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04 16:46 原文链接: 诺贝尔奖得主阿龙:科研就像马拉松

  从开始认识微生物领域到获得诺贝尔奖,阿龙与医学的亲密接触已经超过40年。在阿龙看来,坚持科研,就像坚持一场马拉松比赛,只不过这一坚持可能需要20~30年才能有所成就。

  休闲西装、深蓝色毛衣加一条少许褪色的牛仔裤,足蹬一双黑色运动鞋……这就是阿龙·切哈诺沃的全部装束,单从衣着,你无论如何想不到眼前的人正是久 负盛名的最早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但从他不停转动的眼眸和因常思考问题而习惯性紧锁的眉头,你又能够判断这必是一位深藏大智慧的学者。

  不久前阿龙因一次会议来到北京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来教你英语,你教我中文。”与阿龙交谈时间不长,他即表达了自己想要学习中文的想法,当记者面露谦虚、实则内心澎湃地表示自己的英文水平确实有 待提高,阿龙毫不掩饰地说:“那又怎样,我的中文基础才是零呢。”幽默的自嘲一下拉近了交流的距离,没有身份隔阂的压力,采访愉快而顺利。

  “放纵式”培养

  2004年,阿龙与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Rose)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降解的重要机理)。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为一名摘得科学桂冠的自然科学家,阿龙的成功与他的聪明、能干、刻苦密不可分。问及成功的秘诀,阿龙脱口而出:“要刻苦、有耐心,而且必须喜欢你 所做的东西。”在他看来,当今青年大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以不断获得知识,当学有所成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报效祖国;尤其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珍惜自己的青春,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

  阿龙说自己的个人成就不足为谈,但毕竟作为以色列第一批诺贝尔科技奖得主之一,他将这枚诺贝尔奖视作为祖国争取到的荣誉。“我的祖国很小,也因此人们的思想更加灵活,为年轻人提供的学习方法也很多元。”阿龙十分感激他所获得的所有学习机会。

  谈到儿时父母对自己的培养,阿龙也表达出感激之心,“家里有很多书,我都会翻看,父亲从不拘束我”。3岁时跟随身为英文老师的母亲学习英语,读书、 写字更是早早启蒙,“小时候因懵懂翻阅了各式各样的书,印象里读得最多的是有趣的历史书。”阿龙分享道,那时看的书大多不明就里,但是阅读的兴趣从此就不 曾消减。

  父母对其学习热情的“放纵”加之其上学之后老师提倡的独立意识,共同造就了阿龙自由、自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老师不会告诉学生该不该做什么,而是要靠学生自己跟随老师的想法,发现并提出问题,由‘该做’变成‘想做’,主动要求老师的帮助。”

  不是最优秀的

  一颗对外界事物永远都充满好奇的心是促使阿龙学习的原动力,“我们都希望青春永葆,获得永生,获得高质量的生命,这样我们就要治愈所有的疾病,这个 梦想能不能实现?”对微生物的探究越多,阿龙越是对其痴迷,“从开始研究疾病是怎么来的到后来化学实验室里检验病毒、检测药物,一切都在等待有探知欲的人 发现更多的真理”。

  专业研究之外,阿龙的好奇心还体现在积极学习身边的不熟悉的事物。阿龙说,他的生日是10月1日,和新中国的生日是同一天,加之近年来应邀来华的机 会增多,他对中国很有感情,“搜集了很多中国的历史资料,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阿龙打算下一步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地方特色与风土人 情,“中国的食物也是需要花时间慢慢体验的,实在太丰富了。”

  虽然赢得了科学类最高奖项,阿龙仍不认为自己是专业领域内最优秀的人,就像读书时也没强求自己非第一名不考,“小时候的成绩一直不是最好的,这样才 有发展空间和目标,如果一直保持第一的地位,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上升余地。”虽然强调自己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但能考取当地录取率非常低的医学 院,足以验证阿龙的“不做最好才能不断提升”的经验。

  保持优异成绩的法宝是善于思考和探究问题,也正是由于习惯独立思考,阿龙很少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思考是一个人的事情,但实践则是需要团队的合 作。”阿龙强调,安静、独立是为了解放自己的思想,而团队协作则是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保证。“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同样离不开整个科研团队的支持。”

  大学期间对生物学理论课的学习加上实验课上的动手能力训练,为阿龙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阿龙庆幸自己学生时代遇到了很多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发现结论的优秀教师。而被学习占据大部分时间的阿龙愉快地抱怨:“都没有时间谈恋爱。”

  专注科学四十年

  从开始认识微生物领域到获得诺贝尔奖,阿龙与医学的亲密接触已经超过40年,“我只知道这很重要,但是并不知道会发现什么。”阿龙说,坚持科研,就像坚持一场马拉松比赛,只不过这一坚持可能需要20~30年才能有所成就。

  当初,阿龙是以色列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做了很多手术,见多了各种各样的病人,感受了他们的痛苦之后,他开始对病理产生了兴趣, 越来越想弄明白病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并慢慢地想到了分子水平、蛋白质上面去,于是从医生转到了科研岗位,当起了大学老师。“这么多年来,我对我现在从事 的研究依然非常喜欢,非常有热情,尽管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但还是有耐心并刻苦工作,除了睡眠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当然不仅是科研。”

  除了科研以外,阿龙对人文艺术也很感兴趣。平时他喜欢听音乐,读小说,看看文学艺术作品。坐飞机时,他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夜深人静,他才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小说。

  阿龙还喜欢旅游,利用每年去各地讲学的机会四处游历,至今已去过一百多个国家。摄影也成为他讲学之下的“副产品”,每次出门,他都用镜头记录下他遍 布世界的足迹。不过,在阿龙看来,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做出最好的科学实验,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它就像爱人和孩子一样让人难以割舍。”

  阿龙的妻子是一名外科医生,“她同样受到过高等教育,我们一起读书、听音乐,度过轻松时刻,几乎无话不谈。”阿龙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因为各自都非常忙碌,因此也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言谈中透着不能多陪陪妻子的愧疚。

  访谈结束时,阿龙询问在哪里能够买到中国的丝绸,他要为妻子带回一件礼物。每次外出,挑选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礼物,是他对妻子的承诺。

相关文章

让“玄学”为科学家开脑洞

100年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023年2月10日,本报邀请科学史家刘钝发表署名文章《“科玄论战”百年祭》,对这一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

中科大:发现迄今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元素超导体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仙辉教授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

在太空播下科学、梦想和友谊的种子

尼日利亚青年普罗斯珀·丹尼亚的获奖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亚供图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亚阿布贾,当地青少年通过网络视频与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天宫对话”活动。新华社记者郭骏......

粤举办科普大赛讲好“科普故事”激发公众科学兴趣

比赛现场广东省科技厅供图中新网广州6月12日电(王坚王子杰)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12日消息,主题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已在广州举行。该赛事以“线上+线下”方式,旨在激......

科学闪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

“儿童食品”三大问题:噱头大于实质、配料不科学

“六一”儿童节到了。电商促销活动正在进行,“儿童食品”是其中非常畅销的品类。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实验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

“做好硬科普,服务硬科技”决策咨询沙龙在京举办

5月12日,以“做好硬科普,服务硬科技”为主题的北京市科协决策咨询沙龙在首创咏园举办。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东城区科协、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

CISILE2023:科学仪器行业盛会,展示尖端科技与解决方案

2023年5月10日,第20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2022)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该展览会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世信会展集团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得到中华......

多部门联合印发《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