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四年后中国将建成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历时165天,总航程达3.8万余海里,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备“一站多能”综合观测与监测能力 罗斯海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的区域,也是南极国际治理热点。 本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是在罗斯海区域,完成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恩克斯堡岛新站选址奠基及前期建设任务。这也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过20多天连续施工,在巨石遍地、如同雪中戈壁的荒岛上,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正式选址奠基。 预计4年后建成时,新站将具备“一站多能”的综合观测与监测能力,满足全年科考需求,具备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等科学调查的条件,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保障航空作业。 “离新站不远处有一......阅读全文

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透露,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至201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极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破冰开建

泰山站正在开工建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经过一周跋涉,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克服气温低、负载大、雪面软等诸多困难,日前顺利抵达泰山站建站地点,正式破冰开建。     据介绍,泰山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处于前往格罗夫山的分岔路口、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

选址工作长达5年-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四年后中国将建成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历时165天,总航程达3.8万余海里,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备“

我国南极考察新站完成优化选址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近日,我国多名考察队员从南极难言岛顺利返回“雪龙”号,标志着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区域圆满完成南极考察新站优化选址任务。   据悉,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选址是本次考察队的重要工作之一。自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至今,考察队已对罗斯海地区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规划。本次

我国南极考察史首次被披露

  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召开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 黄岸)由国家海洋局、深圳广电集团等单位联合投资出品的3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目前正在深圳卫视热播。近日,该片在深圳举行了研讨会。《中国南极记忆》首次公开披露了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以及南极考察领

俄罗斯制定南极考察新战略

  作为在未来10年重申其在南极洲存在的一项斥资9.75亿美元的努力的一部分,俄罗斯正计划让5艘新的极地考察船下水。   根据一份在2020年之前重点开发南极地区的政府战略文件,莫斯科还将在那里重建5所考察站以及3所季节性基地。   这份文件确定了将改善对气候变化的监测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07.shtm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今天启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6.shtm 10月26日和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255名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2”船、“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第39次南

中国历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在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考察期间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4.5摄氏度,所有队员

我国南极昆仑站泰山站气象站正式业务运行

“成功了!接收成功了!” 北京时间11月30日20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成功接收到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这意味着分别经过5年和近9年的稳定运行,我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两站自12月1日起正式业务运行,将获取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 “实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

   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船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据悉,此次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

“雪龙2”回收第34次南极考察潜标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兹湾东侧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极考察时布放的潜标,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潜标。  这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极以来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潜标。潜标是物理海洋观测经常采用的一种定点长期观测方法,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以观测海洋的温度、盐

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

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抵沪在“雪龙”号前合影。  3月11日晚,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们随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铁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前往码头迎接“雪龙”船靠港。自2002年以来,中铁建工集团已16次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本次南极建设中完成了罗斯海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4月8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圆满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11月5日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征,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

英南极新科考站投入使用

哈雷六号 图片来源:BAS   英国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动滑行的未来南极科考站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与之前惨遭冰雪破坏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战胜极地地区凛冽的冰雪。   据英国南极考察局(BAS)介绍,哈雷六号南极科考站是第6个建在布伦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伦特冰架是南极地区的一块浮冰

我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转正”-开始业务运行

  北京时间11月30日20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成功接收到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这意味着分别经过5年和近9年的稳定运行,位于南极的我国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自12月1日起正式业务运行,两站将获取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实现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观测

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乘“雪龙”船从上海启程

  自然资源部消息,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搭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本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国外科考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近期,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A)、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调查者号”前往南极洲东部开展多项科学研究。  此次科学考察航行为期7周,团队成员由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组成,将重点考察达恩利角(Cape Darnley)附近,以了解南极底层水的流动路径,对气

中科院李英明博士参加南极POPs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明博士参加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于11月29日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本次科考将在第26次南极科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极地区大气、海

中国将首次运用科考机器人考察南极科学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将会出现两位特殊“考察队员”的身影——“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这是中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这两位智能机器人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韩国建成第二座南极科考站

  综合外媒报道,11日,韩国政府宣布,韩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张保皋科学基地正式建成。这使韩国成为世界上第10个在南极拥有1座以上考察站的国家。   韩国海洋水产部消息称,12日,张保皋科学基地将举行一个约有300人参加的建成仪式,庆祝基地的完工。来自美国、新西兰和意大利的科考站的代表将参加此次仪式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

右图 中国南极中山站全景。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供图  1989年2月建站的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2分,地处南大洋普里兹湾东南沿岸、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与俄罗斯进步站毗邻。

冰雪南极-巍巍“中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7.shtm 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终年白雪皑皑的南极维斯托登半岛上,中国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巍然屹立。近期,中山站迎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期间,科考队员进

我国科学家将出征南极为新科考站选址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9月底刚从北极回国,今天(10月25日)青岛籍16名科研专家再次出征,陆续到广州汇合,于11月5日参加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据了解,这些科研专家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

国家海洋局首发《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

  国家海洋局今天对外公开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这部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介绍了我国依据南极条约体系要求,制定国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国内南极活动管理,有效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情况。  报告称,中国一贯支持《南极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