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4 00:00 原文链接: 生物物理所研究发现帕金森氏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中发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通常与大脑黑质区域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退化及死亡相关。同时,在PD病人的脑中通常可以发现一些称为路易氏体(Lewy body)的包涵体,这些结构被认为是PD形成的病理学标志。但是对于包涵体的形成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包涵体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焦仁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果蝇的PD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帕金森氏病疾病发生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在果蝇PD模型中把HDAC6基因进行缺失突变之后,PD症状包括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视网膜退变和运动障碍都显著加重。同时标志性的包涵体由于HDAC6的缺失而显著减少,可溶性的寡聚体却明显增多。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DAC6对PD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揭示了包涵体对PD的保护作用而寡聚体才是真正的致病原因。这一发现为人类PD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7月1日出版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期刊上发表,他们的论文被该期刊评为The paper of the year,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的网站InCytes将会为有专门新闻报道。为此,Communicative and Integrative Biology期刊的主编Frantisek Baluska教授还专门邀请王志珍院士和焦仁杰研究员为该期刊撰写review文章。

相关文章

新技术可更快更准确地检测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诊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新诊断方法,有望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方法在提供早期治疗和减少人类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以及慢性......

机器学习工具可能在症状出现前几年就诊断出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的增长速度比任何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都要快,这使得其早期检测如此重要。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工具,显示出作为早期检测该疾病的一种方式的前景。PD的诊断通常发生在一个人出现传统症......

更好模拟和理解人脑,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IBM欧洲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要成就:他们通过堆叠二维(2D)材料,开发出一种厚度仅几个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其能够处理光和电信号进行计算,有望用于下一......

缺乏神经元“修剪”可能会导致脑疾病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贾天野领导的一项最大规模的青少年脑部扫描研究发现,许多完全不同的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可能都有相同的潜在原因——大脑神经连接“修剪”的延......

揭秘帕金森,不再惧“帕”

日前世界帕金森病日“抗帕不怕一森守护”科普宣教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这次活动是帕友们线下的久别重逢,现场通过科普讲座、暖心互动、健康咨询等环节,建立起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患者科学认知,积极干预,......

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陈跃军团队创建了一种“能够跨分化阶段和时间点的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解析了大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过程,发现和鉴定了一种可特异性表征多巴胺能神经前体......

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迈出重要一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30.shtm......

Aβ寡聚体与神经元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与重庆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在Aβ42寡聚体与神经元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Aβ42寡聚体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功能缺失,从力学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其作用机......

刘明院士团队:自旋神经形态器件研究新进展

生物启发脉冲神经网络架构有望通过模拟人脑的高算力、高并行度、低功耗等特性,解决冯·诺依曼架构存储墙和能效瓶颈等问题。然而,面向构建脉冲神经网络的神经形态硬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传统CMOS的神经......

新技术改进帕金森等疾病治疗策略

3月18日,《细胞—干细胞》(CellStemCell)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跃军团队的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建立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