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08 15:15 原文链接: 蓝藻“攻陷”武汉南湖6500亩水面

    昨日,洪山区珞狮路文馨街转角处的南湖湖面上,3艘渔船正在打捞蓝藻。正在忙活的南湖渔场职工称,头天一场大暴雨,又刮大风,蓝藻都沉到水下了。但太阳一出,气温升高,它们又会全部翻上来。

    自7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风力偏小,南湖水域开始局部暴发蓝藻。至8月初,整个水域全被“攻陷”,大太阳下,明晃晃的一层“绿膜”覆盖在湖面上,湖边远远就能闻到明显的腥臭味。

    南湖渔场党委书记毕智祥称,水温在28℃~32℃时,蓝藻会大量繁殖,34℃~35℃时会形成水华即绿色油膜。目前打捞工作已持续半个月,每天30多条船在湖上作业,一天可捞50余吨蓝藻,并转运至施工场地深埋,以免二次污染。

    前年,我市全面启动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南湖于2012年4月起实施退养,取消人工投放鱼苗、饲料,此外,南湖清淤、截污工程同步进行,可为何依然未能遏制蓝藻在南湖大面积暴发?

    市湖泊管理局湖泊处负责人介绍,南湖暴发蓝藻,主要还是因为南湖水体长年富营养化,氮、磷超标,再遇到合适的气温、光照、水流、风向等,形成大面积暴发。

    南湖总面积约6500亩,是仅次于汤逊湖、东湖的第三大城中湖。2005至2013年水质均为劣Ⅴ类,为重度富营养。

    市湖泊管理局排水水质监测站站长龚兵称,南湖的污染非一朝一夕,湖泊治理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多管齐下,并假以时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湖泊水质。

相关文章

《Nature》:科学家捕获了蓝藻光合作用的“触角”

研究人员帮助揭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重要生物“触角”的图像。大自然已经进化出通过光合作用来利用太阳的能量的结构,但这些阳光接收器不属于植物。它们存在于被称为蓝藻的微生物中,蓝藻是地球上第一个能够吸收阳光......

扬大研发蓝藻微能耗加压控藻船在太湖下水

每年7-8月份是无锡太湖蓝藻易发季节。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由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丛海兵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蓝藻微能耗加压控藻船近日在无锡太湖下水,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其对湖面蓝藻控藻率可达到80%......

学者鉴定出十株噬藻体,为巢湖蓝藻水华找到天敌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丛照教授课题组,从巢湖成功分离五株侵染伪鱼腥藻Chao1806的噬藻体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进化多样性及它们在巢湖自然水体中......

治理蓝藻水华无需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大误!

“目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蓝藻水华只是水体污染的结果,治理水华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蓝藻水华也就消失了,无需研究蓝藻水华的基础科学问题。这种看法反映了对蓝藻水华问题认识上的不深入,是过于简单化......

城市环境所在产毒蓝藻的早期精准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产毒蓝藻水华威胁水生态系统健康和饮用水安全,除了在浅水湖泊常见的微囊藻水华之外,新型水华蓝藻——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发性等特征日益受到关......

研究揭示疏浚以缓解湖泊蓝藻水华生态机制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沉积物疏浚作为有效缓解蓝藻水华的措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态学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

研究人员预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加剧蓝藻爆发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完成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从蓝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创新性地将实验室数据与数学模型模拟成果相结合,预......

全球气候变化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水华蓝藻爆发

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在《科学进展》上以第一作者发表题为《蓝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将促进其在高CO2环境下的爆发......

我国学者揭示蓝藻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结构基础

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basisforenergyandelectrontransferofthephotosystemI......

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获进展

1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