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21 07:42 原文链接: 中医养生需冷思考“药食同源”科学吗

  编者按 

  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页,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热闹非凡。这些所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们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健康的改善,但也有的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殊不知,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就像一列满载丰富养生资源开往健康长寿目的地的列,只有真正领略其真谛的乘客才能顺利登上这辆列车。本期科技周刊,我们邀请资深中医养生专家,为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

  何为传统养生之道 

  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

  中医文化学者林中鹏: 

  整个中医应该说就是大养生学,是广义的养生学,当然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养生学。

  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什么叫医学?就是人类提高自组织、自康复能力的学问,或者说提高人的生命力,从而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指中华原创医学。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50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虽然说整个中医药体系从《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但表达最精彩的要数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组织编写的《淮南鸿烈》。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老大”是“神”,老二是“形”,老三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

  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盖全之嫌。养生养什么?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

  

养生乱象乱在哪 

  这些病人听了某某养生讲座,误信了某种食物可以降血脂、降血压,因此长期食用这种食物。

  国家级老中医王琦: 

  最近在我门诊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年女子因为腹泻来就诊,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因为听了养生讲座,长期吃很多黄瓜、生茄子、绿豆汁,结果脾胃虚寒,经常腹泻。最近有家心血管科的主任也给我打电话,说科里病人猛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病人听了某某养生讲座,误信了某种食物可以降血脂、降血压,因此长期食用这种食物,并把药都停了,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控制住血压和血脂,还反弹了。中央电视台一位编播也和我说过一个事:他的一个亲戚得了晚期癌症,看了某个养生讲座后就去挂了一个2000元的号,被告知要长期每天吃绿豆,于是他一口气买了800斤绿豆,结果没过多少天,绿豆没有吃完,人却没了。

  养生是为了防病,而不能导致疾病;养生是为了健康,而不能危害健康。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给了我们警示:当“养生专家”层出不穷、养生讲座如火如荼、养生书籍汗牛充栋、养生方法多如牛毛的时候,我们是全部照搬,还是有所选择?所以养生“热”了,我们更需要的是“冷”思考,要辨别真伪,不能被忽悠了,不能因为某些误导而步入误区,最终养生不成反伤身。

  “药食同源”科学吗 

  当西医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医学的主流价值观,“药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就被质疑甚至摒弃了,实在令人惋惜。

  林中鹏: 

  “药食同源”是中医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用性偏凉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即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西方医学则不然――凡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至于“毒”就更加另类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而不是以实验动物为“本”的标准。如果以通常西医动物模型去检测“巴豆”的毒性,结果相反,实验鼠吃下“巴豆”不仅不泻肚,而且会越来越发福,看来“以鼠为本”的所谓“客观”标准并非万全。

  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目标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得病之人),各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本来两种体系可以互补,可以互相尊重,然而当西医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医学的主流价值观,“药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就被质疑甚至摒弃了,实在令人惋惜。

  国外如何看待中医养生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的认识远在我们之上。

  林中鹏: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维护身体健康的民间土方,但都没有像中国医学这么系统、明晰地提出养生的概念。西方医学只有“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与疾病是对立的――要么健康,要么有病。只要依据生化标准查不出毛病,没有致病因子,你就是健康的。

  然而,上个世纪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的认识却远在我们之上。例如气功(古称“导引”、“养生”)和针灸就在美国大行其道。据哈佛大学一个专门研究机构1998年的统计,美国一年花在中医治疗(主要是针灸、按摩和气功)方面的费用有220亿美元,而且90%以上是自费的;在美国,每年有6.3亿人次求助于中医养生的方法――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看两次以上的中医。

  在医疗保障体系严谨的德国,学习中医导引养生法是可以报销的,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险公司作过统计:将慢性病患者人群分为两组,一组只用西药,另一组辅以学习中医养生之道,结果发现后一组用药量明显减少,花费少。

  再如奥地利有名的蒂罗尔省老年康复医院,从2004年起将中国养生之道用于一个特殊疾病人群的治疗。该人群只要触碰其皮肤,全身上下都疼痛,但是检测后的所有指标都正常。从西医角度来看,这不是一种病,但却在发达国家3%-6%的人群中发生。虽无客观指标,1984年美国关节病协会还是将其认定为疾病――“肌肉纤维痛综合征”。由于镇痛药对此没有效果,因此奥地利政府就邀请中国的养生专家制定了一套养生方法,至今已运作6年,效果显著,共有91名患者在这里康复。主持这项研究的著名医生沃尔夫冈・霍尔德(WolfgangHalder)指出,“这是我所知道的治疗这种病的最好方法”。虽然这一方法源自中国,但是成果却在奥地利,实在耐人寻味啊!
      如何防止步入养生误区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

  王琦: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养生观。我们在选择养生方法之前一定要有“三个知道”:一是养生内容是何人所讲,养生书是何人所写,此人有何学术背景;二是所讲内容有无道理和根据;三是所讲方法我们自身有否需求,是否适用等等。

  其次,要树立个体化的养生观。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夏天吹电风扇,有人说再开高一点,有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即“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体质――体质辨识在治未病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和养生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思考。

  第三,树立正确的综合养生观。健康是一个综合的表现,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心态的共同体。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研究发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能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可见综合调养的重要性,不是一个吃字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错误的养生观念,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从起居、精神、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养生保健。

相关文章

“食疗“抗癌?Cell论文表明这种益生菌可促进癌症免疫治疗

我们人体内携带了有远超想象的共生微生物。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一个成年人的总细胞数大约是数十万亿的量级,但共生于人体肠道的肠道菌群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其组成也相当复杂,每个人的身体中大概有......

这种食疗或能有效降低男性前列腺癌风险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上题为"Mushroomconsumptionandincidentriskofprostatecanceri......

食疗除春困六种食物效果好

进入春季,雨水增多,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皮肤出现湿疹皮疹,甚至出现肠胃炎。膳食医生指出,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木克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加上春季......

口臭很难治?中药方+食疗,轻松搞定

我一位骨伤科的同事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平时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记得有一次,他给一位患者查房的时候,那位患者不经意地说了句:“你身为医生,怎么自己有口臭,也不知道治一下啊?”话音刚落,我同事的脸“唰”的......

‘有毒’中药安全性及临床合理用药策略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基于临床的‘有毒’中药安全性及临床合理用药策略”学科战略研讨会于2018年9月7-9日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学科战略研讨会由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陈赛娟院士:推进学术交流造福科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多年来,她积极参与到中国科协的各类学术会议和活动中。在中国科协成立的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中,她担任副主任;她还是青少年科学教育专委会的主任委员,......

李连达院士受邀为中信所做中医学发展报告

6月29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受邀做了主题为《论中医学的发展》专题报告。报告会前,李连达院士首先为院士馆题词留言,并对中信所成立六十周年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希望中信所继续为国家科学......

Science:屠呦呦获诺奖是对中医学的认可吗?

在本月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闻发布会上,一个问题在斯德哥尔摩大厅中引发了一阵紧张。提到因从过去中国传统医学使用的一种植物中获得了抗疟药物青蒿素(artemisinin),药理学家屠呦呦(Youyou......

PLoSONE:苦瓜提取物能治疗头颈癌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世界上第六大高发癌症。尽管这种疾病的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过去20年中,这种疾病的总存活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在美国,每年约有50000......

方舟子:靠食疗不如吃制剂

吃猪蹄是否可以美容?喝猪蹄汤真能帮哺乳期妈妈下奶?蛋白粉真能提供更高蛋白质?……昨天(11月2日),打假斗士、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在访谈中再次对中医食疗提出质疑,并表示,“有病了不如直接吃制剂更有效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