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英国某大学博士生:科研经费究竟是怎么花的

我从未见过,有哪个研究者对申请拨款这一毁灭灵魂的过程,有过什么好话。最糟糕的事情在于申请基金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且,这些资助机构对于“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一直都有所保留。之前我认为这意味着资源流向了真正有潜力的研究。然而,没过多久,我意识到情况并非如此。可笑的是,正是这些把申请经费变得非常困难的组织,一旦把经费签字拨付出去后,对于这些钱的态度就变得漫不经心。正因为如此,出现很多因为监管不力而有人盗用经费的情况也并不出奇。 我读博的经历并不特殊,但读博的确是令人兴奋的经历。我获得过几个奖励,所以与一般的博士生不同,我有自己的研究经费。我的项目负责人有一个科研想法,但这个想法并不出色,没有人会资助他作这项研究,他也很难招募到其他科研人员。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后,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资金,招到学生Z加入实验室。 每当我登录到订购系统时,我看到我自己的经费密码旁边就是学生Z的订单项目——我就觉得这一切是错误的。我的经费来自一......阅读全文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科研体系扼杀了吗?

  看到本文的标题,人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翻开今天的中外媒体,充斥的全是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感觉是马上要领导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更是让中国人信心爆棚。  这些成就仅从论文统计数据本身角度来看,客观上确实是不错的。坦率地说,我本人是长期对中国的发展持最乐观态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活性“蛋白质” 捕光“梦工厂”

  蛋白质,英文名称“protein”,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时值春暖花开,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寻访,本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蛋白质”,不仅充满科学的奥妙和神奇,而且彰显出其应有的活泼、活性与活力,恍若走进一所“梦工厂”。那么

开放获取与付费墙的拉锯之战:谁来为传播知识买单?

  一场因“开放获取”引发的“学术战争”已经爆发。  过去两年,由700家德国学术机构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先后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又译作开放存取),意味着研究文献免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记者观察:科研经费,各国如何监管

  漫画: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一国竞争力的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没有系统的预防和惩治措施,任何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都可能沦为硕鼠的乐土  美国  监管机制未能完全堵死漏洞  弄虚作假,将面临巨额罚款  去年1月

中国科学报:“冷门”科研期待“走红”

图片来源:昵图网     从事“冷门”科学研究的辛苦,不仅体现在研究环境艰苦,而且在项目经费上,与那些“热门”科研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然而有这样一批研究人员始终坚持着他们钟爱的事业。  “冷门”科研何时能迎来春天?   4月9日,星期一,80后博士王传超坐在办公桌

国科大科教融合:四代人,四十年的蝴蝶效应

   2018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为国科大)迎来了40岁生日。四十则不惑,国科大的“不惑”,就是历经四十载的探索实践,愈发坚定了对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信念。  在这里,我们讲述国科大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四代科研人员的故事。他们是师生,传承着科教融合、教学相长的血脉;他们是同事,分享着

暴利的SCI产业 缘何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打工?

制图:Dom McKenzie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像学术出版一样匪夷所思的行业: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免费供稿、审稿,却还要花钱看论文;来自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让科研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却给出版商带来胜过苹果、谷歌的收益率;订阅费用压得预算喘不过气,高校却不敢不买;同类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竞争激烈,收

财政部关于科技经费管理有关政策的问答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会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方面还存在一些疑问。为进一步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政策顺利执行,

Science:博士后如何将自己“卖”个好价

  当Melissa Ramirez发现,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研究员岗位不适合自己时,她选择了其他的博士后机会,并学会了撰写经费申请、辅导学生和教学技能。她的最后一站是罗利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博士后教学岗位。在那里,她完全沉浸在微生物学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和课程开发之中。  R

全球270位科学家强烈吐槽,数落科研系统“七宗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千百年来,科学在蓝星上发于毫末,不断壮大,近百年更是滔滔向前,不可遏止。然而,每每问及身边做科研的朋友,却常常牢骚不断。  当下做科研,一方面真的像《霸王别姬》中师傅对蝶衣和小楼说的一样,你们碰上好时候了,信息大爆炸,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又让人想起《黄昏的清兵卫》,如

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基础研究对现实世界贡献巨大

  在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让-皮埃尔·布吉尼翁看来,基础研究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前沿领域的科学家一定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他的责任就是要确保那些最能代表未来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未来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它没有平均分布在我们周围。”2013年底,当67岁的法国数学家让-皮埃尔·布吉尼翁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抑郁症先找到了我

  2008年,当抑郁第一次威胁到她的事业时,Rachel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启动一项新研究,这位心理学家每天要工作14-16个小时,同时还要监督12名研究助理。在空闲时间,她还要筹划自己的婚礼。  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她几乎没有合眼,仅靠甜食和能量棒维持生命。后来,在观看一场悲伤的戏剧演出后,她崩

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名单出炉!我国20位入选

  2019年6月27日,两年一次的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会议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  会议选举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国大陆有16人当

顾海良:中国博士培养模式是高水平的“不伦不类”

  【精彩掠影】    1、获得过”百篇博士论文”的导师和社会公认的优秀导师应当有权利选择学生,对导师看中的学生我们也应当给予特殊的放行;   2、给博士上课,应当更多地采取“讲座”的形式,让同个学科不同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分别来给学生上课;   3、如果一个教授不能很好地从事教学,对教学没有热忱和

王志珍饶毅施一公梅永红建言科技体制改革

  采访对象   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饶 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梅永红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

博士生延期究竟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博士培养设年限,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没有帮助。延期是一个传统观念,怎样让博士培养富有开放性、终身性,才是人们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有终身教育的理念,就不应在博士生培养的年限、资历上设过多门槛,尤其对于公立高校,更没有这样做的理由。  读博士,你准备好了吗  1月31日凌晨,某大学一位2

蒋高明:科学经费该怎么花

  不久前,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再次被媒体曝光。某高校科学家贪污巨额科研经费,被依法惩治。其实,科研经费中的腐败问题出现多年了,有些早已成为“潜规则”。   据报道,江南某大学教授被指控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

陆婉珍,她是一个领袖

  陆婉珍,分析化学家,1924年9月29日生于天津,籍贯上海。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3-1955年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

透视高校科研经费乱象:变个人提款机 报销监管难

  中央巡视组近期对国内一名牌大学的通报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让高校科研腐败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为何三令五申屡禁不止?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监管?  教授变成项目“老板”,苦心研究不如跑关系  “能拿到科研课题的几乎都是有关系的,有关系也就不用

高校科研经费缘何变成个人“提款机”

中央巡视组近期对国内一名牌大学的通报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让高校科研腐败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为何三令五申屡禁不止?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监管? 教授变成项目“老板”,苦心研究不如跑关系 “能拿到科研课题的几乎都是有关

科研经费:放管之间如何平衡

杨国梁 丁兆君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几项措施。比如,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增加间接费用比重,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

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取消:“摆姿态”或“动真格”

  国家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在促进学科发展的问题上,从政府角度可以有意识地支持一些有益于增强国家实力的学科,促进它们办学水平的提升。   国家应该培育社会中间机构,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社会化评价,让每个学校按照学术规则来进行竞争,而行业本身也应该自治,形成行业规范。   “重

浙大新增4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简介

    稻草、树叶、废木材……在农村甚至城市的大街上都随处可见。把这不值钱的东西变“汽油”, 似乎像“点石成金”的天方夜谭。可浙江大学有一位教授为此专门研究了十几年,最近他的项目被列入200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他本人也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一起受聘为

追记黄大年: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追梦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2.shtm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走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黄大年离开后的第246天,博士生乔中坤发了一条朋友圈,缅怀他的这位严师慈父和忘年之交。 这一天,

刘虎威:为中国创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分析化学期刊而努力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英国《自然》杂志2018年1月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发表科学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数量最多后,中国科学界更加提倡提高论文质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的SCI期刊上。为何我国每年要投入近20亿给国外的出版机构和论文产业链?最终的答案无疑是: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