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当年燕园里意气风发的学子,如今木已成林。上图从左到右为刘若川,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博士后;恽之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袁新意,美国克莱研究所博士后;宋诗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研究生;肖梁,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许晨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2010年10月,29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张伟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08年 7月,张伟在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26岁的袁新意在博士毕业时获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克莱研究奖。实际上,张伟和袁新意获奖代表了一批人,他们这批人确实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好,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人,没有哪一个人在这么年轻时就获得国际数学界这么高的承认。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在非常年轻的29岁,张伟博士已经在数学的广泛领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今年10月,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宣布,将2010......阅读全文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新一代数学家正在崛起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各个研究方向的新一代数学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在崛起。他们活跃在国际最前沿,正在完成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璀璨团队”  “偏微分方程卓越创新国际团队”璀璨闪耀,这里集聚了该领域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共同攻关流体力学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

杰青基金20周年:培育青年才俊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自友教授的研究成果“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教授(左3)团队庆贺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0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潘建伟教授在

诺奖得主莱维特:中国科学家要避免权威崇拜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   12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Beijer Hal新闻发布现场热闹非凡。相比去年的6名获奖者,2013年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的8名获奖者,让原本狭小的新闻发布台更显拥挤。   在新闻台上,因最早将计算机引入实验而获奖的诺奖化学奖得主、66岁的美国斯

汪小京:21世纪中国计算神经科学展望

计算神经科学:影响广泛的前沿科学  无论是简单的知觉、行动,还是复杂的情感、思维、学习、决策,都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大脑是最复杂的生物器官,也是最神秘的“计算机”。即使今天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Nebulae今年排名世界第二),在重要的智能方面也不及人脑。了解大脑的生物学原理,包括从遗传基

施一公:潜规则也不能磨去我的棱角!

  施一公: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温总理,您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大师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听取科教文卫体

谷超豪:永远走在创新路上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6月24日凌晨离开了他热爱一生的数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陪伴谷先生最后一段时日的弟子——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洪家兴教授说:“我记忆中最后一次和谷先生的交流,是在今年2月份,上海数学中心被批准进入筹建阶段。我们特地赶到医院告诉他这个消息。因为身

丘成桐:希望年轻人得到尊重

  4月26日,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将自己获得的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奖金全部捐给清华大学,设立数学奖学金,以奖励在数学方面有突出才能的清华学生。  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沃尔夫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在沃尔夫奖35年的篇章里,一共有50位数学家获此殊荣,这50位当代数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举行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创新驱动发展(第3期)”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行。数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师生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数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席南华代表数学院向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简单介绍了中科院青年促进会的相关情况,最后希望论坛越

饶议科学:学术不端为何在中国的生物医学界出现较多?

   在学术是休闲的时代,不会出现不端,会有学术质量的高低。   在学术为职业的时代,不端屡有所见,但有学科地区之差别。   在国外和国内,这些因素基本类似。   我国的现代科学起步晚,在国外已经职业化多年、学术不端发生多年后,我国的科学才逐步成为职业,所以学术不端发生的时间也“落后”于学术先行的国

杨乐:数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石

  虽然从事了多年纯数学的研究工作,但谈起即将成立的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杨乐仍然显出十足的兴趣。   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在纯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的杨乐,实际上也十分关心数学交叉科学研究。并且在他看来,数学交叉科学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做后盾。   “现在

如何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科技大刊

  有人说:“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无论在多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也仅仅是买了张‘船票’而已。办好中国自己的科技大刊,才是建造了一艘驶向国际学术界的战舰。”  伴随国力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正面临一次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比如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比如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强

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基础研究对现实世界贡献巨大

  在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让-皮埃尔·布吉尼翁看来,基础研究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前沿领域的科学家一定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他的责任就是要确保那些最能代表未来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未来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它没有平均分布在我们周围。”2013年底,当67岁的法国数学家让-皮埃尔·布吉尼翁

二○一八年“科学突破奖”揭晓

  2018年美国“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3日在位于旧金山湾区的美国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揭晓。全球共12名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以及数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获得表彰,他们将分享总额为2100万美元的奖金。  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5个单项奖分别颁给同时为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

药物研发到临床的生物产业转化挑战: CPSA 2019 在沪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4月10日,第十届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上海年会(CPSA 2019)在上海淳大万丽酒店召开。本届会议主题是“生物技术产业面临的转化挑战:从药物研发到临床”,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就药代动力学、生物分析、临床药物相互交流与探讨,吸引了来自国际知名药企、跨国大型制药公司、中

林群:当前公众科学热情不高该怪科学家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我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nbs

施一公:优秀的科学家如何成长?

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  前言  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20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7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

2011年国家拟在科学和技术上投入1994亿元

  3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需更有效地分配科研经费。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普遍认为温总理的报告表明中国将在不久之后全面进行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的科研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这一消息也引起了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官方网站的关注,并

《自然》网站关注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改革

  3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需更有效地分配科研经费。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普遍认为温总理的报告表明中国将在不久之后全面进行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的科研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这一消息也引起了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官方网站

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揭晓,每人奖金300万美元

  科学界中奖金最高的突破奖自2012年开始颁发,以奖励在生命科学、数学和基础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奖金最高300万美元。基础物理和数学领域还分别评选出3名新视野奖,奖励年轻学者,奖金最高10万美元。  突破奖盛大颁奖典礼3日晚在旧金山以南的美国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举行,美国奥斯卡金像

施一公撰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

港中大教授卢煜明获2021年科学突破奖

  当地时间9月10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官网宣布了2021年突破奖(即第九届)的获得者,表彰他们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和数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突破奖的生命科学奖的获奖者中包括“NIPT(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之父”、香港中

澳首席科学家呼吁站在更高基点上推进科研

图为澳大利亚的大学校园   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伊安·查布7月31日警告说,澳科研工作正面临着“被甩到后面去”的危险。作为澳首席科学家,又是澳国家科研委员会负责人,他的讲话随即引起了此间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激起了有关澳当前科研状况和竞争潜力的又一轮争论。   澳反对党科研事务部长梅森随后表示,

70后科学家陈智勇成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年轻获奖者之一

陈智勇生活近照  1月14日上午10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77年出生的温州籍科学家陈智勇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陈智勇出生于温州苍南,1992年毕业于苍南县龙港一中,同年考入温州中学。1995年保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Cell:王俊访谈——勇气是科学之源

  为了庆祝成立40周年,《细胞》期刊(Cell)邀请了全球40位40岁以下的生物领域科学家,共同探讨科学见解、个人哲学、研究乐趣、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实验室外的生活。华大基因院长王俊也受邀分享他对科学的见解。   Q1:哪些问题在激励着你的团队?   王俊:最关键的一点是,基因组技术如何造福社会。

《新科学家》杂志预测2011年重大科学事件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它的有力,就仿佛是眼前的攀绳,每刻都引人前行。这几乎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一件“错误也意味着进步”的事物——即便是理论的崩塌、技术的匮乏,却能在卷土重来后因趋利避害而更为接近真相。“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这原本不像在说杰克·凯

英威尔士提出培养年轻科学家新计划

英威尔士提出培养年轻科学家新计划  英国威尔士议会政府日前宣布了一项意在增加威尔士职场年轻工程师、科学家、技师和数学家数量的计划。这个被称为STEM Cymru的计划将鼓励年轻人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以提高资历、技能,改善职业前景。  该计划由威尔士“工程教育项

王贻芳: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近几年,“基础科学”被提得越来越多,不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华为、阿里、腾讯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随着中国载人飞船、月球探测、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逐渐显现,很多人逐渐认识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当然,对基础科学缺乏了解、认

基因梦工厂里那些年轻人:没上大学就做研究

  世界总会让年轻人占领。   曾经和乔布斯一起演讲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还在读初中,现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研究3D打印机。而出生于1997年的邹奇奇,8岁出版了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13年登上TED时她已有“女权主义者”标签和赢得诺贝

Nature:2014年度十大科学牛人

  12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评选出2014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这十大人物是本年度一些重要科学进展及事件的中心人物。其中与生物学有关的主要有癌症免疫疗法研究人员Suzanne Topalian、干细胞疗法研究者Masayo Takahashi、对抗埃博拉的医生Sheik Humarr Khan、结

硅谷的科学赞歌: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因何与众不同

  11月3日,2020年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在加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NASA Ames Center)中心举行。该奖项被誉为是科学界中的“奥斯卡奖”,颁奖典礼当天不仅有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出席,还有众多的好莱坞明星以及硅谷的企业家前来助阵,俨然是美国科技、艺术和科学的一场盛大聚会。  科学突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