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研转型,且转且探索

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青蒿素发现者--屠哟哟教授的获奖引起了广泛探讨,中国在国际科研圈的影响力正显着提高。而近日Nature杂志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中,来自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也因各自在其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再一次将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国科研界。 中国在科研领域显着和持续的投入,已推动了国家科研产出的大幅增加。然而,中国科研的学术影响力与产出量的惊人增长却不相匹配。 不久前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一文中指出,中国正在寻求通过增强科研实力来推动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关键的转折关头,中国的科研环境也面临着特有的挑战。 从质到量的提升 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因此硬件条件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报告也强调,中国需要改变其科研文化,使之更侧重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中国科研该如何在转型中实现从质到......阅读全文

学科交叉助力科研转型升级

  首创“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在内蒙古、新疆、西沙岛礁等地开展中试,让力学治沙成为现实。这一“黑科技”的研究团队来自没有沙漠的重庆,而且是以架桥修路闻名的重庆交通大学。看似“不务正业”的背后,其实是力学与生态的交叉创新。  11月5日,这一“黑科技”治沙技术的团队带头人——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

科研转型,且转且探索

  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青蒿素发现者--屠哟哟教授的获奖引起了广泛探讨,中国在国际科研圈的影响力正显着提高。而近日Nature杂志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中,来自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也因各自在其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再一次将全球目光

卓越论文数量攀升,中国科研向高质量转型

   11月19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出在国际各学科领域发表的高于该领域平均水平的论文,在国内各学科领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论文,构成了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据库。  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

汪品先:中国科研人员必须有转型意识

  和中国要摆脱经济领域的“中等收入陷阱”一样,国际科学界其实也有类似的“中等陷阱”,中国科学界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有清醒的认知。  昨天,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从他长期从事的地球科学研究谈起,表达了他对于当前中国科学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可以预期的是,今后5年会有大量的外国学生从全球来到中国求学,就像80年代日本曾经出现的情况那样。”一位来自西安的科研人员在接受关于《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的访谈时表示,随着中国的科研投入持续增长,科研环境不断改善,许多外籍的科学家和学生已经开始来到中国。  白皮书

《自然》专刊:科研评估,放大镜下的中国科研

   中国可以受益于重新考量评价和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方法,这一观点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有关中国科研评估环境的专刊上。该观点性文章的作者中国青年学者王传超强调说,中国有必要与其它国家一样,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  本期标题

中国青年报:科研管理就得遵循科研规律

   某学会主席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开幕式结束就因为某些时限的规定,必须急急回国。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杨新民援引这个耐人寻味的“中国学者的尴尬”,大声疾呼对科研人员的管理“不能过于僵化,还是要遵循规律”。  “做研究,就必须掌握科研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他说,科研人员不能坐井观天,出国访

中国科研亟需画龙点睛

  中国科研发展到何阶段?是何水平?应如何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三大问题。对此,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要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定位和积极的措施。   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科研人员,海外人才大量回归,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开展研究,并取得不错的成就。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中国论文已经司空见惯;国际会议

Nature专题:中国科研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论文发表数量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本期Nature推出专题“Assessing Science (China)”,介绍和探讨了中国科研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研发支出  2013年中国研发经费比上一年增加了15%,成

Nature关注中国科研新走向

  上周,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Li Keqiang)发布了其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预算报告,让中国的科学界了解到了他们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但一些观察人士则谨慎地表示为了鼓励创新,国家应该将更多的支持放到基础研究上来,远离急功近利的做法。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研究与发展(R&D)总经费支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