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8 08:54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胡理研究组利用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题为Selective and Replicable Neuroimaging-based Indicators of Pain Discriminability。

疼痛是人类无法忽略的一个健康难题。对于个人而言,疼痛带来的无尽痛苦可能引发抑郁症乃至自杀;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慢性疼痛患病率高达20%~50%,每年给我国造成超过数千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为了更有效地促进镇痛方法开发以消除疼痛,就需要深入理解疼痛的神经加工机制并开发疼痛的客观神经指标。然而,大多数疼痛刺激诱发的脑响应不具有疼痛特异性[1,2],因而无法在临床应用中作为疼痛的特异性神经指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理研究组创造性地将疼痛敏感性区分为绝对敏感性和差异敏感性这两个独立的概念。绝对疼痛敏感性刻画了个体对相同疼痛刺激感知的差异,而差异疼痛敏感性(或称为疼痛分辨力)则代表了个体区分不同疼痛刺激的能力。已有研究通常只探究了疼痛诱发脑响应和绝对疼痛敏感性的关系,而忽视了哪些神经响应能够反映差异疼痛敏感性——即便已有研究证实了差异疼痛敏感性和慢性疼痛有着密切关联[3,4]。为弥补这一不足,胡理研究组开展了一项脑电研究和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利用信号检测论量化了感觉分辨力,考察了哪些神经指标反映了疼痛分辨力,并在五个大数据集中检验了这些神经指标的可重复性和疼痛特异性。

脑电研究纳入了三个大数据集(数据集1~3,总N=366)。每个数据集都采用了相同的实验任务:给被试施加痛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四种感觉模态的刺激,每种感觉模态均有高、低两种强度,最后要求被试对刺激做出0~10的主观强度评分。结果显示,在数据集1中,高、低强度疼痛刺激诱发的N1、N2和P2幅值差异(高-低)与基于信号检测论的疼痛分辨力指标(AUC)存在显著相关(图1)。这一发现在数据集2和3中得到了很好的重复。另一方面,高、低强度下的幅值差异(高-低)却与相应的触觉、听觉、视觉分辨力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图2)。深入分析排除了可能的混淆因素:换用不同的分辨力指标(AUC、d′、高低刺激强度下的评分差异)、匹配不同模态间的主观评分差异、匹配不同模态的AUC指标均不改变主要结果,依然只有疼痛模态下的脑电响应与分辨力有稳定的相关关系。

图1. 疼痛诱发脑电响应与分辨力稳定相关

图2. 非痛刺激诱发脑电响应与分辨力无稳定相关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得到了和脑电研究一致的结果。该研究包含两个大数据集(数据集4和5,总N = 399),实验任务也是要求被试对不同模态、强度的感觉刺激做出主观评分。对数据集4的分析结果显示,初级体感皮层、次级体感皮层、脑岛、前扣带回、丘脑等一系列脑区在高、低强度下的激活差异(高-低)与疼痛分辨力存在显著相关(图3)。这一结果也在数据集5中得到重复。然而,与疼痛模态不同,触觉、听觉和视觉模态下几乎没有体素与相应的分辨力有相关关系(图4)。换用不同的分辨力指标和匹配不同模态间的主观评分依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可见,疼痛刺激诱发的脑区激活可特异地反映疼痛分辨力。

图3. 疼痛诱发脑区激活与分辨力稳定相关

图4. 非痛刺激诱发脑区激活与分辨力无稳定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为经典疼痛诱发脑响应的功能意义提供了新的解释,加深了人们对疼痛感知及其内在机制的理解。以往研究已证实,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分辨力存在异常,且治疗前的疼痛分辨力可以预测慢性疼痛的预后情况[3,4]。因此,该研究发现的疼痛分辨力神经指标也对临床实践中的慢性疼痛诊治和个体化疼痛评估提供了重要启示。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071061、31822025、3217107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JQ22018)、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2022ZD020640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学基金(E2CX4015)等的资助。

论文第一作者为心理所博士生张立波,通讯作者为胡理研究员。

论文信息:

Zhang LB, Lu XJ, Huang G, Zhang HJ, Tu YH, Kong YZ, & Hu L. (2022). Selective and replicable neuroimaging-based indicators of pain discriminability, Cell Reports Medicine,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2.100846

参考文献:

1. Mouraux, A., & Iannetti, G. D. (2009). Nociceptive laser-evoked brain potentials do not reflect nociceptive-specific neural activity.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01(6), 3258–3269.

2. Mouraux, A., Diukova, A., Lee, M. C., Wise, R. G., & Iannetti, G. D. (2011). A multisens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pain matrix.” NeuroImage, 54(3), 2237–2249.

3. Naliboff, B. D., Cohen, M. J., Schandler, S. L., & Heinrich, R. L. (1981). Signal detection and threshold measures for chronic back pain patients, chronic illness patients, and cohort controls to radiant heat stimuli.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0(3), 271–274.

4. Malow, R. M., & Olson, R. E. (1981). Changes in pain perception after treatment for chronic pain. Pain, 11(1), 65–72.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胡理研究组利用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Cell子刊CellReportsMedicine,题为Selecti......

研究揭示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胡理研究组利用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疼痛分辨力稳定且特异的神经指标。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Cell子刊CellReportsMedicine,题为Selecti......

我国科学家揭示强效镇痛药芬太尼和吗啡作用机理

为何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吗啡高近百倍?如何减少成瘾和呼吸抑制致死等毒副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团队通过分子结构解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为推动新型高效低毒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开发指明方向。1......

首个《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46.shtm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显现,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10月......

“消灭”疼痛?大连理工大学又出新成果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解兆谦教授与美国西北大学JohnA.Rogers教授、俄勒冈大学JonathanT.Reeder助理教授课题组合作,发明了一种生物可吸收的柔性微流控设备。其通过液体汽化冷却......

超薄脊柱植入物可助治疗顽固疼痛

腰酸背痛膝劳损,慢性疼痛难忍何时休?有了新技术,或许无需再担心。据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论文,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结合软机器人制造技术、超薄电子学和微流体技术,开发出一种超薄充气设备,可以治......

对急慢性疼痛感知信息的实时解码以及光遗传刺激反馈

急性及慢性疼痛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成年人的生活。由于大脑对疼痛的调控机制异常复杂,对疼痛的诊断缺少有效的客观依据,进而导致当代社会上阿片类止疼药物的泛滥。长期连续地药物治疗,不仅会降低止疼效果,还会带来......

摆脱吃药手术,缓解骨关节炎疼痛新技术获批

2021年6月9日,CyMedicaOrthopedic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IntelliHab系统的监管申请,用于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疼痛。Intel......

深圳先进院黄天文:探索疼痛,厘清“生理痛”和“心里苦

人们常用“痛苦”一词来泛指不适的感受,可以指代身体上的疼痛,也可指代精神上的折磨。不过,在脑科学的研究范畴内,“痛”与“苦(指心里难受)”或许是由截然不同的神经通路所驱动的感受,并能够表现为不同的行为......

GCH1基因、BH4对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疼痛是一种由组织损伤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药物治疗疼痛,存在长期服药、疗效有限及副作用大等问题。研究表明,疼痛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疼痛反应具有遗传学特征和复杂性。疼痛敏感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