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重温《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科技政策的路标与里程碑 如果说美国政策战略专家万·布什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1945年)是美国战后科技事业发展的蓝图与圣经的话,那么中国195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路标与里程碑。从历史功绩与深远影响来说,中国1956年颁布的长期发展规划远远超过同期布什报告给美国所带来的影响。 众所周知,布什的报告自1945年提出,直到1950年才被国会通过,即使从影响力来看,中国1956年的发展规划也毫不逊色。很难想象,如果没有1956年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的科技事业将会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中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仍要感谢1956年的那份报告给我们奠定的基础。53年后的今天,对于那份遥远的报告,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呢?60年前的那些中国科技政策专家们为我们今天的政策制定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智慧呢? 纵然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1956年的那份报告仍然可以说是一份高质量......阅读全文

李侠:短视的偏见

  见到又有人在谈论读书无用论的老话题,恍然发觉这30年间,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几乎毫无进步可言,每隔一段时期,老调就会沉渣泛起。究其原因,无非是当拥有知识所获得的荣誉与收益在遭遇社会整体知识水准快速提升的对照中,原有的差距开始缩小,甚至出现落差,一些人开始感到失落了,然后就有各种版本的读书无

李侠:“穷科学”奔“小康”

   “研发投入还要大方一点!”澎湃新闻最近发表社论,从宏观层面对国内外的研发投入情况作了一次扫描,并委婉地提出上述观点。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仅就经费投入而言,要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与持续支持,当下亟待厘清中国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否则,加大投入的诉求

李侠: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家》杂志发表长篇文章,讨论科学研究投资的回报率问题。文章指出,虽然精确地计算回报率非常困难,但是为了增强公众和政府投资科研的决心,继续追加科研投资,努力构建经济回报衡量标准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网》2007年7月17日)。笔者手上正好有一篇类似的文章——《R&D与经济增长——警告性

李侠:我们为何要尊重权威

   ■既然专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大作用,专家的行为就应该受到有效约束,否则就会出现很难处理的“知识暴利”。   ■提醒那些忙于交易的权威,人们之所以尊重权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伟大,更多地是为了维护那条历史久远并有些脆弱的“承诺—信任”之链,因为这条链事关每个人

李侠:后诺奖时代的生存

   每年十月的“诺奖季”,都像是一场“狂欢”。然而“狂欢”过后,难免有五味杂陈之感。联想到最近一段时期,国内几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相继离世,其所释放的信号让人心忧: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基础条件改善乏力的背景下,过度激励的政策却让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期。  记得十年前,笔

李侠:信任稀缺背景下的“打折科研”

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显示,中央本级科技支出至2014年底在财政部累计结转426亿元,超过一半结转5年以上,再次把经费划拨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承担过课题的科研人员对此应深有感触,这些宝贵的基金就这样在远离科研前线的地方毫无作为地“沉睡

李侠:中国自主创新基础条件诊断

  新发布的2009年《欧盟创新得分板》(EIS)令人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是,该报告比较详细地列出了3个国际性的对比材料:欧盟与美国、与日本以及与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的全方位比较。在这个基础上,该报告把各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根据7项指标的加权得分划分为4种类型国家:创新领导者

李侠:透视中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

时间割据状态下的身份错位  ■ 之所以会形成制度惰性,是因为任何制度都是生产性的,它再生产着权力关系与遵从模式。  ■ 科研体制中传递机制的日趋复杂,其背后也反映了制度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在这种扭曲的契约中,无形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近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但

李-侠:科技体制改革弹性有多大

   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理论问题就是变革的弹性:即集中与自由是以二元形式存在,还是集中为主,自由为辅?或者反之,自由为主,集中为辅。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国际科学界长期以来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个人和组织常常会陷入某种既有的观念框架中,以至于无法想象出其他的选择模式,这就是典型的“认知路径依

李侠:劣势累积效应推高创新成本

  中央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已然揭示了整个社会对于创新的渴望与期待。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整体创新乏力,原始创新并不多,这种现象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创新乏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创新行为很难有效发生。毕竟创新是一项对社会基础条件高度敏感的稀缺性智力

李侠:上海如何为创新留下更大利润空间

   上海科创中心的热度仍在发酵,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各界还会对此话题给予高度关注。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利好举措出台,很难保证热潮不会慢慢退却,或者沦为一场豪赌。  目前,上海在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条件是经济、人力与制度支撑。但是,这些优势仅是相对于国内而言,如果放诸全球,

李侠:构建中国科技政策质量测度体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的科技政策制定工作作好准备了吗?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制定的空间与边界一直囿于传统的民族国家范围内,其运行大多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完成,而全球化的运行模式主要依靠非强制性的市场模式,两者的效率比较不用深说,也能猜到大致结果。如果不及早加紧这方面的研

李侠: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科研奖励系统

近日看到报道:“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浩在导师刘克峰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最近为《美国科学院会刊》(PNAS)所接受。据了解,这将是建国后中国高校首次在《美国科学院会刊》上刊登数学论文”(科学网,2007年8月1日)。高兴之余,不禁想知道:这项研究是否得到相关资助?查阅各种介绍材料均未提及,我愿

李侠:科技界的焦虑与道德困境

  焦虑症在科技界远比在其他行业更为普遍,因为科技界是高度竞争性的领域,无形的内外压力时时存在,一旦最初的焦虑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它就会沉淀下来,并且具有累积效应。  2014年8月5日,身陷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丑闻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和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树在神户自杀身亡,年仅52岁。这

李侠:进步与问题-美国眼中的中国科技现状

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站发表了一篇报告《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台湾引领非经合组织国家(地区)的科技论文产出》(2007年9月)。该报告的基本思路是把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地图分为两大块:3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与非经合组织国家和地区(Non-OECD)。这份报告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再

李侠:项目博弈背后的学术资本炼金术

  ■由于中国科技体制的特殊架构,我们除了拥有世界科学界面临的共性问题,还有基于中国科技体制的特色性问题,而且这些特色性问题正在演变为中国科技界的毒瘤。因此,剖析中国科技界在项目博弈背后隐含的学术资本炼金术,就是当下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   ■人们最为常见的,也屡遭学界与

李侠:警惕科研基金运行中的两大毒瘤

最近,在指导研究生做科技政策绩效分析时,突然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投入每年都在快速增加,然而科技共同体对此依然不满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换言之,我们真的有这么多投入吗?按照人均R&D经费统计指标显示:2004年人均17.1万元/年,2005年人均17.9万元/年。可是,在高校与科

李侠:学术规范,徘徊在理想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

  近期曝光的一些学术不端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术规范的普遍质疑,从温和到极端的各种批评声音不绝于耳,应该说这是好事情,毕竟我们社会的道德认知标准与底线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还存在,在这种广泛的监督下,科学的未来发展将回归到一种健康状态。   但是,需要警惕一种偏见,即人们开始悲观地忧虑中国学术

专访李水军:质谱技术临床应用还在路上

  【导语】2015年5月21-24日,“质谱技术与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举办,邀请到来自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瑞金医院、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中国科学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国内外医院与科研院所以及第三

李侠:科技体制改革的边界,范式之内还是范式之外

  ■公平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先性,这是制度应该具有的美德   ■一个不重视未来的科技体制是没有未来的   近日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议论逐渐升温,虽然离彻底根治科技体制存在的痼疾还为时尚远,但毕竟开启了广泛的认真思考,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充分说明大家对于中国科技事业的未

李侠:重大项目的激励作用到底有多大

  ■钱多等价于水平高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主流评价模式  ■在国家科技资源投入有限的今天,过分强调大项目,是以牺牲效率以及国家科技整体水平提高为代价的  2010年的最新一批“973”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了,总计144项,规模庞大。好奇之余看了一些项目的公示材料,客观地说,今年的重大

李侠:重温《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科技政策的路标与里程碑   如果说美国政策战略专家万·布什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1945年)是美国战后科技事业发展的蓝图与圣经的话,那么中国195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路标与里程碑。从历史功绩与深远影响来说,中国1956年颁布的长期发展规划远远超过

专访李孟鸿教授:从肿瘤异质性角度认识癌症

  编者按:肿瘤异质性是指同一种恶性肿瘤在不同患者个体间或者同一患者体内不同部位肿瘤细胞间从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发生在不同个体中可表现出不同的遗传背景如染色体量与质的差异,不同细胞病例类型、不同临床阶段不同分化程度细胞演进的多样性,同质肿瘤在分子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基因表达谱、网络

李连达专访:中药可以达到国际水平走向世界

  电视台的中医养生节目越办越热闹,“七天打通任督二脉”越吵越凶,归真堂上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2年,中医药领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边被骂是伪科学,一边又被视为基层医疗改革的杀手锏,其本来面目渐渐模糊。  “很多人不愿意谈,怕麻烦,怕挨骂,但我不怕,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

-专访李厦戎:一个在生物领域创业的数据控

  李厦戎称自己为数据控,他致力于机器学习算法和分布式系统的实际应用。目前他正在生物数据领域创业,创办聚道科技(Genedock),希望用数据技术推动生命健康行业革新。李厦戎曾在中国最大的移动数据服务平台友盟工作,他作为首席数据科学家,带领团队针对移动数据特点,构建了面向数十亿移动设备的ID映射和用

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广州禾信李燕明专访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部 营销总监李燕明专访禾信仪器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始终专注、坚持为国家解决质谱仪“卡脖子”工程技术,在坚守质谱主业中不断创新发展。5月26日,禾信仪器“国产首发 谁与争锋”国产首台 LC-QTOFMS新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重磅发布国内首台套自主研发的四极杆飞行时

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专访土壤学专家李保国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是我国著名土壤学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土壤的研究治理和保护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

大火箭成长记-专访长五系列运载火箭总师李东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19个月内,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其中,中国空间站的“重量级”舱段——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都是由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托举升空。此前,嫦娥五号探月、天问一号探火,运送它们前往太空的,同样是长

专访经济学家李义平-不能借经济发展低估隔离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  当下,随着疫情逐渐缓和,国内复工复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中国以外,病毒已蔓延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疫情日趋紧张。此次疫情是否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应如何应对挑战?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  《中国科学报

实验室走来“钢铁侠”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建平在实验室里指导学员轧钢操作。   钢铁,工业之粮食,大国之筋骨。同样产钢,有的企业拼产量,有的企业拼质量;同样产钢,用在刀刃上的好钢身价要高于普通钢几十倍。你看国外动辄几千元的刀具、厨具,备受国人热捧。再如汽车车身用钢,挑剔的国外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