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取一二,以怀念他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中收藏有刘东生先生主持编写的3部专著,一是1964年出版的《黄河中游黄土》,该书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从1955年开始、特别是自1958年以来对黄河中游地区黄土进行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的总结;二是1965年出版的《中国的黄土堆积》,该书是1955年以来研究中国黄土的一部分总结性专著,是四百万分之一《中国黄土分布图》的说明书;三是 1966年出版的《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该书是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西北一些地区的黄土、次生黄土和黄土中埋藏土壤的地层结......阅读全文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

考察认为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2017年7月25日晚至26日早,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受本次降雨影响,无定河支流大理河上游青阳岔水文站洪峰流量1840 立方米/秒,下游绥德水文站洪峰流量3160 立方米/秒,均为历史实测最大洪水。导致绥德和子洲两县城被淹,引发灾害,各方高度关注。  关于“7·26”特大暴雨雨情分

陈发虎:用一沙一石拼出人类青藏高原攀登史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决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名单。走进陈发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各种地图:世界的、中国的、青藏高原的、地貌地形

白春礼深入西藏调研推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3月23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交通不便等困难,长途跋涉深入西藏林芝、拉萨、阿里等地,重点就推动中科院“四类机构”改革、促进“三重大”成果产出、强化院区战略科技合作、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进行考察调研,同时亲切慰问了扎根高原一线的工作人员。  调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与论坛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

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发现地衣新属和新种

记者20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获悉,科考人员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发现并确定了地衣新属——拟沉衣属,以及多个新种。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从森林、草原到荒漠,地域辽阔,生境多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奇特、多样的

研究人员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与环境变化的奥秘

  8月8日~3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分队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从青海湖区湿地、可可西里无人区到索南达杰保护站,探寻了长江、黄河源头,全程6000多公里,最高海拔5000米。在有人干扰和无人干扰的环境下,科考队员每选定一个考察点,都要做同一件事——放鼠夹、布鼠笼、安鼠套,

研究揭示黄河源头风化和CO2消耗过程的季节变化

  地质时间尺度上,硅酸盐岩的风化通过吸收大气CO2的方式进行,在调控全球气候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从而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环境。然而,影响硅酸盐风化速率的控制机制(气候驱动或构造控制?)是地球科学前沿争论的焦点之一。黄河流经了具有显著差异的地形地貌、岩性、气候和植被等区域,包括源头的青藏高原

地表径流在黄河流域化学风化中起关键作用

  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硅酸盐岩的风化通过吸收大气CO2的方式进行,在调控全球气候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从而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环境。但是,到底是气候驱动?还是构造控制是影响硅酸盐风化速率的控制机制?从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地球科学前沿争论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第五大河,黄河流经了具有显著差异的地

地球环境所揭示中亚伊犁盆地黄土记录的全新世湿度变化

  中亚地区全新世干湿变化是古气候学具有争议性的前沿科学问题。在全新世亚轨道(指多千年)尺度上,来自中亚石笋、湖泊、黄土等载体的干湿变化结果,有的显示与亚洲季风区同步,也有的呈反向变化,制约对其动力学机制上的理解。近年来,基于湖泊、黄土等记录的结果,大体支持中亚核心区全新世以来持续变湿。相比湖泊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