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职业科学家:角色演变与困惑

不久前,一位青年学子,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抉择后,选择放弃科学这一在人们看来“很崇高”的职业。由此出发,很多人对职业科学家的角色进行反思与探讨,甚至发出“他错了,还是我错了”的痛苦质问。 在科学史学家、中科院科学史所副所长王扬宗看来:“科学演变成一种职业不过是100多年来的事,当代的职业科学家在从业目标,在对付出与回报的态度上,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对最高境界的追求 1952年,爱因斯坦也曾面临过一次人生选择:是出任以色列总统,还是继续当科学家?不久后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他来说:“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此前10年,1942年,爱因斯坦在为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中,对牛顿的一生作如下的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做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一幕才能理解他。” 有人说牛顿的一......阅读全文

国家自然科学奖60年:特殊获奖者的不完全梳理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颁发了包括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五项国家级科研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由42个科研项目摘得,“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项目获得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此次评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可能少有人知道,今年距离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当时称

报告文学:钟扬,解密“种子”的基因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岁以后,每到这一天,我会最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强。——摘自钟扬日记 武汉市武昌一个普通小区,住着钟扬的父母。同是八十二岁的钟美鸣、王彩燕夫妇,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厅机关工作。这是一个温馨的

科研领域“××之父”称呼是否有滥用之嫌

  长期以来,一些科学家被冠以“××之父”的称号,以凸显其在某个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然而,作为对科学家个人贡献的一种评判方式,这一称呼是否严谨?它为何会常常伴随着诸多争议?科学共同体内部又是如何评判和看待“××之父”的?如今满眼的“××之父”称呼是否有滥用之嫌?这些都是“××之父”一称背后

专家治院:科学春天里的生命力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1977年春天,85岁高龄的郭沫若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的书面发言中发出了这样的欢呼。  十年浩劫,让中科院成了“文革”重灾区。在1977年6月22日~7月7日召开的院工作会议上,时任中科院党的领导负责人方毅指出:“这几年来,我们在一些重要的新技术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

科学期刊肩负文化与精神使命

  科学期刊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来,目前科学史学家通常认为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创刊,标志着科学期刊的正式诞生。  此时,近代科学史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学会之一——英国皇家学会,不过才成立5年的时间。1666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等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发表了关于输血的论文,

中科院学部:走过60个春秋 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思想库

  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下称学部)走过了60个春秋。  1955年的这一天,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部分第一批学部委员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学部成立表明“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已经建立起来了”。  时代呼唤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之后,它就

结果难服众 学界期待公布韩春雨事件调查细节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网首页发布了题为《学校公布学术调查和处理结果》(以下简称“结果”)的新闻。点开链接,这正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对韩春雨团队的调查结果。  结果中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同时表示正在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  对此

“不是科技史界不用心,而是研究者太少”

  近日,杨振宁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内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学界和公众的热议。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真的严重缺位?记者就科技史发展现状、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史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科技史学家。  部分高校

杨振宁:“不是科技史界不用心,而是研究者太少”

  近日,杨振宁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内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学界和公众的热议。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真的严重缺位?记者就科技史发展现状、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史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科技史学家。  部分高校

第一届国际数据科学大会在国科大召开

   5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办(以下简称“中心”),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数量计算与智能系统(UTS: QCIS)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协办的第一届国际数据科学大会(ICDS2014)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让“种子精神”薪火相传 植物学家钟扬事迹引起热烈反响

  中央宣传部近日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钟扬生前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跋涉青藏高原采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史一系列空白;他从教30年,潜心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科研骨干。  连日来,钟扬的事迹经过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

复旦首次发现“IgM受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近日传出消息:该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三年攻关,终于找到被誉为机体 “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受体”。免疫球蛋白IgM与受体两者结合,不但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还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成果将对治疗人类

科学家发现免疫球蛋白IgM受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免疫球蛋白IgM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

“中国科学家资料整理与研究中心”成立

  6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家资料整理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罗晖,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王康友,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等出席了成立仪式。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和罗晖分别代表双

《科学编年史》出版:2万年科学发展尽收眼底

  读史者必须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读社会发展史固然如此,读科学技术史亦复如是。  《科学编年史》,席泽宗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一曲科学交响乐  16开本、914页、186万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学编年史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胡耀邦和中国科技事业:“臭老九”变“香老三”

耀邦同志和中国科技事业      “他在中科院只待了120天,只占他参加革命60年的1/180。但他在这4个月里掀起了一场狂风暴雨。”84岁的前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口中的“他”,就是胡耀邦。   1975年7月22日,吴明瑜第一次见到才来中科院上班的胡耀邦,并开

“科学的春天”40年你会在朋友圈转发什么

 郭曰方中科院文联主席转发文章《科学的春天》转发理由大家都知道,郭沫若作为中科院院长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上有一个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春天到来了。”“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伸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明廷华:30年春天,反思科学界的三大问题

林自新:气候变化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重要命题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至今,已经30年了。这30年,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究竟是在我国扎根了呢?还是作为一种新名称,已然被我们的民族文化安然地消解了呢? 明廷华 林自新 记者 易蓉蓉/摄 “30年过去,作为对这次大会的纪念,科学界应该好好回顾这30年的

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官员 官而优则院士引争议

  只要一当官,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中国的传统。  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引发质疑  官而优则院士?  从“工程管理学院士”的现实,到设立“社会科学院士”的“愿景”,有人开始担心,和“学而优则仕”相对,另一条新的路径——“仕而优则学”会否出现  12月初,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相继公布。报纸

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体项目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8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其中面上项目16934项、重点项目612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112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72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

第十届中科院杰出青年终评推荐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发京党字〔2009〕128号)文件规定,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评选程序性评审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进行,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及评选程序邀请相关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选出了30位候选人进入最终的评选。   现

《DNA:生命的秘密》:听沃森讲述DNA的前世今生

  4月,被誉为人类“DNA之父”的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刚刚在中国度过了他82岁的生日。而一本由他所著的、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的献礼之作《DNA:生命的秘密》也在近期与中国读者见面。    《DNA:生命的秘密》,詹姆斯·沃森、

迄今最快照相机每秒可拍十万亿帧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加拿大和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照相机“T-CUP”,其每秒能捕捉十万亿(1013)帧数据。这种新型相机几乎可以让时间“凝固”,有助于科学家观察包括光在内的各种现象,进一步揭示光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秘密。  近年来,非线性光学与成像领域的创新成果互相补充

SCIEX生物药分析创新解决方案前沿研讨会在沪举办

  4月12日,SCIEX生物药分析创新解决方案前沿研讨会暨X500B和生物转化软件正式见面会在浦东淳大万丽酒店举行,来自生物制药行业的多位专家和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共同探讨生物药分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药物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小分子药物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快速转型,随着生物药物行业日益发展以及相关法

王乃彦院士:做科研应该拿出磨剑精神

  “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这就是做科研应该有的精神。”9月28日下午,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彦为听众们作了一场近一个小时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主题是“科研工作中的诚信”。  在北京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2018EBC都为你准备好了!

2018年,诊断、用药、治疗全产业链, 哪些热点需要敲黑板注意?EBC都帮你准备好了!2018年3月7-9日 | 江苏 苏州  2017年,政策变革重磅助力、检验检测技术日新月异、新药研发如火如荼。生物产业的深化变革趋势愈加明显。  在IVD、基因检测领域、抗体药领域、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科研和临床相

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获奖名单揭晓

  6月10日,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此次,共评选出在2010年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刘光鼎、朱清时等知名院士,并颁发四项特别奖。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光鼎获“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辉阳生命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