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4 09:04 原文链接: 5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伯吉斯页岩型”动物群落
 
在早奥陶世地层被发现

 

  加拿大的伯吉斯页岩以含有各种各样软体动物化石而出名,这些动物来自寒武纪中期,距今约5.1亿年,它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早期海洋动物的窗口。现在,人们知道类似的动物来自相距非常远的不同地方,如中国和格陵兰,但过去有关证据似乎表明,这些动物在寒武纪中期灭绝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种“伯吉斯页岩型”动物群落已在摩洛哥的Lower Fezouata和Upper Fezouata构造中发现,其时间在距今约4.80亿至4.72亿年前的早奥陶世。这种类型的动物在寒武纪之后显然还存在,之所以这样,既与软体化石保存机会有关,也同样与灭绝和存活有关。Fezouata生物区系为伯吉斯页岩群落和“奥陶系大规模生物多样化事件”(海洋生命史中最大事件之一,以前几乎全部由有壳类动物化石来代表)的早期阶段提供了一个联系。本期封面所示为来自Fezouata生物区系的一种marrellomorph节肢动物。

 
ES和iPS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比较

  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多大程度上相当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个并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一些研究报告称,与ES细胞相比,数百个基因在iPS细胞中异常表达,而iPS细胞能够通过四倍体胚胎互补生成全部为iPS细胞的小鼠来满足关于发育潜力的最为严格的测试之一。为了用最少量的涉及因子来回答这一问题,Stadtfeld等人对在遗传上相同的小鼠ES和iPS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mRNA和microRNA总体表达模式是无法区分的,少数转录体和少于20个由12qF1染色体上一个印记基因簇编码的microRNA除外。iPS细胞的发育潜力取决于基因在这个点上是被关闭(沉默)还是处于活跃状态。

起积极调控作用的增强子

  调控蛋白与非编码DNA结合,这个非编码DNA要么接近于某个启动子上的一个基因的mRNA转录启动点,要么远离它而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个增强子上。增强子通过帮助将RNA聚合酶吸引到启动子来发挥作用。现在,对超过1万个增强子(它们对神经元中的电活动产生响应)所作的一项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表明,调控过程也将聚合酶带给增强子本身,在此它们转录非编码RNA。这种“增强子RNA”(eRNA)合成现象只发生在积极促使从一个启动子来合成mRNA的增强子上。这些结果表明,至少在大脑中,增强子在调控基因表达中所起的“类似启动子的”作用要比人们以前所认为的更积极。

 
白矮星的确是可靠的星系计时器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的最常见终点,所以它们传递关于一个星系结构和演化(如其年龄)的重要信息。NGC 6791是一个富含金属的疏散星团,它离我们非常近,以至于亮度非常低的白矮星都可以拍摄到。由根据其主星序星的“关闭”年龄所确定的它的年龄估计约为80亿年,但“白矮星亮度”年龄(反映白矮星冷却序列的终止)约为60亿年。这一明显偏差为白矮星作为星系计时器的可靠性蒙上了疑云。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白矮星温度低,随氦的燃烧所产生的“氖-22”会沉入恒星内部,造成“碳-12”和“氧-16”的结晶和分离,延缓冷却。Garcia-Berro等人利用对整个白矮星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物理分离的确发生在NGC 6791的核心中。这证实了该星团年龄的确为80亿年,也恢复了白矮星作为可靠计时器的声誉。

在分子尺度上工作的纳米机器人

  两个小组报告了在研制能够在分子尺度上做有用工作的可编程“纳米机器人”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较大的机器人需要一个记忆装置来存放指令,但这些小机器人却是从它们环境中的分子接受指令的。两个体系都利用了最近几年开发出的两个重要DNA模块:一个是沿DNA轨道行走的“DNA行走者”;另一个是“DNA折纸”。Gu等人演示了一个微型组装线,它能通过将三种不同类型的金纳米颗粒结合起来制造8种可能的复合物。一个“DNA折纸”砖是这个生产线的框架和轨道,一个有三只手、四只脚的“DNA行走者”沿这个轨道行走,生成最终产品,其方式是:在它通过三种不同的载货DNA机器时将所收集的金纳米颗粒连接起来。Lund等人演示的纳米机器人是蜘蛛形状的“DNA行走者”,它们能在一个二维“DNA折纸”景观中感应和改动基质分子轨道,这个景观通过编程来让“行走者”执行诸如“开始”、“跟随”、“转弯”和“停止”等动作。

相关文章

这种新技术可使得肾癌发现的更早

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说,一种新的液体活检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出肾癌,包括通常可以治愈但没有早期检测方法的小的、局部的肿瘤。这份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杂志......

《自然》:压榨学生,论资排辈?亟需更新学术贡献体系

对于在读博士而言,论文数量经常是检验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但层出不穷的论文「挂名」、「造假」情况经常会冲击一些学者,甚至学科的名誉,并为年轻研究人员带来巨大压力。而有了贡献却没有署名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快速了解动物血标本采集步骤

一、《细胞及血液样本采集操作指南》(gDNA)培养细胞1.培养细胞用细胞瓶,须加满培养基后,常温运输。血液1.已加入抗凝剂(选择用EDTA-、柠檬酸-、ACD等抗凝,不要用肝素抗凝)的新鲜全血,常温运......

《自然》发表人类遗传变异体大型数据库gnomAD

英国《自然》杂志及其子刊27日在线发表了基因组聚集数据库(gnomAD)团队的系列研究论文,介绍了研究人员对这个大型数据库的多方面分析,其结果有助人们深入认识人类基因功能,提升对罕见和常见遗传病的理解......

质粒dna的转化结果分析原理介绍

转化活性是检测质粒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在基因克隆技术中,转化(transformation)是特指以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质粒DNA(包括人工染色体)导入细胞的过程,是一种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

一文看全!史上59家测序仪公司的“争霸战”

要谈测序,首先要向华人生物学家、DNA测序技术的奠基人吴瑞先生致敬。大家大多都听过桑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吴瑞。其实吴瑞早在1968年就发表第一篇论文测定了DNA的碱基组成,1970年的新文章既测定DNA......

研究发现全新DNA单链磷硫酰化修饰系统

DNA单链磷硫酰化修饰-感应修饰限制系统的工作机理近日,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王连荣课题组在《自然·微生物学》在线发表了细菌DNA磷硫酰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一套全新的磷硫酰化限制-修饰系统——......

研究发现细菌“土味”吸引动物

一场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味。但泥土怎么会“跑到”空气中呢?近日,瑞典研究人员发现,土壤细菌可能会释放独特的气味来吸引动物,以帮助自身在周围环境中传播。相关论文4月6日刊登于《自然—微生物学》......

科研人员发现首个真菌多组分DNA病毒

真菌病毒是一类以真菌为宿主的病毒。4月3日,《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首个三组分环状单链DNA病毒FgGMTV1,这种病毒的寄主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谷镰刀菌。发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

研究解读DNA损伤领域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报道,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在DNA损伤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1】Nature:重大进展!揭示修复酒精引起的DNA损伤的新机制doi:10.1038/s4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