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02 09:06 原文链接: 高校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评价




近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点亮梦想,科技铸就成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活动在该校举行,由该校大学生原创的50余件科技创新作品亮相。图为中德学院的大学生在科技作品展上展示飞行器。

  近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意见》也同时指出,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问题日益显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任务十分紧迫。

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并将此作为高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指导原则。

  《意见》指出,高校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重点突出围绕科学前沿和现实需求催生重大成果产出的导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为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目标,《意见》同时提出,要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高等学校办学行为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对于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分类评价 注重创新的独特价值

  根据《意见》, 高校科研评价要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

  其中,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意见》还明确指出,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根据《意见》,高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要对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鼓励高校加强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引导,提高技术支撑人员服务技能,加强自主开发仪器设备;对高校创新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围绕团队自身建设、代表性成果、科教结合、机制文化等方面开展评价。要认可团队科技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同时反对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对高校创新平台(机构、基地)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围绕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人才队伍、机制文化等方面开展评价。鼓励创新平台深化科教结合,注重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鼓励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还特别提出,对不同类别科技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创新的独特价值。基础研究项目要以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科学价值。应用研究项目要以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等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项目要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反应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坚持开放评价 打造科技评价公信力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将改革落到实处,高校将承担科技评价改革的主体责任。具体将加强以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分类评价,更加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作法。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减少科技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该负责人表示,按照改革导向,教育部还将修改完善各类科研基地和人才项目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提高科技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部门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做相应改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科技评价公信力,此次《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开放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完善公平、公正、透明的开放评价规则。完善评价答辩、公示、反馈、申诉、举报和回溯评价制度,健全随机、回避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健全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增强评价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避免频繁评价。根据科技活动类型、学科特征,结合人事聘用合同、项目过程的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注重评价实效。科技活动人员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对青年科技人员实施聘期评价,创新团队和平台基地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根据绩效情况可减少、减免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重复评价。

相关文章

科技部副部长: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科技部副部长李萌......

中国论文数量全世界排名No.2,最正解的评论来了!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稳定发表记录的科研人员做出创新成果的概率要远大于多少年不发或者发不出论文的人。道理是很显然的,因为任何创新的成果的出现都是科研人员不断积累的结果。发论文的......

中国论文数量全世界排名第二,最正解的评论来了!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稳定发表记录的科研人员做出创新成果的概率要远大于多少年不发或者发不出论文的人。道理是很显然的,因为任何创新的成果的出现都是科研人员不断积累的结果。发论文的......

警惕科研“快餐化”“反噬”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然而,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快餐化”就是其中之一。不少学者热衷于“炒冷饭”、......

让科技创新赢在跨界融合

新冠疫苗研发的超级加速度,让全世界见证了产学研通力合作的巨大能量。在科学改变世界的路上,企业和资本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从实验室到商品架,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日前举行的......

人社部: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

据人社部网站消息,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建立绿色通道。意见要求,......

下轮“双一流”如何评?相关专家透露了这些重要信息

2020年将尽,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进入尾声。近期,针对首轮“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成效评价方法,国家“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在接受媒体采访......

9个较差!科技部公布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

据科技部官网消息,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央改革办督察组的要求,2020年6月至9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和方案: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图片来源:网络,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特别是有关教师评价的相关改革,这在社会和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之所以会......

中国科学院10人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国科学家荣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