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经济增速放缓基础研究不能缓

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后,如何保证国家财政和全社会继续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防止和消除投入下滑对原始创新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悬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心头。他带着一份呼吁“加快完善强化基础研究的投入体系”的提案来到今年两会。“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基础研究面临新的挑战。”王梅祥说,“即便经济发展放缓,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应该得到保证。”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虽近年来持续增加,但在R&D总投入中的比例以及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比例一直过低。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长期徘徊在5%,如2012年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例为4.8%,2013年还降到了4.7%。”王梅祥说,“中央财政民口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例约1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OECD(经合组织)国家,基础研究占R&D投入约20%;而在美国,联邦政府民口科技投入中超过50%用于基础研究。” 和王梅祥......阅读全文

蓄力领跑:基础研究投入“看涨”

   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对外发布《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多年徘徊在5%,这个数字被网友调侃为中国特色规律。那么,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不是能够说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全貌,这个数字背后又隐藏了什么

Nature:中国承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李克强总理在上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承诺对基础科学的支持      上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Li Keqiang)发布了其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预算报告,让中国科学界了解到了他们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但一些观察人士则谨慎地表示为了鼓励创新,国家应该将更多的支持放到基础研究上来,远离急功近

基础研究投入:少,但没那么少

  “如果跟美国比,我们的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例确实不高。但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计算口径不同, 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也不像外界说的那么少。”   3月8日,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走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团,现场回应了部分代表、委员关注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低的问题。   “我国研发投入本来就比较少,

投入基础研究 地方尝到了甜头

  “建议国家尽快批复依托中科大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组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代表团提交的关于支持安徽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地方积

国务院发文 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增加研发投入

  6月1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民生科技。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学》: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望推动基础研究

  11月24日,《科学》网站刊登题为《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望推动基础研究》(China Hopes to Boost Basic Research as Overall R&D Spending Soars)的报道,关注中国的研发投入以及科研建设。  报道详细介绍了中国最近公布的第二次

我国基础研究研发投入比首超6%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9%,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了6%。”昨天上午举行的2021中国生物材料大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介绍。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高瑞平说,这一领域,发达国家的投入比重在

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仍存在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竞争性支持比例偏高、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普遍偏低等现象,课题组建议要进一步厘清基础研究活动范畴和主要载体,明确大学与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和定位,客观认识当前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动力与实力、基础研究投入的政府联合治理等关键问题。  ■郭雯 康小明 吕秋培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给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提升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

中青报:投入递增,何以我国基础研究依然尴尬

“一个30岁的人,如果是学艺术的,也许他已经成名,家财万贯;而一个30岁的研究人员,还处在知识的积累中。科学家都是‘苦行僧’,有信仰、有毅力方能成功。而成功的时候也许已经一把年纪了。所以不是还有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快速成名,抄袭、剽窃吗?” 去年12月26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万儒教授,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