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21 15:04 原文链接: “开普勒”发现首个倾斜恒星系统


围绕开普勒-56运转的两颗倾斜的行星。

  天文学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根据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找到了一个“倾斜的”太阳系,这一发现为研究一些行星如何以偏离恒星赤道的路径围绕后者运转提供了重要线索。

  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形成于一个围绕太阳赤道运转的气体与尘埃盘之中,因此这些行星几乎都开始于相同的平面上其中地球轨道与太阳赤道平面的夹角仅为7.2度。

  然而5年前,天文学家发现一些太阳系外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其母星的赤道平面具有非常大的夹角,这让他们震惊不已。有的行星甚至倒退着围绕自己的恒星运行——它们的轨道与恒星的运转方向完全相反。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过一个“错位的”多行星恒星系统。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州莫菲特菲尔德市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天文学家Daniel Huber及其同事把目光转向了开普勒-56,这是一颗距离地球大约860秒差距(2800光年)的恒星。这颗恒星拥有两颗位于相同平面的行星,后者以小于水星至太阳的距离围绕母星运转。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之所以发现这两颗行星是缘于它们阻碍了恒星的光线,因此行星的轨道应该朝向地球观测者的视线边缘。

  开普勒-56是一颗巨大的恒星——其质量是太阳的4倍,并且释放出9倍于后者的光线。为了确定这颗恒星的运行方向,研究人员利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分析了其亮度的变化,这些变化缘于恒星的振动,以及取决于在恒星的赤道、极轴或两者之间对其进行观测所产生的差异。

  观测结果显示,恒星的赤道平面与行星轨道之间的夹角为45度。Huber表示:“这真让人大吃一惊。”

  为了搞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倾斜,天文学家利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10米凯克I天文望远镜测算了开普勒-56在太空中的运行周转速度。“我们终于找到了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Huber指出,一颗遥远天体的引力对开普勒-56构成了牵引,同时导致了行星轨道的倾斜。尽管存在巨大的倾斜,但行星彼此的轨道之间却能够保持匹配,这是缘于它们处于一种共振的状态——其中一颗行星环绕母星运转一周的时间是另一颗行星的两倍,从而使得它们能够通过引力定期彼此推动对方。因此尽管已经从根本上脱离了恒星的赤道平面,但这两颗行星的轨道依然能够保持在共同的平面上。

  “这真是一项迷人的发现。”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Amaury Triaud认为,“它的实质是:你观测,而后你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飞行器,于2009年3月6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它是NASA发射的首颗探测类地行星的探测器。迄今为止,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系统进行了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携带的光度计装备有直径为95厘米的透镜,它将通过观测行星的“凌日”现象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然而随着一系列致命故障的发生,在经过数个月的努力后,NASA于2013年8月15日宣布放弃修复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开普勒由此结束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主要任务,但它仍可能被用于其他科研工作。

相关文章

巨型卫星与恒星争辉让天文学家发愁

自今年9月发射以来,通信卫星“蓝行者3号”就像茧一样蜷缩在地球轨道上。而现在,其制造商美国公司ASTSpaceMobile宣布,它已经“孵化”出来,展开了像高速公路广告牌一样大的天线阵列。天文学家说,......

银河系已知最老恒星超百亿岁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确定了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这是一颗距离地球90亿光年的白矮星,正在吸积绕其旋转的星子的碎片,该星及绕其运行的行星系统的残骸已有超过......

研究发现一颗“轻盈”中子星或为“奇异星”

中新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员人描述了他们新发现一个很小、极轻的中子星——半径约10千米,质量只有太阳的77%。这颗相对“轻盈......

“隼鸟2号”首次从小行星带回气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093.shtm科技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刘霞)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20日出版的《科学进展》杂......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太阳系模型的话,也许会注意到太阳、行星、卫星和小行星都大约处于同一平面上。但为何会这样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到大约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太阳系当时......

近代物理所等解决恒星中子源反应率分歧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天体能区截面的直接测量工作,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该研究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对于理解......

锦屏深地实验研究解决恒星中子源反应率分歧难题

近日,中国、美国、日本和匈牙利等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开展了恒星中子源反应13C(α,n)16O天体能区截面的直接测量工作,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该研究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对于......

科学家发现云云碰撞导致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新证据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已有的两种主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竞争吸积和单核坍缩)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竞争吸积不能很好的解释孤立的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而单个、独立的OB恒星在......

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取得进展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原子气体与分子气体的转换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驱动源是研究难点。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以及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合作,结合FASTHI谱线数据与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

CM型碳质小行星演化研究获进展

太阳系外物质是原始太阳星云最初始的物质组成,是太阳系形成以前其他恒星演化至晚期的喷出物凝聚而形成的物质。太阳系外物质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残存下来,在原始球粒陨石、行星际尘粒、彗尾等物质中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