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师级女科学家发现新的印记基因

这是生物学的基石之一: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继承每个基因的两个拷贝——一份来自母亲,另一份来自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对抗遗传问题的后盾。经典孟德尔遗传学认为所有父系及母系等位基因有同等表达,但随着对遗传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一种称为基因印记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它指在配子或合子的发生期间,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在发育过程中产生专一性的加工修饰,导致后代体细胞中两个亲本来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又称遗传印记或配子印记。 最近,哈佛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Catherine Dulac带领的一组研究人员,确定了超过40个新的“印记”基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eLife》,揭示了基因组印记如何可以显著扩大生物多样性,并可能对大脑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Catherine Dulac教授是一位杰出的脑科学领域科学家,她在哺乳动物嗅觉信号分子机制方面获得了重要的突破,而且这位女科学家还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筛选技术,以及一种从单个神......阅读全文

细胞说我有特别的基因沉默技巧Nature揭示印记基因新机制

  我们知道,人类等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大多数基因会继承两个拷贝——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然而,有极少数基因,我们只继承了父方或母方中的一个拷贝,另一个拷贝被关闭并永远沉默,这类基因被称为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s)。许多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行

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印记基因图谱出炉

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s)图谱,并且他们表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一个称为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人工智能形式:dern-day Rosetta stone。这项研究新发现了四倍于之前识别的印记基因,并即将公布在12月3日《

研究发现:同一基因可有完全不同的功能

  同源染色体基因表达活性不同的现象,称为基因印记。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与通常的印记基因表达规则不符的是,它从父母双方遗传下来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每个基因

孕期科学 | 那些或可影响孩子一生的研究!

  孕育是人类繁衍中最重要的过程。一个小生命从受精卵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育成熟,经过十月怀胎,最终来到人世间。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这个幼小的生命受到的每一种影响都可能使他夭折。事实上,这十个月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孩子顺利出生并不意味着母亲的影响告一段落,可能是影响才刚刚开始

1月27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杂志封面  封面故事:东南亚猩猩基因组完成测序  东南亚类人猿或猩猩的基因组已完成测序——具体来说,所获得的是一个苏门答腊雌性个体的基因组初稿以及来自另外5个苏门答腊猩猩和5个婆罗洲猩猩(分别是Pongo abelii和Pongo pygmaeus)的短序列数据。测序分析表明,婆罗

1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东南亚猩猩基因组完成测序  东南亚类人猿或猩猩的基因组已完成测序——具体来说,所获得的是一个苏门答腊雌性个体的基因组初稿以及来自另外5个苏门答腊猩猩和5个婆罗洲猩猩(分别是Pongo abelii和Pongo pygmaeus)的短序列数据。测序分析表明,婆罗洲—苏门答腊全

长链非编码RNA: 从科研到临床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是一类真核生物中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分子;根据其与邻近基因的位置可以分为反义lncRNA、增强子lncRNA、基因间lncRNA、双向lncRNA、和内含子lncRNA;它具有多种作用机制,比如在细胞核中作为分子支架、协助可变剪接、调节染色体结构

2018最受关注的8篇文章 | Cell Press旗下生命科学类期刊

  历经40多年的发展,Cell Press 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出版先锋,辞旧迎新之际,出版社的编辑们选出了Cell Press旗下生命科学科学类期刊2018年“最受关注(most talked about)”的8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到同性生殖、婆罗洲猩猩生存调查、饮食与健康、神经传导、大象基因组

Nature Genetics:遗传学说你其实更像你老爸

  你可能相貌或者行为举止很像你的母亲,不过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Health Care(UNC)的研究人员最新调查表明,哺乳动物的基因更像他们的父亲。虽然我们继承了来自父母的等量基因突变,实际上我们“使用”地更多的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DNA。这篇研究发表在杂

祖先的经历,会遗传给你吗?

  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吧:DNA编码本身没有突变,与它连接的甲基却导致了长期的、可遗传的基因功能改变。另一类被称为乙酰基的分子,则起着相反的作用,能将DNA链从组蛋白卷上解开缠绕,使其上的特定基因更容易被RNA转录。   到20世纪80年代末,史扎夫去麦吉尔大学任职时,他已经成了一名表观遗传改变

研究显示药物有助清除创伤记忆

实验发现,药物疗法和行为疗法可以缓解老鼠根深蒂固的创伤性记忆。   创伤性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是很难抹去的。痛苦的战争记忆或儿童阶段受到虐待的记忆将在DNA中以表观遗传学标志物的形式被记录在基因组中,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非常困难。   现在,研究人员称,在老鼠中,使用药物

Nature子刊:塑造免疫系统的那些事儿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年龄是塑造免疫系统的最强的因素之一,养孩子对我们免疫系统的冲击也很大,影响远大于接种疫苗或者肠胃炎。这项研究发表在二月十五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  为了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免疫差异,研究人员对670名2-86岁的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免疫系统分析。他们评估了年龄

5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伯吉斯页岩型”动物群落 在早奥陶世地层被发现   加拿大的伯吉斯页岩以含有各种各样软体动物化石而出名,这些动物来自寒武纪中期,距今约5.1亿年,它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早期海洋动物的窗口。现在,人们知道类似的动物来自相距非常远的不同地方,如中国和

PLoS Biol:父亲的基因竟会影响母爱行为

  父亲的基因或许并不再仅仅被认为能为后代提供生长和发育的“蓝图”了,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卡迪夫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父亲的基因或许还能影响后代出生前后被照顾的类型。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研究人员一直在调查女性怀孕期间胎盘所

Cell:终生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洛克菲勒大学神经学家Cori Bargmann实验室的成员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观察秀丽隐杆线虫四处移动。这些微小的生物以土壤细菌为食,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它们区分有毒微生物和营养微生物的能力。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Bargmann和她的同事们发现,线虫在第一幼虫期可以识别有害细菌的气味,并且对这些气

人类大脑:穷人家的孩子,大脑发育会落后?

  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呢?神经生物学家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生活贫困的孩子的大脑与普通人差别最明显的部位是海马体以及大脑前额叶。  3D透视图中,蓝色区域为海马体,红色和黄色区域为大脑前额叶。  认知神经生物学家玛莎·法拉赫(Martha Farah)之所以对大脑的早期发育

“无名英雄”癫狂模式启动摧毁你的皮肤屏障—KLHL24基因突变

  生活中总能听到平民英雄的传说,其实在生物体内,也有着众多无名英雄为了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无时无刻不在默默无闻的工作着。KLHL24就是其中之一。   导语   常态下,生为泛素连接酶的KLHL24,一面引领着猎物-KRT14一步不回头地迈向深渊(蛋白酶体),一面又为维护人类的皮肤屏障不惜自行了

“无名英雄”癫狂模式启动摧毁你的皮肤屏障—KLHL24基因突变

  生活中总能听到平民英雄的传说,其实在生物体内,也有着众多无名英雄为了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无时无刻不在默默无闻的工作着。KLHL24就是其中之一。   导语   常态下,生为泛素连接酶的KLHL24,一面引领着猎物-KRT14一步不回头地迈向深渊(蛋白酶体),一面又为维护人类的皮肤屏障不惜自行了

摧毁你的皮肤屏障—KLHL24基因突变研究(二)

第二步:验证底物首先测定KRT14蛋白含量,结果表明2位患者皮肤样品中的KRT14含量明显低于年龄相当的非患病对照组(Fig. 4f,g)。同时,与KRT14形成异二聚体的Keratin 5 (KRT5)含量也较对照组低,但keratin 1 (KRT1)含量没有发生变化(不与KRT14或

广州生物院揭示人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研究组在对神经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在人多能干细胞中miRNA簇miR -379-656的一个成员——miR-376c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进程,而抑制miR-376c则有相反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在线发表在The FASEB J

科学家们通过构建突变型小鼠解析吸毒成瘾的背后机制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易上瘾的物质有哪些吗?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巴比妥酸盐、酒精是上瘾性最高的几类药物。一旦进入大脑,它们都会刺激多巴胺,通过奖赏回路促使大脑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人沉迷而欲罢不能。  除了意志力、判断力,科学家们更相信上瘾是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的问题。想从根源上解决成瘾问题、解救瘾君

颠覆!2018年,这7大顶级技术突破“很赞”

  12月24日,The-Scientist杂志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8年顶级技术突破。  “双父亲”小鼠、摧毁肿瘤的纳米机器人、“AI化”的液体活检、颠覆基因表达分析的革命性技术……  这一年,科学家们,依然很“赞”!  1# 突破哺乳动物同性生殖障碍,首次获得孤雄小鼠一只健康的成年双母亲小鼠(b

2018前10月生物医学风云榜 袁隆平 曹雪涛及施一公等上榜

  经过特殊的算法,我们得到了2018年前10个月中国生物医学风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个重大学术界事件,能够上榜的风云人物/事件,都曾长时间占据过100多个公生物医学公众号的头版头条。  在此,我们精选了其中的3个事件及16位风云榜人物。我们对其进行了划分,分别是:6星级的3个事件,分别位诺贝尔奖,国

2018年最高技术进步

  同性父母小鼠  十月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的一篇论文,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两只雄性小鼠培育出了后代小鼠。(在这之前,研究团队已经培育出拥有两个母亲的小鼠,同一篇文章,研究小组报道的有关这种技术的改进策略)。同性别诞生后代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DNA携带非常

《自然》杂志展望2017年科技前景

  时光的车轮在2016年科学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记。随着新年的到来,科学家们开始展望更加绚丽的未来图景。他们希望:关于CRISPR-Cas9的专利之争能盖棺定论、量子计算领域涌现出一位真正的王者、寻找地球兄弟“行星九”的努力有所突破……  温室气体排放或降低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称,气候变化

记忆移植实现了? 幻想正在变成现实

抽取受训海兔RNA注射入未受训海兔体内示意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用图表展示的实验结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压力如何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就会随之增加,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可压力太大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压力能够影响机体的健康,因此有效减压对于维持机体健康非常关键;本文中小编盘点了压力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联,分享给各位!  J Neurosci: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失忆  原文报道:

《科学家》杂志评选出2018年7大科学进步

  科学家》杂志评选出2018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包括利用无人机进行生态学研究、双父亲小鼠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和监测癌细胞。  1.培育出双父亲小鼠和双母亲小鼠一只健康的成年双母亲小鼠产生它自己的后代,图片来自Leyun Wang。  双母本繁殖(bimaternal reproduction,

寿命能推算吗?加州大学科学家提出“预测方法”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炼丹术到现代科学,长生不老似乎一直是人类乐此不疲的追求。  但若要延缓衰老,首先要弄清是什么造成了衰老。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生物统计学家斯蒂夫·霍瓦特(Steve Horvath)发现了一种预测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方法:基于300~500个DNA甲基化标记,

为什么我们仍保留线粒体DNA?

  线粒体看上去像细菌,这外观并非伪装:它们从前是自由生活的细菌,后来大约在20亿年前适应了寄生在大细胞里的生活。它们还保留了基因组的一个碎片,作为曾经独立存在的印记。由于被我们常见的单细胞祖先消耗,这个“能源动力室”细胞器已经失去了其2000个以上的基因。仍然有少数基因留了下来,这取决于有机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