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0 09:18 原文链接: 中国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发现我们的近邻

人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这个直接冲击灵魂的问题自从提出,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特别是那些无时不关注着宇宙和太空的天文学家们。不久前,在第六届世界著名的星乐论坛(STARMUSVI)上,我与老朋友、曾因发现和确认第一颗系外行星于201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谈起了这个问题。

我们回顾了人类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由美国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计划,已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其中有很多还被由马约尔领导的课题组的地面望远镜所确认。但是,在这些系外行星中,还没有一颗是真正和我们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我们认为,在回答“人类是否唯一”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没有对太阳系附近的那些恒星进行过普查。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近邻?

那为什么不先寻找一下太阳系附近那些恒星呢?这就不得不解释下现在用到的探测系外行星的几种方法。

在太空望远镜开始这项工作之前,人类是用地面望远镜来寻找系外行星的,也就是马约尔教授牵头开始的探索性工作。这种方法称为“视向速度法”。简单来说,就是用地面望远镜凝视一个恒星,测量其光谱的多普勒频移变化。如果这个光谱出现周期性的频率变化,就表明这个恒星受到了它附近行星的引力扰动,其变化周期就正好是这颗行星围绕其公转的周期,比如数天、数十天等。这种方法最适合测量行星轨道面(恒星周围行星系统的黄道面)正好在地球到那个恒星的视线方向上的行星。因为只有这样,其多普勒频移才出现最大值,才能被我们观测到。当然,在发现这个多普勒频率变化周期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哪个恒星的行星轨道面正好在这个方向上,所以马约尔教授他们在发现第一个系外行星之前,曾观测过很多个恒星,并多次改进光谱测量的精度,终于在1995年发现了第一个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公转的系外行星(51 Pegasi b),并于201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个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更为直接——观测行星经过恒星前面时对光通量的遮挡,称为“凌星法”。由于凌星引起的恒星光度的变化非常微弱,在地面上观测又会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无法实现精确的观测,必须发射太空望远镜。为此,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于2009年发射了第一个用于此目的太空望远镜开普勒(Kepler)计划。至2018年任务终止,该计划共发现了6000多颗候选系外行星,其中3000多颗已经得到了确认。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行星距离我们都很远很远,100光年以内的少之又少;与地球类似的岩石类行星少之又少;宿主恒星与太阳相似、同时行星又与地球相似,还是我们近邻的行星根本没有。

这与“凌星法”必须要求行星轨道面与我们看到它们的视线接近平行,并发生凌星现象有关。因为在我们太阳系的附近,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恒星太少了。

那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发现系外行星呢?有,这就是天体测量法。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这一计划属于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背景型号,目前已经突破了关键技术研发。

一颗恒星,受到其周围行星的扰动,位置一定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这个变化发生在由行星与恒星运动定义的一个二维平面内,即那个行星轨道面内。从太阳系看过去,无论该行星轨道面是在哪个方向上,其扰动都会被我们看到——如果行星轨道面正好在我们视线方向上,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一维的运动;如果行星轨道面恰好面向我们视线方向,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二维的运动。因此,这种探测方法通常不会漏掉任何行星系统。

问题是,我们能看到这个微小的变化吗?天体测量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我们要在被观测恒星的视线方向周围找到几颗参考星。之所以管它们叫“参考星”,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动(因为所有恒星可能都有行星系统,因此其位置也都会被扰动),而是因为它们比被观测的目标恒星离我们更远。也就是说,它们的微小位置变化,不影响对被观测恒星的位置的测量。

第二步,我们用各种技术来解决精确测量的问题。首先,对被观测的这几颗恒星(包括近邻的目标恒星和远处的参考星)进行定位。这些恒星的光斑,每一个落在望远镜成像半导体器件上后,通常都要覆盖数十个分辨单元。那么,恒星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是简单的选择最中间的一个吗?不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软件来计算光斑的中心在哪里,称为“质心定位(Centroiding)”。目前,在地面实验室真空条件下,精确度已经达到了十万分之一的分辨单元。这就能够满足用测量目标恒星与参考星之间距离变化,来发现目标恒星周围行星的要求了。其次,望远镜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机械和温度稳定性。这个通过航天工程中已经成熟的温控技术、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是可以达到的,并经过了地面试验的验证。再次,为了更好地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望远镜需要发射到日地系统的拉格朗日L2点,并朝背向太阳的方向观测。

CHES计划能够取得什么探测结果呢?首先,它会对距离太阳系100光年以内的大约100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进行普查。因为任何一颗目标恒星的行星系统中的所有行星(无论其行星轨道面的方向如何)的质量、公转周期,都会体现在对恒星的位置扰动上,所以这个计划是对近邻恒星的行星系统的全面普查。其次,通过3-5年的观测数据积累,可以发现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因为CHES计划所选择的目标恒星都是太阳类型的,因此宜居带内行星的公转周期都应该与地球类似,大约在1年左右。积累3年以上的数据,就会覆盖宜居带内几乎所有的类地行星。

可见,CHES计划正是要回答“人类是否孤独”、特别是回答“我们的近邻在哪里”问题所必须的。

回到我和马约尔教授的谈话,他迫切地希望人类在寻找类地行星方面尽快获得突破。在谈论了几个正在论证的相关计划之后,他在我耳边小声说,希望中国的CHES计划能够尽快立项实施,因为这是他最为看好的一个。

我更加期盼的是,如果CHES计划发现了也许只距离地球十几个光年的、真正意义上的类地行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兄弟后,我们该如何对它开展进一步的探测,甚至通过无线电信号与那里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进行点对点的沟通?

相关文章

中国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发现我们的近邻

人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这个直接冲击灵魂的问题自从提出,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特别是那些无时不关注着宇宙和太空的天文学家们。不久前,在第六届世界著名的星乐论坛(STARMUSVI)上,我与老朋友、曾因发现......

中国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发现我们的近邻

人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这个直接冲击灵魂的问题自从提出,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特别是那些无时不关注着宇宙和太空的天文学家们。不久前,在第六届世界著名的星乐论坛(STARMUSVI)上,我与老朋友、曾因发现......

吴季研究员获颁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合作奖

7月18日,在希腊雅典举办的第44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the44thCOSPARScientificAssembly)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被授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

科学家提出太空计划,寻找近邻系外宜居行星

中国科学家提出一项通过太空望远镜开展的巡天计划,寻找距离地球约32光年的太阳系外宜居类地行星。如果实施,这将是国际上首次专门在近邻类太阳型恒星周围寻找宜居类地行星的空间探测任务。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颠覆性技术”将使中国更有话语权

新冠疫情让蛰伏了几十年的纳米载体技术“一朝颠覆”,成为大热的产业领域。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如何才能出现?怎样才能发展?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的大规模......

吴季:“十三五”落幕,任职也将结束

这次会议是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也是本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很多委员无论是在会议上发言,还是在私下讨论中,都对这五年的履职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五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五年。在本届委员任职的......

中国科学家揭示红矮星周围宜居行星形成机制

近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基于行星形成的模拟研究,揭示了红矮星周......

几十颗“宜居行星”候选者现身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在最近的一次K2任务中,又发现了87颗绕红矮星的“宜居行星”候选者,其中有63颗小于海王星,还有几颗可能比地球还小,5颗已确认处在......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

“开普勒”发现宜居行星:温暖有水

“开普勒”观测到迄今最可能存在液态水的宜居行星。这是第一次,天文学家直接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宜居带中找到了一颗行星,那里的温度非常适宜生命存在。宜居带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