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揭开“垃圾”DNA的神秘角色!

生物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既然几乎所有具体的生理机能都要由蛋白质来完成,那么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应该是没有用的,可以称为“垃圾DNA”;而且人类基因组项目发现人的基因组中仅有1.5%的序列是给蛋白质编码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认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名为ENCODE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分析那些“垃圾”的功能,经过ENCODE合作项目的初步努力,如今科学家们发现80%的基因组都是有功能的。那么此前被认为的“垃圾”DNA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关键角色呢?本文中小编对此进行了盘点,与各位一起学习! 【1】科学家找到胰腺发育不全病因 源于“垃圾DNA” 最近,科学家首次利用一种新技术分析了以往被称为“垃圾DNA”的全部基因组,以寻找某些遗传病的成因。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合作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叫做胰腺发育不全的疾病正是由位于染色体隐蔽部位的调控基因变异造成......阅读全文

2顶级实验室《Science》“垃圾”DNA是宝

  一类非编码(Non-coding)的DNA分子(不表达蛋白质),曾经被认为是“垃圾”的DNA目前正成为遗传研究的新热点,“垃圾”DNA的真实含义早已变更,它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的名称,实际上,“垃圾”DNA具有无与伦比的表达调控功能,2所顶级学府的2个独立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关于垃圾DNA的

顶级实验室"垃圾"DNA是宝

   一类(Non-coding)的DNA分子(不表达质),曾经被认为是“垃圾”的DNA目前正成为遗传研究的新热点,“垃圾”DNA的真实含义早已变更,它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的名称,实际上,“垃圾”DNA具有无与伦比的表达调控功能,2所顶级学府的2个独立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关于

科学家认为生物体内的基因至少有50%无用

科技日报2007年12月20日讯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最终完成,花费了全球6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们10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30亿美元的财力。虽然不断有科学家报道他们关于治病基因的发现成果,但含有30亿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数量太庞大,基因疗法距离实际运用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几十年来,不断有科学家认为,基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 “垃圾 DNA” 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 DNA 来说,仅有不到 5% 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 DNA 转录成 RNA 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 RNA 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 “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 “垃圾 DNA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垃圾DNA”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DNA来说,仅有不到5%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DNA转录成RNA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RNA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垃圾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垃圾DNA”的重要性才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Cell:打破常规!发现独特的DNA编辑功能

  一种单细胞纤毛虫物种以一种看似不可能的方式使用细胞转录复合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详细地描述了 “垃圾DNA”在遭受降解之前转录的机制。这种机制是非常巧妙的。  它听起来像是一场设计竞赛中的获奖设计方案:当小片段信息太短而不适合放入读取设备中时,如何读取这些小片段信

Nature:被丢失的“垃圾”DNA

  在人类基因组中,基因只占据2%的序列,其余的均是由称作非编码DNA的遗传物质构成。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试图解开这一谜团:为何基因组中会存在如此庞大数量的这种遗传物质?  现在,一项新研究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新发现:绝大多数的非编码DNA也许确实并非复杂生命所需。这一研究发表在 5月12日的《自然》(N

Cell子刊:“垃圾”DNA的阴暗面

在基因之间的DNA片段,散布着重复序列,曾经被认为是“基因组垃圾”,但现在科学家们了解到,一些这样的垃圾DNA并不是无害的。在《Cell Report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北卡罗来那大学(UNC)Lineberger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称,某些短的DNA重复序列,或“垃圾DNA”,在尤文肉

《Cell》探讨“垃圾”DNA的新功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关节肌肉骨骼及皮肤病研究所(NIAMS)的科学家们在新研究中证实,过去被认为是“垃圾”的DNA在免疫系统反应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细胞》(Cell)杂志上,有可能促成发现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新靶点。   人类基因组中有32亿DNA碱基对,但只有2%

癌症与某些“垃圾DNA”有关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人类基因组中一些“垃圾DNA”产生的物质与乳腺癌等癌症存在相关性,这项发现有助于研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美国《基因组学》(Genomics)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名为L1的DNA序列会导致生成一些反常产物,而这些产物多见于乳

“垃圾DNA”中发现潜在癌症病源

  人类基因组中仅有1%~2%是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其余非编码区域早先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垃圾DNA”。但是,美、英等国研究人员最近在这个“垃圾”区域中找到近百个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潜在“导火索”,提示研究“垃圾DNA”对了解癌症的重要性。   美国耶鲁大学、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的研

关注前沿测序技术

关注前沿测序技术:研究生发现更全面测序方法 来自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 ,南加州大学USC生命科学学院分子与生物信息学课题组的生物学家发展了一种能对一个生物体全部染色体进行测序的新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发表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 原文检索:Genom

首次绘制出揭示人类遗传历史的“世界地图”

  当来自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个体进行异种杂交时,其后代个体的DNA就会变成混合的DNA分子,随后这种DNA分子就会遗传给后代;近日,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牛津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特殊的全球地图,通过该地图就可以清晰看出过去四年中世界上95个不同种族群体的遗传历史演变,相关研

PNAS破解新物种进化的难题

  经过将近5000亿次的尝试,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T)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见证了一个罕见的事件,也许解决了一个进化的难题:内含子——位于基因中的非编码DNA序列,在基因组中是如何增加的。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杂志上,解决了关于新物种进化的基本问题,并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基因表达以及癌

Nature:新研究揭示最常见的SF3B1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癌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确定了SF3B1(splicing factor 3b subunit 1, 剪接因子3b亚基1)基因突变如何促进很多癌症形成,其中SF3B1是最为频繁发生突变的剪接因子编码基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

“垃圾DNA”或是编码DNA的“卫士”

   “垃圾DNA”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用来形容那些基因组中不是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而在学术上被称为非编码DNA序列。  由于当时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有生物学意义的蛋白质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关键,而且也没有一种好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释这些“垃圾”存在的原因,于是“垃圾DNA”这一观念便形

一种植物会为其基因组主动“减肥”

  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对一种食肉植物研究后发现,其基因组中不必要的成分被剥离了,这表明,对于正常健康的机体而言,垃圾DNA似乎真的不需要。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早就发现,组成基因组的绝大多数DNA并不编码蛋白质,也不发挥开关基因的功能。这些

癌细胞扩散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一览

  【1】PLoS Computat Biol: 机会性癌细胞如何通过血液扩散?  doi:10.1371/journal.pcbi.1006395  根据伯明翰大学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结果,癌细胞可能依赖机会主义和化学信号在机体内进行扩散。原发肿瘤中的癌细胞中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定殖

Science:绘制“垃圾DNA”的新技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作是“垃圾DNA”,我们现在知道了基因间的一些区域也执行着至关重要的功能。这些DNA区域突变可以严重损害人类的发育,有可能在生命后期导致一些严重的疾病。然而直到现在,都难以寻找调控DNA区域。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生物学教授Julien Gagneur,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

Nature子刊公布世界最大的自闭症基因组数据库

  自闭症,或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是指包括了社会技能、重复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以及与众不同的优势或差异等多表征型障碍。我们现在得知,自闭症分好多亚型,大多数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造成。据估计,每68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自闭症。虽然,目前自闭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数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

世界最大的自闭症基因组数据库公布

  自闭症,或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是指包括了社会技能、重复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以及与众不同的优势或差异等多表征型障碍。我们现在得知,自闭症分好多亚型,大多数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造成。据估计,每68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自闭症。虽然,目前自闭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数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

三支研究小组同时聚焦同一常见遗传突变

三支独立研究小组不约而同发现了同一种会增加结肠癌患病率的常见遗传突变(common genetic variant,编者译),虽然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但他们估计全世界半数人口都存在这种突变。之前发现的结肠癌相关基因很少,这是首个常见DNA突变,而且其落在了基因之外的“垃圾DNA”中,因此此发现非常引人

PNAS揭示基因组的“标点符号”

  基因组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蓝图,还含有控制蛋白表达的调控指令。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调控,机体内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关键的调控程序编码在所谓的“垃圾DNA”中。  98%的人类基因组并不编码蛋白,这些非编码序列一度被认为是垃圾DNA。许

一个癌症转移基因

结肠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是最流行的癌症之一。肿瘤的发生以息肉为开端,然后变成入侵性的和恶劣的癌症,而且往往会扩散到肝脏中。在最新出版的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来自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的Avri Ben-Zev教授和Nancy Gavent博士确定出了有助于解释

Science重磅:缺少一段DNA会让小老鼠发生性别转换

  在今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一支跨国团队带来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不改变基因的前提下,缺少一段DNA,竟会让小鼠发生“性别转换”,从雄性变成雌性。  中学生物课本告诉我们,染色体决定了我们的性别,男性的XY染色体各有一条,而女性则有两条X染色体。对基因的认识,则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提供

Cancer Cell:隐藏在“垃圾DNA”中的癌基因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基因组中寻找与癌症有关的遗传学改变。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癌症的理解以及癌症治疗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类研究大多关注基因组的编码区域,但这一区域只占到人类DNA的2%,应该还有大量癌症相关突变发生在非编码DNA上。非编码DNA曾被称为“垃圾DNA”,虽然人们早已知道它们其实并

韩敬东研究员Cell子刊探讨“垃圾”DNA

  人类基因组上含有大量的反转录元件,其中Alu序列的拷贝数最多,在灵长类基因组上有超过100万份拷贝,约占到人类基因组总长度的10%,仍然目前对于Alu元件的功能仍知之甚少。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些Alu元件朝着增强子方向发生了演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Cell

Nature:复杂生命难道不需要非编码DNA?

  非编码DNA仅占据丝叶狸藻基因组3%的组成成分,这是否证明了对于复杂生命来说,非编码DNA并不需要呢?   自从科学家们首次发现超过95%的人类基因组是由非编码元件组成以来(非编码元件是指不会编码任何特殊蛋白质的 DNA 片段),他们就一直致力于了解这种所谓的“垃圾” DNA 的作用。在过

最新基因组测序成果盘点

  近来,各大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不少重要的基因组测序成果。the scientist杂志对此进行了盘点,以飨读者。   种属:野鸭,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基因组:约13 billion bp   鸭子是几乎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包括H5N1)。日前,研究人员测

男孩?or女孩?是什么决定着婴儿的性别?

  众所周知,决定婴儿性别当然是性染色体!这个说法似乎没毛病。但是最近,墨尔本默多克儿童研究所(MCRI)的医学研究人员找到了决定婴儿性别关键因素的新发现,这不仅仅与XY染色体相关,还与一个“调节器”相关,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基因活性,从而决定我们是男性还是女。该研究近日已发表在《Nature 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