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4 14:48 原文链接: 人类可以冬眠吗?体温调控有望实现

  在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能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或得到生命的延续。那么,人类可以冬眠吗?我们距离人工冬眠还有多远?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虹和戴辑团队,在非人灵长类身上实现了基于中枢神经调控的稳定体温调节,揭示了下丘脑视前区(POA)在灵长类动物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绘制了体温降低过程中全脑特异激活的神经网络,以及灵长类对抗失温的体温保护机制,为潜在的临床转化和航天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撑。

  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创新》(Innovation)。审稿人在评价中指出,该研究对于理解非人灵长类和人类的体温调节产生深远影响。期刊编辑认为,这项研究为实现人类休眠跨出重要一步,为临床转化和航天应用打下基础。

  探索休眠机制 实现猕猴体温调控

  冬眠是一些物种为适应极端生存环境,趋同演化出的一种周期性生理现象。冬眠与日间休眠的动物,通过抑制机体的代谢率,达到全身水平的低体温、低能量消耗,同时这个过程伴随着基因表达、解剖结构、生理参数的剧烈变化。在冬眠过程中,虽然动物停止进食、饮水等维系生存的必要行为,但是从休眠中苏醒后,动物能够继续生存,其肌肉也不会发生萎缩。有研究表明,休眠的动物对衰老和辐射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在动物界,能自然休眠的动物并不多,其中只有一种灵长类动物,即狐猴,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都不能自然休眠。科学家希望破解自然休眠动物的奥秘,建立诱发休眠的技术,并在人体中实现休眠,但至今没有实现。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进步,POA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前的研究表明,在转基因小鼠脑内,特异性激活POA脑区神经元,可以促使小鼠在1至2个小时内体温降至28℃,并且维持十余个小时低温状态。同时,该调控还促进小鼠增加散热、降低心率和活动量。这个现象与小鼠的自然休眠有类似之处。如果特异激活相同脑区,是否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实现定时降低体温甚至休眠呢?

  对此,王虹和戴辑团队利用化学遗传学工具,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展开神经调控体温研究,同时采用无线体温遥测、自主活动定量监测、生理生化测定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动物体温调控的系统机制。团队发现,利用化学遗传技术精准升高猕猴POA脑区的一类在进化上保守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可以促进动物降低体温。

  “我们发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对体温的变化非常敏感,这与小鼠存在显著差异。当体温降低约0.5℃时,非人灵长类动物已经通过加速心率、肌肉战栗、收缩外周血管等调节形式进行自主神经机制产热,以抵抗体温降低。同时,非人灵长类动物还会大幅增加运动量,通过运动产热,抵御体温降低。”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虹分析说。由此可见,非人灵长类动物有着更强的御寒能力,其体温调节机制较小鼠更加精密复杂。

  为进一步了解POA调控体温的脑网络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评估了POA激活前后全脑水平的神经网络变化,发现化学遗传学刺激方法不仅激活了POA局部网络,也特异性激活了与温度、心率及内感相关的多个核团(如岛叶皮层IC等)。通过功能连接分析等定量化方法,研究团队绘制了体温降低过程中全脑特异激活的神经网络。

  历时5年 向人工冬眠迈进

  21世纪以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陆续提出诱导人类“休眠”的设想,以期实现深空探索计划。这里的“休眠”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降低人的核心体温,使代谢变得“迟钝”,不仅可以减少物资消耗,还能降低对航天员的精神健康威胁。“休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体温和代谢,例如冬眠动物的代谢率可降低80%~98%,目前还不能在人类身上诱导实现。

  团队历时5年,通过反复实验,解决了如何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使用化学遗传技术、如何监测清醒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等关键技术问题。他们利用化学遗传学手段,通过操控下丘脑兴奋性神经元,稳定降低了灵长类动物的体温,进一步为人工冬眠漫长的探索道路带来重要借鉴意义。

  此外,该研究还明确了灵长类动物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探索了与体温调节相关的全脑功能网络连接,为潜在的临床转化和航天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撑。

  “通过降低体温来降低神经元对能量的需求,被证实在中风等脑疾病的小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小鼠作为自然休眠的物种,对低温耐受能力很高,如何将基于小鼠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体形为其数千倍的人类身上,还有着漫长的距离。”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戴辑说道。

相关文章

冬眠的熊为何没有静脉血栓?

长途旅行时久坐不动会有深静脉血栓风险,冬眠的熊为什么一睡几个月却没有这种困扰?一个欧洲科研团队通过对野生棕熊的研究发现,冬眠期间棕熊体内一种促进凝血的蛋白质水平会下降。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

人类可以冬眠吗?体温调控有望实现

在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能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或得到生命的延续。那么,人类可以冬眠吗?我们距离人工冬眠还有多远?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虹和戴辑团队......

人类可以冬眠吗?体温调控有望实现

在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能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或得到生命的延续。那么,人类可以冬眠吗?我们距离人工冬眠还有多远?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虹和戴辑团队......

“祝融”“冬眠”,期待下一个春暖花开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5月22日,其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开始探索火星。300多个日夜,基于天问一号和祝融号取得的科研数据,科学家们正在产出一系......

Science:不吃不喝不运动,冬眠动物的肌肉为何不萎缩?

冬眠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是对季节性食物短缺的一种适应,为了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度过漫长的冬天,冬眠动物(如地松鼠)可以减缓高达99%的新陈代谢,在没有任何膳食蛋白质摄入和运动的状态下,但它们仍然需要蛋白质......

科学家揭示调节体温行为的神经环路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维持体温稳态的一种基本动机性行为,该过程所涉及的前脑区域或神经元亚集群尚不清楚。近日,韩国首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euron》发表了题为“Aforebrainneuralsubstra......

研究人员从冬眠动物进化中寻找治疗肥胖等疾病线索

美国科研团队从冬眠动物的基因组中发现可能与肥胖和代谢紊乱有关的基因片段,未来有望开发出治疗人类相关疾病的新方法。冬眠的哺乳动物体内会蓄积大量脂肪,但苏醒后依然能保持健康。26日发表在美国《细胞报告》杂......

从地球一路“睡到”火星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可以在危机时刻休眠。其实,这并非只是一个幻想,而是全球宇航员的真实愿望,从登上飞船就倒头大睡,一觉醒来已到达目的地,太空旅行就像乘坐高铁软卧那样“夕发......

澳研究者发现可让癌细胞“冬眠”的免疫细胞

癌细胞难以被彻底消灭,那么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使它们进入永久“冬眠”状态来拯救病人呢?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了一种有这样功能的免疫细胞,有望为治疗癌症提供新思路。澳大利亚泰莱松儿童研究所等机构研......

宇航员“冬眠”或成真?俄专家称正研究相关药物

据俄罗斯卫星网21日报道,俄罗斯前景研究基金会项目组负责人阿纳托利•科夫通教授表示,俄罗斯学者正研发一种药物,可以让宇航员进入长时间星际飞行的“冬眠”中。科夫通称:“所研发的使人进入人工生物机能减退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