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出版集团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图片来源:《科学》杂志官网 今日视点 一旦你把论文提交到期刊编辑部,那么,让审稿人知道是谁写的这篇论文,到底有多重要? 此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对论文的评价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团(NPG)发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选择让审稿人见到匿名论文。 该调查结果是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同行评审大会上发布的。值得关注的是,即便NPG宣布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双盲(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均匿名)评审论文机制,但要推行到位似乎也很难。《科学》杂志对此现象进行了关注。 双盲为“避免偏见”而生 大多数论文是单盲评审,即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有可能让审稿人对特定国家、少数民族或妇女的研究,有意无意地产生偏见,也容易让在特定领域已有成就的科学家,获得更多“偏爱”和“支持”。 此次调查研究认为,双盲审查会消除类似的偏见。2007年进行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发现......阅读全文

论文作者名气大影响审稿人评审

一项新研究证实,在科学界拥有知名度将有助于论文发表。当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不为人知时,只有10%的审稿人建议接收这篇论文,但当同一篇论文的署名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时,59%的审稿人表示赞同。这项研究招募了数百名研究人员来审查一份经济学手稿。“令人难以置信。”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

历时7年发《科学》论文,审稿人为延迟发表道歉

2021年5月,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刘默芳团队向知名学术期刊《科学》递交了一份投稿。不久,编辑部就反馈了第一轮修改意见。看过之后,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其中一位审稿人的意见长达25页,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质疑和问题。这位审稿人非常坦率地表示,他对论文里提到的一

学者曝学术诈骗:“审稿人”来邮,要论文挂名

2022年底,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  发邮的人是一个他并不认识的印度籍“科学家”,此人自称目前正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客座教授。邮件大意是,他正在“学习”马军课题组在神经元模型领域内最新的文章,并透露自己曾作为期刊评审专家审阅过他们的几篇论文,暗示他在该领域是个小同行、具有

审稿人拒稿,还是登上Nature!这篇论文如今引发研究热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75.shtm6年前博士毕业时,陈辉因缺“大文章”差点放弃科研;但他挺了过来,随后就迎来大爆发,他的成果2次登上《科学》、1次登上《自然》。前不久,他还受邀成为《自然》评述文章撰写人。 那是一封让中

看到这些论文评审意见,我哭笑不得......

  2010 年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杂志刊登了一部分杂志的审稿意见,以下是我摘出的 10 个史上最狠的评审意见。  让大家在学术研究严肃、认真的前提下,体会一下审稿人的幽默与诙谐,有的审稿意见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1. This paper is desperat

又一家Nature子刊,宣布公开同行评审内容

同行评审,匿名好还是公开好?近年来,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不休。 近日,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用行动投票,力挺公开同行评审。从1月23日开始,期刊将在发表论文的同时,公开编辑决定信、审稿人意见以及作者回复,审稿人可以选择匿名或者公开自己

自然出版集团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图片来源:《科学》杂志官网  今日视点  一旦你把论文提交到期刊编辑部,那么,让审稿人知道是谁写的这篇论文,到底有多重要?  此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对论文的评价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团(NPG)发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选择让审稿人见到匿名论文。 

“略作修改”变“拒稿”?期刊编辑权力过大引争议

  审稿人给出的意见是修改,期刊编辑却给退稿——论文投稿时,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一项对322名高影响力期刊编辑进行的调查发现,91%的受访者确定自己至少改动过一次评审意见。  与此同时,8%的编辑承认,他们会改变审稿人的总体推荐意见,即便未经过后者允许。  10月28日,Science网站就期刊

Nature关注同行评审闹“饥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95.shtm 编译 | 张晴丹 “我的论文投出去就石沉大海了!”“审稿人拖了很长时间才回复意见。” 许多科研人员都有过被同行评审环节耽误进度的经历,这与目前全球同行评审严重不足有很大关

今日岛津|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成功举办

2023年11月10-11日,岛津与清华大学化学系、新疆大学化学学院共同在创新之城雄安成功举办“2023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新疆大学化学学院联合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活动。论坛伊始,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刘磊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刘教授提到举办该论坛的目的,以及希望通过与新疆大学的合作交流

科技论文在线发表推行“后评审”规避学术不端

  论文一定要写在纸上吗?   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创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推动了论文写作发表方式的变革。 “我们突破了学术论文二维写作理念,使科研人员的学术论文可以被提升至三维乃至多维,实现视频、音频和动画的组合。借助外部新设备,还可以实现全新创想表达模式,这也正是目前国际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个

中国审稿人,请你说“到”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主编、中科院院士汪景琇,近年接到不止一位美国年轻天文学者希望成为RAA审稿人的请求,希望他以主编身份出具一份确认信,以帮助这些年轻学者获得更多认可。 1665年,同行评议这种学术评审模式,被《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创始编辑亨利·奥尔登伯格引入学术论文的评价

中国审稿人,请你说“到”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主编、中科院院士汪景琇,近年接到不止一位美国年轻天文学者希望成为RAA审稿人的请求,希望他以主编身份出具一份确认信,以帮助这些年轻学者获得更多认可。 1665年,同行评议这种学术评审模式,被《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创始编辑亨利·奥尔登伯格引入学术论文的评价

中外专家热议科研论文: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评审

图片来源:The Royal Society  作为国内地球系统模式软件工程方向的一位青年学者,刘利已经评审过若干篇该领域国际核心期刊的稿件。“在最后提交审稿意见时,审稿人可以选择匿名评审或者在文章结尾的致谢部分公开自己的名字。”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刘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他在评审最

中外专家热议科研论文: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评审

图片来源:The Royal Society  作为国内地球系统模式软件工程方向的一位青年学者,刘利已经评审过若干篇该领域国际核心期刊的稿件。“在最后提交审稿意见时,审稿人可以选择匿名评审或者在文章结尾的致谢部分公开自己的名字。”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刘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他在评审最

如何定义并维护同行评审的质量?我们问了问

  9月16日至20日是国际同行评审周,今年的主题是“同行评审中的质量”(Quality In Peer Review)。借此机会,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接受了自然科研编辑的线下访问,并对国内同行评审的质量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此外,自然科研的编辑还与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研究人员围着“同行评审中的质量”这一

科技期刊应尝试审稿人署名

稿件的鉴审对决定论文是否发表及其质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正规的学术期刊都把同行专家审稿作为评价稿件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能被学术期刊尤其是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聘为审稿专家,意味着一种学术荣誉和公认的学术地位。但现实中,同行审稿除依靠自己的学识能力和理性思维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受主观意识、心理状态、品德

性别对学术论文同行评审或引用的影响

  据《自然》(Nature)杂志网站2013年12月11日报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信息科学家文森特·拉里维埃(Vincent Larivière)助理教授和印地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一稿多投,还能提升送审率?你试了吗?有奖参与

2021年,Cell Press推出了“集体审稿”(Community Review)模式,作者可以选择多本Cell Press旗下期刊同时提交稿件。“集体审稿”模式可以增加您的文稿在Cell Press得到正式同行评审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一轮又一轮的评审,缩短从投稿到正式出版所需的时间。Cell P

Nature审稿新举措:双盲审稿

  投过论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审稿人的名字是保密的,但论文作者的名字审稿人是知晓的。如今,Nature打算推行双盲审稿,这样审稿人便不会知道论文的作者,也会减少很多偏见。  从2015年3月份开始,Nature(《自然》)与自然旗下月刊,将提供一个替代传统的同行评议,即双盲审稿。

瑞士科学家开发论文在线发表及同行评审系统

  来自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Henry Markram希望为自己创办的在线论文发表及同行评审系统申请ZL保护。2008年,Markram与妻子Kamila Markram 创办了网络出版公司“洛桑前沿之声” (Lausanne-based Frontiers Media),旗下发行

盲审、抽检趋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评审质量

  新闻学博士生马平川的20万字毕业论文,正在盲审中。  盲审通过后,论文还要交由学校抽检。这之后,她才能开始答辩。此刻,她忐忑不安地等待结果,“我和导师压力都很大”。  临近毕业季,鲜在微信群里发言的导师提醒毕业生们,“认真准备论文答辩,不要掉以轻心”。  一个大趋势是——论文盲审、抽检力度越来越

曝光!操纵引用?爱思唯尔调查数百名审稿人

  爱思唯尔对涉嫌滥用同行评议来增加个人论文引用量的审稿人展开了调查。来源:Pixabay  最近,荷兰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对数百名审稿人开展了调查——怀疑他们故意操纵同行评议流程,以增加自己文章的被引量。  这些审稿人涉嫌怂恿被审稿件的作者引用自己的研究,以换取正面的审稿意见——这种

一区顶刊eLife宣布“不拒稿”?没那么简单

近日,国际著名生物学综合期刊eLife的一个“改革”,引发了科研界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 10月20日,中科院一区、国际著名生物学综合期刊eLife宣布:从2023年1月31日起,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eLife都不会作出“接受/拒绝”的决定,而是直接发布在其网站上。 尽管Science专门

预防审稿意见被其他审稿人质疑

   以前有虫友提出自然基金委可以把每个项目申请书的评阅意见最后发给每个评审该项目的评委,这样可以促进每个评审专家认真评审基金本子,如果自己的评审意见和多数专家评阅意见偏差太大,那么评审专家也要仔细思考下自己是否误判了。   今天收到一个老外的邮件,这个老外最近为我们的期刊评审了1份稿件,该老外是第

下一步,AI-要审你的论文了?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人工智能时代产生一个问题是:论文会交给 AI 来处理吗?  同行评审有其缺陷。人类(即便是科学家也会)有偏向、懒惰和自私。而且即使是科学工作者,有时候数学也会不很灵光。所以不可避免的是,有人提议将人工从同行评审中剔除,以人工智能取而代之。计算机以其公正、不知疲倦和无自我身份定位

实测近5000篇论文!3位中国博士生发现惊喜结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977.shtm 文 |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王兆昱 谷歌DeepMind创始人之一沙恩·莱格(Shane Legg)认为,超越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将在2025年左右出现。 而

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2011年3月1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涉及物理学、化学、化工、力学、生物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38个学科的200名专家,具体如下: 关于表彰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的通知 教技发中心函[2011]19号

爱思唯尔因同行评审造假撤销中国9篇论文

  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消息,因论文同行评审造假,爱思唯尔出版商撤销旗下5本杂志中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  爱思唯尔发出声明称,出版伦理委员会调查发现这9篇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被人为操纵,随后爱思唯尔便撤销了这9篇论文。  自2012年来,爱思唯尔因同行评

科学家对发表论文时间越来越长深感不满

  这一过程耗费了他们生命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妨碍了对工作、资助和终身教职的申请,并且减缓了研究成果的传播。  当Danielle Fraser首次将论文提交并等待其发表时,她对即将到来的痛苦经历全然不知。  Fraser花了约18个月研究上千个在过去3600万年间遍布北美的化石标本。如今,她获得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