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0 16:36 原文链接: 专家:植物油富含植物甾醇反式脂肪含量零全是噱头

  新年临近,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网上超市,都开始了新一轮促销,而其中少不了各种植物油。还有商家称自家的油“富含植物甾醇”、“零反式脂肪酸”,其实这纯属商业炒作和广告噱头。

  知识 氢化植物油中才有反式脂肪

  几乎所有的植物油都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同时还有少量的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几乎所有的桶装植物油都不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也几乎所有的植物油都会含有植物甾醇。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畜类动物的肉和奶中,以及加工食品的“氢化植物油”(也有厂商蒙混称做精炼植物油)中。这样看来,如果在桶装植物油的广告中故意声明“零反式脂肪酸”、“富含植物甾醇”,难免不是商业炒作和提高价格的噱头。

  选购

  要点 不要长期吃一种油

  不久前台湾曾发生无良厂商往橄榄油里添加铜叶绿素,以次充好,这正是利用了不少人觉得吃橄榄油健康的心理。现在,超市里食用油的种类和品牌越来越多,有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橄榄油、调和油、坚果油、稻米油等等。其中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是橄榄油、茶树籽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人们常说的亚麻酸、油酸等)的是花生油、大豆油。不同植物油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特点也不同,对我们人体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注意:没有一种油可以解决人体对脂肪酸的全部需求。因此,建议植物油应该搭配食用,经常更换植物油的种类,而且可轮流选择不同品牌。

  要点 桶装油越小瓶越好

  现在超市里促销的常是大桶装,4升或是5升的油。其实购买食用油时,买越小瓶的越好。因为植物油很不稳定,尤其是开瓶后的植物油,高温、光照、空气等都可能使食用油发生氧化酸败,导致油脂变质,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氧化物质,影响人体健康。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

  日常可以采取“1+1买油法”——每月去一次超市,买1桶1升左右的橄榄油,再买一桶1升左右的花生油或是其他种类的油。对于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饭的三口之家来说,一个月2升的植物油足够。

  储存

  油要远离炉灶 放在阴凉处

  前面提到开瓶后的植物油易变质,主要是植物油本身最怕三样东西:阳光、空气、高温,它们可以使植物油发生氧化酸败。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先把大桶油倒在塑料小油壶里,好控制每餐的用油量,这固然不错。但是一般都把塑料小油壶放在炉灶边,炒菜时顺手就能拿到。殊不知塑料油壶封闭性差、灶台旁的温度高,这些都加快了植物油变质的过程。

  建议

  在储存植物油的时候,选用密封较好的深色玻璃瓶装油,并且把油瓶放在远离阳光直射、远离炉灶的阴凉地方。

  烹饪

  “1+1用油法”

  不仅买油时“1+1”,用油时也要采取“1+1用油法”,那就是买来的两桶1升装的植物油,根据不同的烹饪温度分别使用。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油茶籽油,不要用于高温烹饪,因为高温会使得该类食用油氧化,失去原来的营养。因此,它们更适宜煮、蒸、炖、凉拌等低温烹饪。

  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等,相对耐高温,可以用来高温烹饪食物,比如煎炸、急火快炒等。

  提醒

  ■油不能反复加热

  很多人炒菜时喜欢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炒菜,觉得这样做出来的菜更香,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任何植物油在反复高温加热下,都会产生致癌物质和反式脂肪酸。

  ■吃油量——每人每天两勺半

  炒菜时最佳的用油量是每人每天两勺半,也就是25克,这里的勺是10毫升的白色小瓷勺。这两勺半的油炒的菜,既不会油腻,又有淡淡的坚果香。

相关文章

惠及你我!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新技术,差异这么大竟然还能转化!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能够将塑料回收再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表面活性剂。这种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制造肥皂、洗涤剂等产品。尽管塑料和肥皂在质地、外观以及使用方式上存在......

大连化物所:周雍进团队实现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木糖,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

大食物观引领植物油加工与消费

植物油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每天适量摄入食用油,可以为人体提供生长、代谢、维持体温以及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能量。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膳食模式的变迁,膳食脂肪包括植物油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而高脂膳......

这些东西与各种疾病有关!

来自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暴露于环境中常见的合成化学品混合物会影响儿童和年轻人的多个关键生物过程。这些过程包括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谢。这些生物过程的破坏增加了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包括发育障碍、......

螺菌科细菌可通过产生长链脂肪酸诱导肥胖及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门话题。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绝大部分为细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人体肠道中总共有超过10万亿数量级的细菌,而我们每日排出的粪便中有......

中科院周雍进团队在甲醇生物转化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甲醇生物转化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甲醇酵母为细胞催化剂,通过结合适应性进化和理性代谢工程改造,实现了甲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脂肪酸衍生物。相关研究成......

甲醇生物转化可高效合成脂肪酸衍生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以甲醇酵母为细胞催化剂,通过结合适应性进化和理性代谢工程改造,实现了甲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脂肪酸衍生物。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自然—代谢》和美国《国家......

实现甲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脂肪酸衍生物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甲醇生物转化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甲醇酵母为细胞催化剂,通过结合适应性进化和理性代谢工程改造,实现了甲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脂肪酸衍生物。相关研究成......

研究揭示橡胶籽油营养特性及其抗炎和抗氧化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用微生物团队和水禽营养与饲料团队合作研究了橡胶籽油的营养特性,并揭示了其抗炎和抗氧化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营养学杂志(Nutrients)》上。橡胶籽油是一种典型......

“西北风”巧变“粮”二氧化碳成功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

通过电化学耦合生物发酵实现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长链产品的示意图。科研团队供图科学家又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魔术”了。此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那么,二氧化碳除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