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30 11:44 原文链接: NIBS邵峰连发Nature,PNAS文章解析致病机理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研究员(专访邵峰:着眼于感兴趣,但机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曾发表多篇Nature,Science,Cell杂志文章,荣获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Nature,PNAS文章,分别报道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机制,以及人基因组中NAIP和小鼠的NAIP1的生物学功能。

  在第一篇文章中,邵峰研究组成员与王晓东实验室,北京大学合作,报道了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NleB家族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基化修饰宿主死亡结构域中一个保守的精氨酸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炎症和死亡信号通路,促进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研究人员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将毒力效应蛋白“注射”到真核细胞内,从而阻断或调节宿主的各种信号通路,是常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感染和致病的重要机制。邵峰实验室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以痢疾杆菌和肠致病大肠杆菌(EPEC)等肠道菌为模型研究三型分泌系统在病菌逃逸和抑制天然免疫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此前有关肠致病大肠杆菌的研究已报道了多个具有抑制宿主NF-κB炎症反应活性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包括NleE和NleB等),但这些效应蛋白的生化作用机制以及他们在细菌感染动物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邵峰实验室在此前的研究中揭示了NleE效应蛋白抑制NF-κB通路的机制是通过甲基化修饰该通路中的TAB2/3分子C端锌指结构域中的一个半胱氨酸,从而阻断TAB2/3介导的泛素链信号识别和传递(Zhang et al., Nature 2012)。在这项关于NleB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他们首先发现NleB能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激活NF-κB炎症反应,而对IL-1β激活 NF-κB没有影响。随后他们综合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等生化手段,鉴定出TNF受体(TNFR1)下游的接头分子TRADD为NleB的宿主靶蛋白,并发现NleB作用于TRADD C端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并抑制其寡聚化。与生化结果一致的是,他们发现NleB不仅能抑制TNFα激活NF-κB炎症反应,而且也能有效阻断TNFα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通过一系列的质谱分析和体内外的生化实验,他们进一步揭示NleB是一种全新的糖基转移酶,对TRADD死亡结构域中235位的精氨酸进行N-乙酰葡萄糖胺化修饰,导致该结构域丧失寡聚化的活性。

  人基因组编码34个死亡结构域蛋白,其中三分之一都含有这个保守精氨酸,它们多在 TNFR1、FAS和TRAIL等死亡受体通路中起重要功能。通过大量细菌感染和体外生化实验,邵峰及其同事进一步发现,NleB可以高效修饰多个在死亡受体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接头蛋白(TRADD,FADD和RIPK1),部分修饰TNFR1和FAS等死亡受体本身,但不能修饰不含有保守精氨酸的死亡结构域蛋白Myd88和IRAK1。其中对FAS的修饰位点正是在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中有高频率突变的位点。他们的工作表明NleB 最主要的功能实际上是通过阻断死亡结构域介导的DISC(death 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复合体的形成,从而抑制TNFα,FAS ligand和TRAIL等死亡受体配体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和坏死。在小鼠感染的实验中,他们还发现NleB糖基转移酶活性的缺失导致细菌不能在肠道中有效定殖。结合此前的工作,这项研究表明对肠致病大肠杆菌来说仅仅抑制NF-κB炎症通路不足以帮助病菌实现宿主体内定殖,还需要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免疫防御通路。

  该项研究首次报道病原菌可以直接作用于死亡受体复合物,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机制,揭示了肠致病大肠杆菌如何通过抑制天然免疫实现在宿主体内有效定殖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N-乙酰葡萄糖胺这种翻译后修饰以前一直被认为只发生在丝氨酸/苏氨酸上,这种O-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在细菌到人中都保守,已有超过1,000 种蛋白被发现存在这种修饰,该修饰被认为和蛋白质磷酸化类似,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邵峰实验室的工作首次报道了在精氨酸上也可以发生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由于以前对这种修饰的鉴定都是基于O-连接的假设,这项研究也暗示精氨酸N-乙酰葡萄糖胺化这种新型蛋白翻译后修饰可能广泛存在,在调节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另外一篇文章则报道了人基因组中唯一的NAIP基因,以及其在小鼠中的同源基因NAIP1可以识别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三型分泌系统的针状蛋白进而激活炎症小体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形成三型分泌系统通道的针状蛋白在人和鼠的巨噬细胞中都可以很强地激活炎症小体。通过大量的遗传和生化实验,他们进一步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唯一的NAIP和小鼠中的NAIP1负责识别进入宿主细胞的针状蛋白,从而介导炎症小体的组装、caspase-1的激活和白介素的分泌。常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NAIP家族的NLR分子特异性识别进入胞质内的细菌三型分泌系统针状蛋白是一个在人源和鼠源巨噬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天然免疫抵御机制。

  另一方面,他们还发现,小鼠中不同的NAIP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量有所差别。例如,NAIP1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巨噬细胞,而NAIP5则相反。与此一致的是,针状蛋白在树突状细胞中引起更强的炎症小体的激活,而鞭毛素蛋白在巨噬细胞中的反应则更强。他们也发现,来自于不同病原菌的同一类分子的活性有较大差异。例如,痢疾杆菌的针状蛋白相对于其它病原菌的针状蛋白激活炎症小体的活性最强,感染的实验也证实NAIP1 和人的NAIP分子在痢疾杆菌激活炎症小体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些发现进一步提示,不同类型小鼠细胞识别病原菌信号分子的偏好性不同,而不同病原菌被主要识别的分子也有所差异,为理解病原菌感染诱导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人基因组中唯一的NAIP和小鼠的NAIP1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证实了NAIP家族作为NLR样受体识别病原菌相应分子的普遍性。本项也研究表明,病原菌三型分泌针状蛋白是一类在人和鼠中保守的、能激活炎症反应的病原菌模式分子(PAMP),对于病原菌疫苗和新型疫苗佐剂的研发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关文章

用蓝血做药物测试的时代即将结束吗?

据《科学》报道,一个美国制药组织发布了一项提案,可能有助于结束数十年来美国东海岸的捕鲎放血行为,这种行为旨在获取一种用于药物安全性测试的蛋白。日前,一个帮助制定行业检测标准的非政府组织——美国药典(U......

NatureCommunications:解析猴痘病毒免疫逃逸蛋白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增钦团队与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赵海艳团队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and......

研究揭示核酸结合蛋白在衰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会导致大多数细胞成分发生变化,损害多种细胞过程,特别是核酸的转录和翻译,进而造成器官生理功能下降。预期寿命通常受到许多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真核生物中,染色质(包括包装DN......

高友鹤:尿液蛋白质组学实现更早期的诊断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干预疾病向危重症发展的关键,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心愿。许多慢性疾病的及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极大减轻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医疗负担,因此,探索疾病早期生物标志物具有十......

治疗性蛋白药物表征应用文集

双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mAb),ADC,融合蛋白是高速发展的生物制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过去十几年中明显改变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产业。新型蛋白生物药是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心......

我国科学家克隆到新型抗条锈病基因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这一重要科研成果20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将......

膜蛋白受体激酶对渗透胁迫信号转导起关键作用

干旱及盐碱等引起的渗透胁迫是限制农作物生长速度与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植物细胞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渗透变化并做出适应性响应的早期机制尚不清楚。谷子(Setariaitalica)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估算2022年欧洲夏季热相关死亡

热浪对全球的高风险人群构成健康威胁,也导致不断上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22年夏季是欧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季节,特征为连续不断的热浪。欧洲统计局(Eurostat)曾报告2022年夏季很高的超额死亡率,......

加州合成生物学初创首个AI植物性蛋白脂肪商业化

近日,加州合成生物学公司Shiru宣布其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第一种食品成分OleoProTM商业化。这是一种新型的植物蛋白脂肪成分,可用于一系列替代蛋白食品。Shiru创始人兼CEOJasminHume......

导致皮肤老化的重要蛋白发现

西班牙科学家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衰老》杂志上刊发论文称,IL-17蛋白是导致皮肤老化的关键因素,其参与和衰老相关的各种活动,阻断这种蛋白的功能可减缓与皮肤老化相关的各种症状的出现。这一发现为治疗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