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揭开“垃圾”DNA的神秘角色!

生物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既然几乎所有具体的生理机能都要由蛋白质来完成,那么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应该是没有用的,可以称为“垃圾DNA”;而且人类基因组项目发现人的基因组中仅有1.5%的序列是给蛋白质编码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认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名为ENCODE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分析那些“垃圾”的功能,经过ENCODE合作项目的初步努力,如今科学家们发现80%的基因组都是有功能的。那么此前被认为的“垃圾”DNA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关键角色呢?本文中小编对此进行了盘点,与各位一起学习! 【1】科学家找到胰腺发育不全病因 源于“垃圾DNA” 最近,科学家首次利用一种新技术分析了以往被称为“垃圾DNA”的全部基因组,以寻找某些遗传病的成因。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合作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叫做胰腺发育不全的疾病正是由位于染色体隐蔽部位的调控基因变异造成......阅读全文

惊喜!Cell:沉默“垃圾”基因,阻止肿瘤生长

  12月14日,《Cell》期刊最新发表一篇题为“Oncogenic Role of THOR, a Conserved Cancer/Testis Long Non-coding RNA”的文章揭示了一个长非编码RNA——THOR,虽然不编码蛋白质,但是却对癌细胞有“直接影响”。科学家们最新发现

只有8.2%的人类DNA是功能性的

  有将近99%的人类基因组并不编码蛋白质,虽然最近科学家对剩余的非编码DNA部分,做了大量的生化注释,但是,这些DNA序列大部分是否具有重要的功能角色,目前尚不清楚。  最近,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只有8.2%的人类DNA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是“功能性”的。  这个数字与2012年给出的数字非常

“垃圾DNA”片段是如何开启或关闭基因?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捕捉到一段视频,显示曾被认为是“垃圾DNA”的片段如何开启或关闭基因。这段视频和成果于周一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  在人类基因组中,未编码基因的DNA片段占90%以上。过去,它们被认为是“垃圾DNA”,但是后续的研究证实,这些片段包含了开启或关闭基

人体远古病毒DNA残余与人类干细胞多能性密切相关

  远古残余病毒DNA竟担大责任 与人类干细胞多能性密切相关   加拿大和新加坡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人体DNA(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远古病毒DNA残余与人类干细胞多能性密切相关。研究小组在《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称,使干细胞样本中的病毒残余失能,可阻止干细胞成长为除一种人体细胞外

人体远古病毒DNA残余与人类干细胞多能性密切相关

  加拿大和新加坡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人体DNA(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远古病毒DNA残余与人类干细胞多能性密切相关。研究小组在《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称,使干细胞样本中的病毒残余失能,可阻止干细胞成长为除一种人体细胞外的任何其他细胞类型。   人体中的所有细胞都开始于干细胞,干细

是男,是女,可不是XY染色体说了算这么简单……

  有些人,  即便拥有X-Y染色体,也不能发育出男性的性别特征器官——睾丸;  有些人,  即便拥有两条X染色体,也不能发育出女性的性别特征器官——卵巢;  这种病症被称为性发育障碍——DSDs。  性别不是由XY染色体决定的吗?  是。  但不全是。  12月14日,来自墨尔本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

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或有类似受精卵发育潜能

移除miR-34a的胚胎干细胞(红色)与正常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区别明显。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副教授何琳带领团队,通过移除一种名叫miR-34a的微RNA,成功让老鼠胚胎干细胞表现出类似受精卵的发育特性,能够成功分化成胚胎组织和胚胎外组织。何琳教授16日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

Nature:新研究发现确保DNA正确转录方向的机制

  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发现了人体细胞确保其DNA向正确方向进行阅读、阻止“垃圾DNA”拷贝的机制。   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15%是蛋白质编码基因,但是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有相当多的垃圾DNA,或者说基因间DNA可转录为RNA。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了解这些RNA的作用。在2008 年,MIT的科学

Nature重大发现:让癌症上瘾的lncRNA

  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来自VIB/鲁汶大学的科学家们揭示出了恶性黑色素瘤与非编码RNA基因SAMMSON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SAMMSON基因特异地表达于人类恶性黑色素瘤中,并且引人注目地是,侵袭性皮肤癌的生长高度依赖于这一基因。研究结果有可能为改进诊断工具及皮肤癌的治疗铺平道路。  

Nature子刊:干细胞多能性决定因子

  来自加拿大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人类DNA中的一些古老病毒DNA残余物是人类干细胞具有多能性的必要条件。在发表于《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的论文中,该研究小组描述他们破坏干细胞样本中

垃圾DNA不再垃圾有重要作用

  今天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阻断一种被称为“垃圾DNA”所产生的RNA,可以阻止中风后一部分重要神经的破坏。该研究指出了中风后遗症的一种可能疗法,这种后遗症往往比最初血液到大脑的流动被暂时关闭所造成的破坏更为广泛。  这项研究还将2个谜团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大多数的损伤是在血液供应恢复之后?人类基因组

“垃圾DNA”决定人脸长相

有的人相貌堂堂,有的人看上去不尽如人意。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的“垃圾DNA”,可能是每个人都长得与众不同的最终决定因素。   所谓“垃圾DNA”,是指人类基因组中曾被认为毫无用处的部分,它们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高达98%。但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10月

首次揭示人类胚胎的遗传启动

  最近,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定位了在人类受精卵最初几天里处于活性状态的所有基因。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对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提供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科学家们也希望,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

增加lncRNA SNHG12水平有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中国中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基因组中的“垃圾DNA”取得了一项潜在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大约75%的区域不会编码蛋白,之前一度被视为垃圾DNA。但是

引导大脑发育的“垃圾DNA”

荧光染料追踪的lncRNA   引导大脑发育的“垃圾DNA”   近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员发现,曾被当做是“垃圾”的一种特异性DNA在大脑发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与几种毁灭性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科学》:古老蛋白塑造细菌紧凑基因组

该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其它标靶Rho的抗生素  与人类相比,细菌不携带过多的“垃圾DNA”,它们的基因组要“整洁”得多。比如大肠杆菌大约90%的基因组都包含编码蛋白质的DNA,而人类基因组的90%都是非编码的“垃圾DNA”。 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细菌基因组的这种“整洁”可

陈乐宗博士: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有部热门战争小说中说道: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这个话同样可以引申到一个家族一个企业。1986 年,拥有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两个上市公司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在美国创立

某些遗传疾病与“垃圾DNA”有关 找到胰腺发育不全病因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10日报道,最近,科学家首次利用一种新技术分析了以往被称为“垃圾DNA”的全部基因组,以寻找某些遗传病的成因。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合作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叫做胰腺发育不全的疾病正是由位于染色体隐蔽部位的调控基因变异造成的。相关论文发表在 11月10日

科学家找到胰腺发育不全病因 源于“垃圾DNA”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10日报道,最近,科学家首次利用一种新技术分析了以往被称为“垃圾DNA”的全部基因组,以寻找某些遗传病的成因。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合作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叫做胰腺发育不全的疾病正是由位于染色体隐蔽部位的调控基因变异造成的。相关论文发表在11 月10日

Nature惊人发现:可编码的“垃圾”RNA

  在植物和动物中,microRNAs(miRNAs)调控了许多不同基因的表达。这样的调控在许多过程包括经历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变以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miRNAs是由酶切割前体转录物初级miRNAs (pri-miRs)而生成,直到现在人们都认为pri-miRs不编码任何的蛋白质。 

哪些因素决定人的相貌?

最近,演员小沈阳的女儿沈佳润(小名洋洋)在网络曝光。不少网友看过照片后纷纷笑称:“绝对是亲生的!”原来,洋洋与爸爸小沈阳长得十分有“父女相”,尤其是一双小小的眯眯眼,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最近,演员小沈

颠覆传统认知,表观遗传学之谜

  尽管大多数生物体都是利用基因组上的甲基标记来监控基因表达,淡水原生动物Oxytricha trifallax却利用这些标记踢走了垃圾DNA(95%的基因组序列)。这一研究发现驳斥了以往研究做出的通常携带四个细胞核的单细胞纤毛虫无甲基化DNA的结论。   论文的第一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

75%DNA是垃圾

  你距离“上帝的完美作品”还很远。近日,一项新研究显示,人体内75%的DNA是“垃圾”。  数十年来,生物学家一直认为人类大多数基因都有某些作用。但该研究却驳斥了这一观点,指出人类大部分DNA毫无用处。实际上,早在2012年该研究组就猜测人类基因大多无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了DN

垃圾DNA是诱发癌症的动力

  根据“人类卫星二”,人类基因组认为是“垃圾DNA”的异常高拷贝但未被探索的序列具有令人惊讶的能力,影响我们基因组的主要监管者。放松管制时,这些重复核苷酸序列的大片段将主要调节蛋白结合并分解成癌细胞中的大核体。这可能导致表观遗传学不稳定  -基因调控的变化  -这是许多癌症进展

新基因筛选工具能绘制“垃圾DNA”

  据英国《每日邮报》官网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筛选工具,能绘制引起癌症、糖尿病和痴呆症的基因突变,或有助于开发新疗法,进而拯救每年因此丧生的数百万人。新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上。  领导这次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大卫·戈尔茨坦说,现在的基因测序只能在不超过三分之一的遗传病

中国生物产业:不是“垃圾DNA”

  曾几何时,生物专业一直占据中国十大垃圾专业排行榜前列,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犹如死水,毫无涟漪,低下的研发能力、短缺的专业人才使中国生物产业犹如人类基因组中的“垃圾DNA”饱受诟病和白眼。中国的生物产业真的停滞不前了吗?   根据BioSpectrum杂志撰写的2013年亚太生物科技产业调研报告来看

“垃圾基因”或可治疗心脏病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发现,LeXis这个“垃圾DNA”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可以使用它来治疗心脏病。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  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用了一种抑制胆固醇水平的基因作为治疗方法,目的是减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在临

为植物表观遗传研究打开一扇门

  DNA测序技术发明之后,科学家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解析生命的全部密码。渐渐的,他们发现有些重要信息并不编码于DNA序列里面,即便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生物体的表型也可以改变。这种研究被称为“表观遗传学”,继传统遗传学之后,表观遗传学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

遗传发育所曹晓风团队开辟水稻表观遗传研究新方向

  DNA测序技术发明之后,科学家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解析生命的全部密码。渐渐的,他们发现有些重要信息并不编码于DNA序列里面,即便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生物体的表型也可以改变。这种研究被称为“表观遗传学”,继传统遗传学之后,表观遗传学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曹晓风供图  中科院院士、

大规模测序研究:从遗传变异到功能

  随着测序研究的深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了解遗传变异,而是期待探究功能。在最近几个星期,三个以“从遗传变异到功能”为主题的大规模测序项目都发表了很有意思的论文。   Transcriptome and genome sequencing uncovers functional var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