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3 21:36 原文链接: 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综述论文

记者7月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日前,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题为“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的长篇综述论文。

论文从量子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念、早期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相关原理性实验、面向卫星的地面大空间尺度验证实验,以及“墨子号”卫星从立项、研制、在轨运行到最终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一系列星地量子科学实验,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总结。同时,该综述论文还对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量子通信通常采用单光子作为物理载体,最为直接的传输方式是光纤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间信道。但是,这两种信道的损耗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指数式增加,近地大气信道还会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号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纪录只有百公里量级。因此,如何实现安全、长距离、可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是该领域的最大挑战和国际学术界几十年来奋斗的共同目标。

由于外太空几乎真空,对于光信号的吸收损耗几乎为零,因此通过卫星的辅助可以极大扩展量子通信距离。本世纪初以来,该方向已成为了国际学术界激烈角逐的焦点。潘建伟团队为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开展了一系列先驱性的实验研究。2003年,该团队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随后于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水平距离13公里(大于大气层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验证了穿过大气层进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1年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立项。2012年,潘建伟领衔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首个百公里的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充分验证了利用卫星实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3年,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模拟星地相对运动和星地链路大损耗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全方位验证了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随后,该团队经过艰苦攻关,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四个月的在轨测试,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我国牢牢占据空间量子科学研究的主导和引领地位

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星地量子科学实验:完成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北京到维也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基于纠缠的无需可信中继量子密钥分发,并进一步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之间成功实现了对接,验证了星地广域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实现了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实验,观察到了星地间千公里距离的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Bell不等式的破缺,验证了空间尺度量子纠缠的存在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完成了首个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以及星地量子态远程传输,证明了在地星千公里距离上能够完成量子比特的传输,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网络奠定了基础;在完成了广域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检验的既定科学目标后,还在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其他方向展开了探索工作,利用上行量子信道,对一类预言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迈出了探索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相融合的实验检验的第一步;将量子通信技术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星地安全时频传输实验,验证了在空间尺度开展广域光频标研究的可行性。

这些空间量子科学实验成果使我国第一次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走到了世界最前列,牢牢占据了空间量子科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和引领地位。

“墨子号”激发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研究热潮

“墨子号”的成功激励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的研究热潮,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上的各方力量随后皆开始探索自己的广域量子通信之路,提出或加速了一系列空间量子科学布局。

“墨子号”量子卫星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全球关于空间量子实验的竞赛热情。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关于未来空间量子物理发展方面的白皮书,以期在新一轮空间量子科学发展中重新建立“美国领先”。 同期欧洲航天局(ESA)也发布了空间量子技术的白皮书。在“墨子号”成功发射之后,世界各大强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量子卫星研发,推出了基于低轨道小型化量子卫星的计划和时间表。

2021年6月,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和奥地利7国更是在G7峰会上达成合作,首次计划联合开发一个基于卫星的量子加密网络——“联邦量子系统”(FQS),利用量子技术的突破来防范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等。

展望未来:空间量子科研从低轨跨越到中高轨、直至深空平台

论文的最后,作者对未来空间量子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空间量子科学研究必将从低轨道平台跨越到中高轨平台,甚至是深空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高轨卫星平台覆盖范围广、实验时间长、微重力环境好等优势,将空间量子通信技术同时交叉应用于远距离高精度时频传递和空间超冷原子物理等领域,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物理与广义相对论融合等基础科学问题方面获得更丰富的科学产出。

由于在远距离量子通信特别是“墨子号”量子卫星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潘建伟等受邀为《现代物理评论》撰写了这篇46页的综述论文,全面介绍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研究近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重点阐述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卫星系统、科学应用系统等六大系统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建设和研制,到卫星在轨运行后所取得的系统性科研成果,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文章

中科大: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徐飞虎等,通过发展设备无关理论协议和构建高效率的光学量子纠缠系统,首次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关研究成果以......

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科研人员使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对格点规范场理论中非平衡态过渡......

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综述论文

记者7月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日前,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题为“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的长篇综述论文。论文从量子信息......

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综述论文

记者7月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日前,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题为“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的长篇综述论文。论文从量子信息......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任院长C9高校揭牌新学院

5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东区师生活动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常务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建伟,副校长杨金龙,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傅尧,党委常委、副校......

刷新记录!量子态保持时间超过5秒!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报道,美国能源部(DOE)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取得了量子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他们能够按需读出量子位,并将量子态保持完整超过5秒,从而创下新纪录。此次的量子位由易于获......

我国科学家量子模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与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合作,首次在处于强相互作用极限下的费米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熵波衰减的临界发散行为,揭示了该体系存在着一个可观的相变临界区,并获得了热导率与粘滞系数等......

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博士点落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全国共新增54个学位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位列其中。这是我国首个......

潘建伟院士团队开创量子计算新领域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量子计算机研发团队,来了个“双黄蛋”——“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两项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祖冲之二号”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

习近平贺电清华大学杨振宁百岁大会,潘建伟谈若干往事

习近平贺电清华大学杨振宁百岁,潘建伟谈若干往事9月23日由新华社报道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