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8 14:26 原文链接: 脑损伤激活胶质细胞产生神经元研究获新进展

  胶质细胞是人脑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但是,在人脑创伤情况下,胶质细胞的潜在反应和作用还很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何杰研究组开展的研究,回答了两个关于胶质细胞如何响应脑损伤的关键性问题:损伤激活的胶质细胞如何进入细胞周期?损伤激活的胶质细胞如何选择产生胶质细胞还是神经元?近日,eLife在线发表这项研究论文。

  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强大的神经再生能力,因此近年来被用作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机制的重要动物模型。研究人员采用随机模型分析、单细胞测序以及原位细胞谱系追踪等手段,发现成年斑马鱼中脑视顶盖放射状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物理损伤视顶盖导致损伤区域下方发生胶质细胞异常增殖和胶质增生。

  进而发现,物理损伤只能诱导部分胶质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连续两次在同一脑区位置的物理损伤会激活两群部分重叠的胶质细胞群。随机激活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重叠率。这些分析表明激活态的胶质细胞是以一个固定概率进入细胞周期转变为增殖态的。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损伤过程中胶质细胞存在不同细胞状态:静息态、激活态、增殖态。损伤引起损伤位点下方所有静息态放射状胶质细胞转变为激活态,但只有25%激活态细胞转变为增殖态。

  视顶盖损伤增殖态胶质细胞主要产生胶质细胞,只产生极少数的新生神经元(3%~5%),这些神经元至少可以存活300天。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在损伤之后特定时间窗口(损伤后4~5天),抑制Notch信号通路会大量提高神经元的产生(从约5%提高到约20%)。

  深入研究发现,大量增多的新生神经元很可能主要来源于损伤引起的激活态胶质细胞。也就是说,损伤诱导产生的激活且非增殖的细胞一旦被诱导进入增殖态,会大量产生神经元。“而这群过度生成的神经元只能存活少于25天,其背后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人员说。


相关文章

西北大学团队“topdown”质谱法|单日分析上千个单细胞

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电荷检测质谱技术的自顶向下(top-down)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法。该方法在本月发表于BioRxiv预印本上,科学家们用此方法可以每天检测1000多个单细胞中的完整蛋白......

世界首例克隆藏羊在青海诞生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联合青海省西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育的“克隆藏羊”在青海顺利出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藏羊群体中的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并用于良种藏羊高效繁育。初生......

神经与血流信号转换成钢琴与提琴曲——配乐“电影”将大脑活动可视化

广域神经活动的视听示意图。图片来源:戴维·蒂博多等人/《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复杂的神经元数据可以转换成视听格式?没错,其甚至能成为带有配乐的“电影”来方便人们探索,并帮助解释大脑执行某些行为时发生的......

阻碍胶质母细胞瘤化疗反应的新障碍被发现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原发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中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一种。手术切除肿瘤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通常接受放射治疗和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治疗。尽管患者最初对该药物反应良好,......

稀有脂肪分子帮助细胞死亡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罕见的脂质是铁死亡(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的关键驱动因素。这些发现提供了关于细胞在铁死亡过程中如何死亡的新细节,并可以提高人们对如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害发生铁死亡......

揭秘癌细胞与神经元的“共生共舞”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曾在《自然》杂志刊发论文,首次证实恶性脑癌与大脑的神经连接密切相关。他们发现神经胶质瘤会与健康的神经元相互“交流”,形成突触,劫持来自健康神经元的电信号,从而促进自身生长。据英国《......

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仇吉川、刘宏与基础医学院教授郝爱军发展了一种用于改善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的普适性策略。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生物成像......

《细胞》编辑团队发布创刊50周年祝词

1月11日,《细胞》(Cell)编辑团队向《中国科学报》发来创刊50周年祝词,回顾创刊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以下为相关内容:1984年,《细胞》创刊。自创刊伊始,《细胞》的目标便是发表“令人兴奋的......

西湖大学:揭示神经元调控大脑血流新路径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贾洁敏团队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神经元调控大脑血流新路径。他们发现了一座架在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新桥梁”——类突触(NsMJ)。通过类突触,谷氨酸能神经元可直接作用于动脉血管平滑......

生物反应器国重实验室新进展!纳米机械天然杂合细胞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叶邦策教授课题组在DNA传感装置的设计及生物纳米杂合系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构建了纳米机械-天然杂合细胞,赋予了天然细胞非传统信号分子的感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