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绿原酸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且预后较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所有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1%,占恶性脑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每年发病率为5/100 000例,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8年;高级别胶质瘤(WHO Ⅲ、Ⅳ级)称为恶性胶质瘤,其中Ⅲ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年左右,Ⅳ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4.4个月,年龄>60岁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分子病因学显示,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原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凋亡相关基因异常、血管活性因子高表达、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等。 胶质瘤作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呈浸润生长且血管丰富,其组织学异质性使得影像学及术中观察很难明确肿瘤范围,无法进行彻底切除。目前,国际上常规应用手术辅以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以及靶向治疗如贝伐单抗等药物......阅读全文

绿原酸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且预后较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所有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1%,占恶性脑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每年发病率为5/100 000例,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8年;高级别胶质瘤(WHO Ⅲ、Ⅳ

脑胶质瘤病例报告

脑胶质瘤指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按肿瘤的恶性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将胶质瘤分为Ⅰ~ 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s,LGGs),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s,HGGs)。其中,LGGs约占脑胶质瘤的15%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绿原酸研究

摘 要: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选择正丁醇- 冰乙酸- 水(4:1:5,V/V)系统来分离,分离结果经高效液相(HPLC)检测纯度达到98.1%,绿原酸的得率为95%。关键词:绿原酸;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为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菌、

PDPN蛋白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分子病理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曾凡博士等一项研究发现,PDPN蛋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及分子治疗的潜在靶点。这项研究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  Pod

PDPN蛋白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中国网健康讯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分子病理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曾凡博士等一项研究发现,PDPN蛋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及分子治疗的潜在靶点。这项研究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药物研究有望抑制脑胶质瘤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团队、香港科技大学王吉光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合作,阐述了首次在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MET的第14号外显子跳跃(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关变异可促进脑

让胶质瘤干细胞不再“繁殖”

  我国学者和加拿大学者合作,在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溶瘤病毒通过技术改造植入“双基因”后,被注入体外培养的胶质瘤干细胞中,不仅能够溶解肿瘤细胞,而且能使胶质瘤干细胞失去“繁殖”能力,同时能分泌一种特殊的融合蛋白,抑制为肿瘤细胞供应营养的血管生成。相关研究论

脑胶质瘤研究体内外模型综述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60%。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顽疾之一,有着预后差、复发率高等特点,现有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效果均不满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DMAMCL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治疗药

  目前非常缺乏具有选择性的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而且已知的一些化合物也没有共同的结构特征。本研究发现愈创木倍半萜内酯(GSLS)及其衍生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干或祖细胞。天然化合物愈创木倍半萜内酯化合物(GSLS) arglabin,是已进入临

关于脑胶质瘤的基本症状介绍

  1.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和癫癎以及精神症状。  2.脑组织受肿瘤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  3.头颅CT平扫加强定位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90%。  4.核磁共振检查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为清楚,可发现CT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微小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