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7 12:43 原文链接: 如何寻找对有益的基因突变?Science有新招

  人们通常认为基因突变给机体带来了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突变都是罪魁祸首,有些甚至可以抵消或抑制某些突变带来的恶性结果,该过程被称为基因抑制,且鲜为人知。11月4日,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揭露了该过程的基本原理,这为人们了解基因抑制过程奠定了基础。

  有些突变能抵消有害突变带来的恶性结果

  该研究由Donnelly中心及分子遗传学系的Brenda Andrews教授、 Charles Boone 教授、Frederick Roth教授以及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Chad Myers教授引领,他们编译了细胞中的首个抑制突变综合集,相关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中。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抑制性突变如何与致病突变相结合,从而减轻疾病症状,甚至能完全抑制致病突变的作用。

  “同样是携带损害性突变,为何有些人会生病而有些却完全健康?其部分原因可能与环境有关,但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他突变的存在,这些突变抑制了第一个突变的效应。”本文资深作者Roth教授说。

  打个比方说,当被困在恒温器坏掉了的房间时,随着时间推移,房间温度越来越高,这种情况要把温度降下来,你可以修复温度调节器,或者打破一个窗口,基因抑制过程保持细胞健康的原理与之类似。

  Science上的这项研究开辟了人们对基因抑制过程的新理解,甚至会带来新的遗传性疾病治疗方法。“如果我们知道哪些是抑制基因,那么就可以了解它们是如何与疾病基因相互作用,这有助于指导未来的药物开发。”研究人员表示。

  解开基因抑制的基本原理

  然而,抑制性突变是很难被发现的,寻找它们就好比大海捞针。理论上,DNA中成千上万个突变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是抑制性突变,更何况人类有那么多个基因,因此要发现所有的抑制性突变是不切实际的。不过,通过这项研究,将来寻找抑制性突变也许就不再是大海捞针。

  研究人员表示,寻找抑制基因时,我们无需把范围放到离损害性突变基因很远的位置,因为它们在细胞中有类似的作用——所编码的蛋白质可能错落在同一个位置,或者分享了同一个分子途径。“我们已经发现了基因抑制作用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有害突变基因的抑制基因通常是功能与其相关的基因。寻找抑制基因并不是大海捞针,例如寻找人类基因疾病的抑制基因时,我们可以缩小范围,将20000个基因缩小到数百个,甚至数十个,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像这样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从未开展过,因为在人类身上做实验室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使用了酵母作为模型生物,通过酵母我们可以了解突变如何影响细胞的健康。” Van Leeuwen说。酵母细胞包含了6000个基因,是人类细胞的简单版本,其遗传学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人类。此外,去除酵母细胞中的任何一个基因也相对简单,这有助于研究突变基因对细胞的影响。

  该研究团队采用了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他们分析了已报道的所有酵母基因之间的抑制关系,而原有的这些数据不可避免地偏向于一些已被科学家们报道的较流行的基因。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无偏向分析,检测当细胞携带损害性突变时该如何生长,或如何与其他突变相互作用。由于有害突变减缓了细胞的生长,因而任何生长的改善都有可能受益于第二个基因的抑制性突变。该研究揭示了与已知损害性突变相互作用的数百个抑制性突变。

相关文章

基因新技术可在48小时内制造测试千种基因突变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TARDIS,可一举测试数千种基因突变的影响,将以往需要耗时多年的工作压缩到几天内。生物学家可借此在动物身上开展新实验,比较一种基因的多种突变,找出导致特定特征的突变......

探寻年轻乳腺癌诊治的“中国化之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及其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我国年轻乳腺癌诊治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一文指出,我国年轻乳腺癌尚存在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患者寻求生育力保存、治疗......

64%中国癌症患者有可用药的潜在临床基因突变

论文截图研究人员在分析数据(受访者供图)近日,《自然-通讯》刊发了一项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铭辉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医院及至本医疗针对亚洲癌症人群基因组特征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从基因层面将中国人群与西方......

新研究揭示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基因突变致病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王红艳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陈继团队合作,发现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中KCTD7(一个染色体基因)失活,干扰溶酶体水解酶类的分选和转运,进而导致溶酶体功能缺陷和疾病发......

《Science》:40岁后大脑开始衰老的指示灯

早期发育的基因突变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几种精神疾病有关,这些疾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成年早期表现出来。然而,突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的,另一种是自发发生的,在受精后由环境诱发的,可以持续一生的突变。......

有些人为何会产生攻击行为?或与基因突变有关

科技日报记者金凤人群中,有人温文尔雅,有人暴虐无常。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有攻击行为的人,体内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记者16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石云教授团队联合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编码大脑内谷氨酸受体......

突变“热点”揭示癌症诱发新因素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师们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癌症进化中一个此前未被认识到的关键角色:基因组某些区域发生的簇状突变。研究人员发现,“簇状体细胞突变”在大约10%的人身上诱发了癌症进展,了解它......

狗狗为啥变小?基因突变源自古代狼

人们普遍认为,像博美犬和吉娃娃这样的小型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想要小巧可爱的伴侣。但1月28日,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Press)旗下期刊CurrentBiology(《当代生物学》)的一篇论文......

研究发现我国家马体高变异的主效基因突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成功解析了我国家马体高变异的主效基因突变,并发现该突变最早出现在距今2300年蒙古帝国时期的古马群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

揭示Wolfram综合征致病基因WFS1突变诱发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Wolfram综合征(Wolframsyndrome/WS)是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糖尿病、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和尿崩症等,糖尿病是其首发症状。Wolfram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