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科学家在CNS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

【1】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人FcRn是B族肠道病毒的细胞脱衣壳受体 doi:10.1016/j.cell.2019.04.035 B族肠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萨奇病毒B、柯萨奇病毒A9,以及多个新发现的B族肠道病毒血清型。它们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肠道病毒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严重的人类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尽管科学家们已鉴定出B族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病毒B的细胞受体,但是介导病毒进入的受体,特别介导埃可病毒和其他B族肠道病毒脱衣壳过程的受体,仍然是不清楚的。 在一项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发现人新生儿Fc受体是主要的B族肠道病毒的脱衣壳受体,研究人员发现FcRn通过它的FCGRT亚基与B族肠道病毒颗粒表面上的“峡谷”(Canyon)样结构部位结合。 【2】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基孔肯雅病毒......阅读全文

今年我国科学家在CNS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

  【1】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人FcRn是B族肠道病毒的细胞脱衣壳受体  doi:10.1016/j.cell.2019.04.035  B族肠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萨奇病毒B、柯萨奇病毒A9,以及多个新发现的B族肠道病毒血清型。它

中国科学家在CNS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读!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6-7月份中国科学家们在CNS三大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Nature:我国科学家揭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抑制肺癌转移  doi:10.1038/s41586-019-1340-y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cose, UDP-葡萄糖)是糖醛酸途径(

我国科学家再获多项研究成果

  肺泡发育之谜揭开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 日前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育细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实验室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活体成像技术,直观、实时地观测了肺泡的发育过程,提出了一个机械力和生长因子共同调控肺泡发育的全新模型。  肺泡的发育过程非常复杂,汤楠

《自然—遗传学》发表我国科学家水稻研究成果引关注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水稻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该研究报道了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全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图谱,并对籼稻

大跃进-|-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王明伟,浙江大学张岩及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盘点我国最新睡眠医学重大研究成果

  3.21是世界睡眠日,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3月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2019世界睡眠日新闻发布会”。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教授代表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向媒体发布了“我国成人和儿童睡眠疾病患病与诊疗状况报告”。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正处在

我国3项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杂志

北京时间6月14日,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液态金属用于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武汉大学教授何光存为通讯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调节寄主植物抗虫性》,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田团队博士研究生沙干、孙鹏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基因编辑磷脂合成酶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在《自然》杂志发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

我国3项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杂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55.shtm

著名科学家Natur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门控离子通道能够根据神经递质的结合情况,调节穿过神经元细胞膜的离子流,介导快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传导。  甘氨酸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它通过甘氨酸受体(GlyR)起作用,打开氯离子通道进而抑制神经元的激发。GlyR控制着多种运动和感知功能,包括视觉和听觉。Gly

Nature:著名科学家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5-羟色胺是大脑中一种至关重要的神经递质,广泛影响着人类的生理机能和行为活动,包括睡眠、情绪、认知、疼痛、饥饿和攻击性。5-羟色胺转运蛋白负责在神经传导之后将5-羟色胺回收再利用,被认为是大脑最重要的转运蛋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四月六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5-羟色胺转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浙大科学家研究成果登上英国《自然》杂志

  每年夏季,来自中南半岛的一种昆虫——褐飞虱将成群结队地向北迁飞,扑向肥沃的水稻田大快朵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共赴这场饕餮盛宴,长翅型的能飞,短翅型的飞不了。控制这种翅型分化的“分子开关”,第一次被浙江大学农学院张传溪教授课题组清晰地揭示出来。近期的《自然》杂志刊出了这一研究结果。  这一

开门红!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登上《科学》封面

2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合作在《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这一成果不但为探索植物昆虫互作开辟了新的博物学驱动的多组学分析方法,还为植物如何特异性调度其化

我国三项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杂志

光明日报武汉6月15日电 北京时间6月14日,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液态金属用于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武汉大学教授何光存为通讯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调节寄主植物抗虫性》,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田团队博士研究生沙干、孙鹏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基因编辑磷脂合成酶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在《自然》杂志发表

天津大学首席科学家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寨卡病毒解旋酶是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一个关键靶标。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高分辨率结构。  寨卡病毒(Zika virus)前段时间在拉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疫情。这种病毒会导致小头畸形和其他严重出生缺陷,是公共健康面临的一大挑

中国科学家发表雾霾致病机理研究成果

  大气颗粒物(PM)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其致病机理却一直不清楚。中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首次阐明了超细颗粒物诱导气道炎症和粘液高分泌的一种新机制。  目前,这一成果已在国际权威的细胞生物学专业期刊——《自噬》杂志在线发表。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浙江

一例芬兰型CNS病例分析

孕妇34岁,孕4产3,因“孕13周,既往有不良妊娠史” 于2015年12月26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孕妇既往有3次不良妊娠史:第1次妊娠于2007年孕39周自然分娩一男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200g,出生时胎盘和羊水情况均不明,生后 3 个月因“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congenital

WKTZJM供应德国mitunidcns球阀

  mit-unid-cns公司有限成立于 1988 年,生产流水线"电磁阀""电动马达"。丁机出生的公司生产的"电磁阀""电动马达驱动阀",本身由适当与流体的广泛,只要使用者提供了在确定流体,并使用流片,就可以提供让的客户"电磁阀、 电动阀",在质量控制和技术开发方面,比较先进的工业,完善的售后服

我国学者在人体流动系统检测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血液循环系统中存储了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学信息,对其高灵敏选择性的检测可为疾病诊疗或筛查提供重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支撑。血液循环系统是成分高度复杂的流动体系,不仅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流体力学的引入也需要构建适用于流动体系的新方法和新材料,重新揭示疾病标志物与捕获界面的相

质子比预期小4%-台科学家研究成果震撼全球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刘怡维的研究团队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的质子,比原先预期小了4个百分点;这项震撼全球物理界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Nature期刊封面。  据报道,台“国科会”与“清华大学”12日召开联合记者会,由刘怡维带领的研究团

吸大麻后大脑发生了什么?上海科学家研究成果

  人类吸大麻后,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关于这一问题,上海科学家有了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这一研究成果对疼痛炎症和尼古丁成瘾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很有帮助。   7月6日凌晨,这项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并作为重点文章推介。该研究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继201

科学家发表晚侏罗纪滑翔型树贼兽研究成果

  11月13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美数家研究机构,在《自然》上联合发表了关于晚侏罗纪早期燕辽生物群树贼兽一个新种——阿霍氏树贼兽的研究成果。新种标本产于河北省青龙县干沟镇髫髻山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距今约164-159百万年前),属于燕辽生物群。  新材料保存了迄今为止贼兽类中最

科学家合作取得光合领域里程碑研究成果

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是蓝藻和红藻主要的捕光天线,位于类囊体膜基质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PBS通过内部色素团(bilins)将捕获的光能以极高的效率传递至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和光系统I(photosystemI,PSI)的反应中心以

我科学家发布光催化增强热电材料研究成果

  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李炫华教授团队提出光催化增强热电材料的多功能器件设计思路,解决了热化学电池长期面临的电解质离子大浓差难以构建的关键难题,实现了功能器件电能和氢能的协同制备,为未来多元化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创新设计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  低品位热能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工

我国科学家完成云南蝴蝶名录

云南地处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变的气候和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生境类型,使得这一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蝴蝶因美丽的形态而受到生物学家和大众的关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指示物种。 为了探索云南丰富的昆虫多样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化基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费米子

  英国《自然》杂志6月19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成果,该所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该发现从理论预言、样品制备、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均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新型费米子的发现,是继“拓扑绝缘体”“量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记者22日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文彬研究员团队在水稻中研究发现了水稻高产基因OsDREB1C。  北京时间7月22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该研究历时7年完成。  据介绍,基因OsDREB1C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

我国科学家克隆小麦矮秆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29.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克隆了小麦矮秆基因GSK3,并揭示了该基因通过编码蛋白激酶磷酸化小麦绿色革命蛋白Rht-B1b来降低株高的分子机制,为小

我国科学家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

  记者10月8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历经我国农业科研人员26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一科研成果结束了我国棉花不抗黄萎病的历史,对保障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

我国科学家发现耳聋致病机制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管敏鑫教授和陈烨研究员共同主导的一项研究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得到了线粒体tRNA转录后修饰基因mtu1缺陷的斑马鱼模型,并从生化、细胞、整体等多层次深入探究mtu1基因缺陷的影响,以全面的研究视角阐明耳聋“元凶”mtu1的分子致病机制,为遗传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