者被耽误治疗。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感染新冠病毒也不一定总是坏......

中美学者研发新材料搭载化疗药物

 12月2日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中美两国研发人员最新制备出一种可以搭载化疗药物的新型纳米材料。这给实现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这种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好比一个尽职的‘纳米搬运工’。......

肿瘤靶向药物成像的未来发展PI与MALDI成像相结合

摘要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从研究植物代谢组学到发现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再到开发新的疗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成像技术已成为这些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MALDI技术通过提供对治疗化合物及其......

科学子刊:首个CRISPR抗癌动物实验结果生存率提高80%

利用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现在可以对细胞中的基因进行精准地切割、修复甚至替换,这一技术已为治愈一系列罕见的遗传疾病开辟了新的可能。因发现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的两位科学家也在今年荣获......

异常的肠道微生态是引起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微生物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肠道粘膜集结了人体约60%~70%的免疫细胞,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

阎锡蕴院士团队挖掘铁蛋白药物临床转化新潜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阎锡蕴院士团队在《NanoToday》杂志在线发表了关于铁蛋白药物载体(FerritinDrugCarrier)药物装载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

取代自体神经移植!南大发文:水凝胶修复受损神经

外周神经组织可以将生物电信号从大脑传递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外周神经的损伤通常会导致慢性疼痛、神经紊乱、瘫痪或残疾。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可拉伸的导电水凝胶,或许未来可以用于修复这些类型神经的损伤。......

合肥研究院在循环肿瘤细胞富集和检测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院戴海明、聂金福团队,在循环肿瘤细胞(CTC,CirculatingTumorCell)的富集和检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

陈小平团队发现疟原虫感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团队前期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激活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RNAs)和肿瘤组织中的一种全新的长非编码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