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09 08:53 原文链接: Nature子刊:基因测序计划发现致命儿童脑瘤相关突变

  目前,美国St. Jude儿童医院-华盛顿大学儿科癌症基因组计划已经确定了小儿脑瘤(称为高级别胶质瘤,HGGs)中的新基因突变,这种疾病最常发生在年幼患者身上。

  这些结果来自于为确定引起这些致命肿瘤的遗传失误而进行的全方位研究。结果提供了迫切需要的药物开发线索,尤其是靶定潜在基因突变的药物。这项研究和其他几项研究表明,这些突变往往根据患者的年龄而有所不同。HGGs代表15%到20%的儿童脑瘤和脊髓肿瘤。尽管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但HGG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仍然低于20%。

  本研究是发表在同一期《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4篇论文之一,这几篇论文首次将ACVR1反复出现的突变与癌症联系起来。儿科癌症基因组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在57名被诊断为扩散型内因性脑桥神经胶质瘤(DIPG,为HGG亚型)的患者中,有32%患者的ACVR1发生了突变。DIPGs通常发生在5到10岁的儿童中,而ACVR1突变最经常发生在低于平均年龄的儿童中。DIPG发生在脑干,这个部位控制着重要的生命机能,不能被手术切除。

  研究人员还发现,NTRK基因的改变可驱动年轻HGG患者(肿瘤发生在脑干外)的肿瘤发展。这项研究包括10名患者,他们在3岁或3岁以下时被诊断为非脑干HGGs。其中,40%的患者,其肿瘤的三个NTRK基因之一发生了改变和其他一些变化。当一个NTRK基因片段参与调节细胞分裂与其它基因部分融合时,这些改变就会发生。

  共同通讯作者、St. Jude发育神经生物学系成员Suzanne Baker博士称:“这些结果表明,NTRK融合基因可能是癌症发展的有效驱动者,能够产生具有其他一些突变的肿瘤。”另外一位通讯作者是St. Jude计算机生物学系成员Jinghui Zhang博士。Baker说:“我们想知道这些肿瘤是否选择性地对某些疗法(靶定被这些融合基因破坏的通路)敏感。”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因组研究所主任、共同作者Richard K. Wilson博士补充道:“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令人兴奋的结果,可能会为这些特别严重的肿瘤带来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18名儿科患者的127份HGGs样本,包括来自42名患者的完整肿瘤和正常DNA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对其他肿瘤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测序,以追踪这些编码在DNA中的指令如何被翻译成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

  Baker指出,他们发现的一个最大惊喜是,ACVR1突变在一个DIPG患者子集中反复地出现。ACVR1携带制造细胞膜上蛋白受体的指令。该受体的功能是一个称为骨形态生成蛋白(BMP)的生化途径的开关。这个途径可以帮助调节骨骼和其他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在斑马鱼和小鼠脑细胞研究中发现的证据表明,来自DIPG 的ACVR1突变可导致BMP通路不恰当和永久性地被打开。

  在称为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OP)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中,相同的ACVR1不一定会导致癌症,但是会导致一种不同的机制,可引起骨骼和其他组织的异常生长。FOP患者在每个细胞中都携带有ACVR1突变,而该基因仅在DIPG患者的肿瘤细胞中发生突变。Baker指出:“在这两种可怕的罕见疾病中,相同的突变却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要了解突变如何引发了癌症,还要了解通过阻断BMP通路是否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

  携带组蛋白H3.1编码指令的基因经常发生ACVR1突变。H3.1蛋白通过其在细胞核DNA包装中的作用而影响基因活性。在儿童癌症基因组项目的一项早期研究中,曾首次报道过组蛋白H3家族中的突变。Baker称,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突变共同起作用,给肿瘤细胞一个在脑干发展的选择优势。

  ACVR1突变只发生在脑干部的肿瘤中,而在遍布大脑发展的HGGs中发现有NTRK融合基因。通过结合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基因可以导致破坏细胞功能的异常蛋白质生产。在这项研究中的所有儿童,几乎有一半的患者具有融合基因,但是NTRK融合是最常见的。NTRK融合涉及编码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一个基因片段。这个结构域的功能是作为细胞中几个重要调控机制(在癌细胞中经常发生故障)的开关。

  已有研究在其他儿童和成人脑肿瘤中发现了NTRK融合基因。这项研究是小儿HGGs基因的第一份报道。研究人员通过RNA靶向测序,部分地确定了NTRK融合基因。RNA分子可帮助将DNA中携带的指令翻译成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此项研究首次在HGGs分析中加入了RNA测序。

  这项研究是儿科癌症基因组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已经测定了700名年轻肿瘤患者的完整正常基因组和肿瘤基因组。这个项目在2010年启动,旨在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提高对于一些最具侵略性和最难理解的儿童癌症的认识和治疗。

相关文章

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达课题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张少华合作,在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

2项新冠研究入选,2020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延续了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类和技术创新类分类推荐和评选的方式,组织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生物......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广谱、持久、耐热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机制,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白叶枯病是我......

中国专家学者取得基因编辑治疗研究创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该病愈后易复发,并成为导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该病既无疫苗可用,也无药物可根治的现状困扰着医生和患者。记者12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

感染新冠病毒的癌症晚期患者,肿瘤奇迹般消失!

新冠对于癌症患者威胁尤其大。一方面,癌症患者往往身体状态不佳,被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更大,另一方面,新冠显著影响医疗系统的正常工作,很多患者被耽误治疗。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感染新冠病毒也不一定总是坏......

中国科学家成功鉴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该所储成才研究团队通过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及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进行全面的农艺性......

改变一个基因杨树不再“飘雪”

  杨树在全球广泛分布,是主要的造林用材树种之一。但是杨树飞絮为自身带来了不少“差评”,严重制约了杨树产业的发展。通过克隆控制杨树雌蕊和雄蕊发育的基因是实现不飞絮、少花粉杨树品种培......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据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已成功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中编辑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关,即艾滋病的病因)。这一突......

科学家获得首个两型结实植物基因组

  地上/下两型结实是被子植物中一类独特的结实方式。被子植物中13科24个属存在两型结实现象,两型豆为豆科两型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常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分布于中国......

中美学者研发新材料搭载化疗药物

 12月2日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中美两国研发人员最新制备出一种可以搭载化疗药物的新型纳米材料。这给实现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这种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好比一个尽职的‘纳米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