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29 10:07 原文链接: 煤田火灾:科学缘何挨不上边儿

   蓝幽幽的火苗呼呼地蹿出地面,伴随着漫山遍野的烟气,还有扑面而来的炙人热浪……这是新疆某地的煤田火灾现场。煤层暴露在空气中氧化自燃等,如果处理不当,都会进而引起大规模的煤田火灾。

  新疆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储量,预测储量达2.19万亿吨,接近全国的一半。然而,这一片丰富的资源却时时伴随着燃烧殆尽的风险。

  火势严重

  煤火的燃烧,严重地吞噬着煤炭资源。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新疆在燃的49处煤田火灾每年燃烧损失855万吨煤炭资源,直接经济损失约16亿元人民币。

  “随着燃烧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被燃烧的煤炭资源量也在不断增加。”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以新疆水西沟矿区的煤田大火为例,1990年,当地火区面积为6.12万平方米,2011年则为12.42万平方米,增幅为2.03倍,灾情恶化速度很快。

  在严重吞噬资源的同时,煤田大火还严重威胁矿区的安全生产。“一些大煤矿旁边,也有大大小小的起火点。”国家减灾中心原总工程师、中国国家遥感中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主任李京指出,治理不当的话,会对煤炭资源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事实上,在北方北纬36度以北,从帕米尔高原到大兴安岭西坡范围内的煤田,都有煤火在燃烧。

  前段时间,新疆鄯善县柯柯亚和拜城县台勒维丘克煤田火区实现全面熄火,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1400余万吨煤炭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

  然而,事实上,与燃烧速度相比,火区治理的速度远不及火区规模扩张和新火区产生的速度。早在2012年,新疆农机局农机处处长胡建胜就透露,新疆新生火区的数量也以每年两三处的速度增加,燃烧面积以每年34万平方米的速度扩张。

  治标不治本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煤田灭火工程的投入,火灾区随处可见大规模的动土工程。然而,在专家看来,工程性的投入只能解决面上的问题,要想治本,必须要作深入的科学研究。确定火点的位置、研究其形成机理和扩散趋势……并针对具体问题采用相对应的工程性措施。

  不过,相较于灭火工程的大幅度投入,国家对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持却“屈指可数”。

  “很遗憾,科研上相关的项目支持很少。”沉思良久,李京才说出了这句话。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武建军说,现在的治理主要是针对容易发现和有明显发火特征的火区。

  打钻、注水、注浆和黄土覆盖,这是我国主要采用的灭火方法。“怎么开挖,怎么灌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只是和盖房子、铺路差不多。”李京说。

  而且,水的灭火利用率较低,在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教授仲晓星看来,从提高水的灭火效率来讲,也需要开发一些新思路与新方法。

  事实上,很多正在治理的火点,已经燃烧了几十年。“如果能够早些发现火点,采取措施,火区的规模和治火的投入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大。”李京说,而这都是基础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

  并且,仅是进行工程性灭火,不排除会出现“这边刚灭完,没多久火又起来了”的问题。

  科学统筹布局

  煤火正在以疯狂的速度蚕食着宝贵的地下煤炭资源。

  为了有效解决中国的煤火及其影响,2003年至2010年,在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和德国宇航中心的共同主持下,中德煤火合作项目启动,武建军是该项目第二阶段的中方总协调人。

  当时,项目组织了国内外100多位专家,设计的研究内容很全面,针对性也很强。对于探究煤火的科学机理和监测方法来说,这是一个机遇。然而,有多少经费做多少事情。项目并没有达到所设计的目标。

  “德方的项目研究经费比较充足,中方的合作经费支持却一直跟不上,中方项目的研究目标只能集中在监测、探测技术方面。”武建军说,“项目结束后,由于无法得到后续研究项目支持,很多专家都放弃了煤火方向的研究工作。”

  武建军本人亦是如此。在他看来,这与国家对煤火认识不足及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一直以来,煤田火灾的治理,职权归属很不明晰。它既没有纳入自然灾害管理的范畴,也没有被划入安全生产事故领域中去。”武建军说,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这样,煤田火灾的科学研究很难有相关行业部门的项目支撑。熊熊大火之前,本应打前阵的科学研究却有点挨不上边儿的意味。

  当务之急,武建军表示,必须要明确煤田火灾的管理领域划定,加强相关行业部门的支撑和管理。在此之下,加紧对煤火发火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监测和探测技术的研究。

  李京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必须从国家层面意识到,煤田火灾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关文章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旨在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

让“玄学”为科学家开脑洞

100年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023年2月10日,本报邀请科学史家刘钝发表署名文章《“科玄论战”百年祭》,对这一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

中科大:发现迄今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元素超导体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仙辉教授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

在太空播下科学、梦想和友谊的种子

尼日利亚青年普罗斯珀·丹尼亚的获奖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亚供图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亚阿布贾,当地青少年通过网络视频与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天宫对话”活动。新华社记者郭骏......

粤举办科普大赛讲好“科普故事”激发公众科学兴趣

比赛现场广东省科技厅供图中新网广州6月12日电(王坚王子杰)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12日消息,主题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已在广州举行。该赛事以“线上+线下”方式,旨在激......

科学闪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

“儿童食品”三大问题:噱头大于实质、配料不科学

“六一”儿童节到了。电商促销活动正在进行,“儿童食品”是其中非常畅销的品类。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实验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

“做好硬科普,服务硬科技”决策咨询沙龙在京举办

5月12日,以“做好硬科普,服务硬科技”为主题的北京市科协决策咨询沙龙在首创咏园举办。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东城区科协、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

CISILE2023:科学仪器行业盛会,展示尖端科技与解决方案

2023年5月10日,第20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2022)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该展览会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世信会展集团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得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