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三号”执行2010年秋季开放航次任务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前海海事局码头,赴黄海、东海海域执行2010年秋季开放航次任务。 海洋研究所刁新源担任本航次首席科学家,48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本航次考察内容包括海洋水文观测、海流及气象观测、海洋生物与生态化学观测、海洋地质等。调查区域位于北纬31度以北、北纬39度以南的黄东海近海海域,共设站位49 个,其中CTD测量测点49个站、浮游生物拖网和底栖生物拖网各25个站。 据介绍,本航次预计海上调查约15天,航程约1800海里。......阅读全文

海洋科普正起航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在中国科技馆推出“未来海上科学城”活动,海陆互动科普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今年3月28日,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了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单,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科考船”成为首批入围基地之一。  青岛作为一

实验3号科考船出航执行09年开放航次任务

  为完成南海北部开放航次预期的任务和目标,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于2009年8月31日离开广州新洲码头,赴南海北部海区执行海上科学调查和研究任务。   本开放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东晓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参加该航次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科学一号”胜利返航

  1月5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科学共享航次考察任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   海洋所所长孙松、党委书记王启尧等到码头迎接。   “科学一号”自2010年11月15日从青岛起航,历时52天,航程8300多

2010年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

  7月9日,2010年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代亮和科研处、科考船队负责同志到码头送行。  本航次使用“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航期约10天,将开展多学科综合性海洋调查,深入认识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洋物理、地质环境与资源变化规律与机制,围绕“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胡敦欣:继续向西太平洋进军

   科考队员在考察船上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海洋普查,当时的船只和仪器设备条件与现在远远不能相比,中科院仅拥有一艘科考船‘金星号’,也是中国唯一的一艘专业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顺利返航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对记者回顾了中

中国载人深潜: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

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首次在南海实施深海载人科考

  “海洋国家实验室‘蛟龙’号共享航次”新闻发布会4月1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举行。作为中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于今年4月初首次参与“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并在中国南海首次使用“蛟龙”号实施深海载人科考。  海洋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

“科学三号”科考船顺利完成科考任务 航次共计19天

   12月2日,负责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秋季联合航次南黄海航段的“科学三号”科考船顺利完成科考任务,返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码头,航次共计19天。本航次由中科院海洋所徐勇老师担任首席科学家、刘合义担任船长、欧江担任航次队长,共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中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实验2”科考船赴珠江口执行“健康海洋”联合航次

  6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科考船在广州启航赴珠江口执行2019年度“健康海洋”联合航次。该航次将对珠江口海域的4个调查断面的31个调查站位进行为期10天的多学科综合性调查。  当日,除“实验2”科考船外,中科院科学考察船队的“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海洋科考

胡敦欣院士:年轻人挑大梁海洋研究有希望

   81岁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院士再一次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发时,为他们送行;返回了,我就来接船。海上航行科考不容易,我要为年轻人点赞、加油打气。”近日,胡敦欣院士顶风冒雪,身着红色冲锋衣,前往薛家岛码头,迎接凯旋的“科学”号科考人员。  迎送他眼中的这些

这一年,新发现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追寻百年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有了新的答案,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面临退休,从航天到地球四极,2018年,新技术助力的科学新发现,不断颠覆着人类已有的认知。深空探测开启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船时新机制“首航”成功

  海洋科考船出海费用实在太高了,每天仅油费平均就需7.5万元。十余年来,当很多海洋科研人员因无钱、无船出海而望洋兴叹时,有船单位也在发愁——船舶和设备即使闲置也需花钱养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船舶使用效率,推进考察船资源和调查数据的共享?5月25日,

“科学三号”赴黄、东海考察

  11月19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前海海事局码头,赴黄、东海海域执行2010年秋季开放航次任务。   海洋所刁新源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48名科研人员参加科考。本航次考察内容包括海洋水文观测、海流及气象观测、海洋生物与生态化学观测、海洋地质等。调查区域

“国之重器”高速前行

   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近年来,一项项神秘的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们或隐世于高山峡谷,或藏身在喧嚣城市的地下,虽然不被世人所熟悉,却自带耀眼的光环。它们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伴随着一项项大科学计划,缔造着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未来。   这些大科学装置何以

搭乘蛟龙号 完成我国首次南海海山剖面系统观察和取样

   第一步:实施“深海星空”探测计划,在重点海区投放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智能浮标,同时在马尼拉海沟、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等构建实时立体多学科综合观测系统,点面结合,抢占深海探测的全球制高点  第二步:利用“蛟龙号”载人潜器、ROV(缆控无人潜水器)等移动平台对西太平洋—印度洋重点海区进行全面

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南海海试获圆满成功

今天(4日)上午8点半,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科考任务成果丰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407.7米。为了对潜水器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深海勇士”号最大连续昼夜下潜天数达到19天,成功实现夜间下潜常态化。不仅如此,潜器搭载了各年龄段的乘客

“深海勇士”号返回三亚 南海海试圆满成功

今天(6月4日)上午8点半,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科考任务成果丰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407.7米。为了对潜水器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深海勇士”号最大连续昼夜下潜天数达到19天,成功实现夜间下潜常态化。 &nbs

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返回三亚 南海海试圆满成功

6月4日上午8点半,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科考任务成果丰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407.7米。为了对潜水器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深海勇士”号最大连续昼夜下潜天数达到19天,成功实现夜间下潜常态化。 不仅如此,潜器搭载了各年龄段

海洋调查到底能产生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我们往往只闻众多调查项目轰轰烈烈地启动,调查船奔赴各大洋考察继而凯旋,鲜有人关心取得了多长时序的有效调查数据,质量又如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许建平1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发问,“这些年国家海洋调查投入增加,真正产生了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多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

追记海洋地质科学家秦蕴珊院士:向海洋地质进军

①2013年1月,秦蕴珊题字于青岛汇泉弯畔,科学与艺术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会合。②2006年,秦蕴珊与陈丽容,青岛中山公园,樱花树下。③1994年,与博士们在一起。(前排自左向右:陈丽容、秦蕴珊、翟世奎、石学法;后排自左向右:姚德、阎军)2015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