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7 15:05 原文链接: 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已实现50公里远程量子储存器纠缠

  近日,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最新重磅成果:两个量子存储器通过光纤跨越数十公里实现远程纠缠。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潘建伟、包小辉及其同事利用一种名为腔增强的量子效应,来制备纠缠原子和光子,再将这些纠缠原子和光子转换为适合于电信传输的频率,最后在两个由 50 公里长光纤连接的节点之间实现了纠缠。

  研究结果表明,与纠缠光子相比,多节点之间的原子–光子纠缠可能更适合量子纠缠的远距离传输。

  本项研究演示了两个相距 50 公里的量子存储器的纠缠,这一距离足以连接两座城市,并比之前报道的距离要远得多,或为实现多节点、远距离纠缠铺平了道路,有助于量子互联网的开发。

  就像计算机中的硬盘驱动器一样,量子储存器存储量子信息。它们是构建量子互联网的必要部分,并将促进实现超安全的量子通信,允许远程量子计算机一起工作。

  以前,科学家已经实现了相距 1200 公里的单个光粒子纠缠,但是这种纠缠无法存储,而量子储存器纠缠之前最大物理距离只有一公里之遥。

  远程纠缠的突破

  实现连接远程量子处理器的量子互联网,将能够支持许多革命性的应用,比如分布式量子计算。而想要实现量子通信,建立远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纠缠是关键挑战。

  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严重的传输损失,此前两个节点之间可实现的最大物理距离是 1.3 公里,想要实现远程纠缠依然存在巨大挑战。

  为了将距离扩展到城市规模,在这项最新论文中,研究人员将基于原子团的量子储存器与有效的量子频率转换(QFC)相结合,并通过数十公里的城市级光纤传输,实现了两个量子储存器的纠缠。

原子集合之间的远程纠缠产生示意图,两个量子存储节点(节点 A 和 B)通过光纤连接到一个用于光子测量的中间站。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利用腔增强来创建原子-光量子纠缠的明亮来源,并采用差分频率生成(DFG)工艺实现光纤低损耗传输,然后通过双光子干涉实现了超过 22 公里的原子团纠缠,并通过单光子干涉实现了超过 50 公里的原子团纠缠。

  远程纠缠实验鸟瞰图,两个量子节点位于中国科技大学,来自两个节点的电信光子通过两个平行的部署光纤,传输到位于合肥软件园的中间站。

  该实验证明了两种通过光纤中的长距离光子传输实现双量子存储器纠缠的可行方法。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加入更多的量子存储器,实验结果可以扩展到通过多光子干涉在远距离纠缠多个量子存储器,还可以在两个子链路上产生两对远程原子纠缠,并按照量子中继方案通过纠缠交换来延长原子纠缠的距离,串联此过程可以足够地延长距离以超过直接传输的极限。

  研究人员认为,将这些实验扩展到相隔很远的节点,将能够执行高级的量子信息任务,并为构建远距离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量子通信——无影无踪的传送过程

  处于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无论分离多远,它们之间都存在一种神秘的关联,这种神秘的关联无论如何都无法用经典观念去理解,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诡异的互动”。

  量子信息科学家发现,量子纠缠除了神秘之外,还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超经典力量,它可以成为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和“万无一失”的量子保密系统的基础。

  按照常理,信息的传播需要载体,而量子通信是不需要载体的信息传递。

  量子隐形传态即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态传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是一种脱离实物的“完全”的信息传送,能够实现原则上的完全保密。

  量子通信即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是一种无影无踪的全新通信方式。

  基于量子隐形传态,人们提出了量子因特网的构想。量子因特网是用量子通道来联络许多量子处理器,它可以同时实现量子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相比于经典因特网,量子因特网具有安全保密特性,可实现多端的分布计算,有效地降低通信复杂度等一系列优点。

  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潘建伟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2016 年 8 月 16 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作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 2018 年度克利夫兰奖,这也是克利夫兰奖设立 90 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潘建伟院士带领团队完成量子通信卫星科研项目后,享誉国内外,被认为是当今世界量子通信领域的顶尖人物。不过,盛誉之下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不少民间学者对其成就甚至个人表达出质疑,网上也有三言两语的挖苦讽刺。

  事实上,潘建伟的科研成就让绝大多数科研学者都望尘莫及,潘建伟博士期间师从量子实验研究的世界级大师蔡林格,其 27 岁时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还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31 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 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5 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 年被评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无论如何,有中国“量子之父”称号的潘建伟,仍在质疑中前行,并让中国在世界量子通信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

潘建伟:希望10至15年构建通用量子计算机

11月18日,在第五届世界声博会暨2022科大讯飞1024全球开发者节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分享了关于量子计算未来15年的发展潜力与计划,“我们希望在未来5年实现量子纠缠,然后完成数百个乃至数......

二十大时光丨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光荣时代

“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能够得到党中央的肯定,我由衷地感到振奋和鼓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说。16日,他通过网络直播聆听了二十大报告,报告中提及量子信息等重大成果。“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

中科大: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徐飞虎等,通过发展设备无关理论协议和构建高效率的光学量子纠缠系统,首次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关研究成果以......

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科研人员使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对格点规范场理论中非平衡态过渡......

潘建伟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综述论文

记者7月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日前,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题为“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的长篇综述论文。论文从量子信息......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任院长C9高校揭牌新学院

5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东区师生活动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常务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建伟,副校长杨金龙,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傅尧,党委常委、副校......

搭建远距离量子网络为什么要先搞定量子存储器

量子存储器用于储存光子的纠缠态,作为不同链路内纠缠建立以及纠缠交换过程的同步装置,它是量子中继器能够实现纠缠分发加速的关键。我国已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了长达1200公里的远程纠缠分发,但尚未引入量子存储......

我国科学家量子模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与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合作,首次在处于强相互作用极限下的费米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熵波衰减的临界发散行为,揭示了该体系存在着一个可观的相变临界区,并获得了热导率与粘滞系数等......

潘建伟院士团队开创量子计算新领域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量子计算机研发团队,来了个“双黄蛋”——“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两项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祖冲之二号”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