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院士打破惯例将论文第一作者让给学生

最近,由浙江工业大学陈小龙、郑裕国、沈寅初撰写的关于含顺丁烯二酸酐核心结构天然化合物方面的论文在国际顶尖专业杂志美国《化学评论》上发表。让人惊讶的是,这篇凝结着“中国生物农药之父”、中国工程院沈寅初院士多年研究心血的论文,他本人排名却在最后,前两位作者都是他的学生,第一作者还是一位年轻的在读博士生。 “我把努力的机会给年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 ”沈寅初院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笑着说。 这篇论文的三位作者中,郑裕国教授是沈寅初的博士生,陈小龙则是郑裕国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如果按照“惯例”,沈寅初应排在首位。不过,发表时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执笔者陈小龙,通讯作者(课题组负责人)则是郑裕国。 陈小龙告诉笔者,论文完成后,他和郑裕国曾表示要把沈院士作为第一作者。不想遭到老院士婉言谢绝,他说,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表现机会。 “沈院士是一个心胸非常开阔的人,在这个研究团队......阅读全文

浅谈“科研行业入门” 供参考

  目录   1.怎样做出好的科研   2.论坛的使用   3.科研或许便是在仿照中立异   4.谈几点自己的领会,我是资料专业的   5.怎样看文献,做科研,发文章   6.写文章经历引荐   7.文献管理经历   8.范滇元院士谈研究生怎样做科研   9.科研资源分享   1

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正刊发表研究成果

  11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发《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

张万里、熊杰研究团队在《Science》正刊发表原创成果

  11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发《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

白春礼:建设高水平智库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白春礼作主席团报告   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  白春礼  (2016年6月1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与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在

北大副校长也出现学术不端?海外打假网站是否“自身硬”

  海外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涉嫌论文“造假”。在詹启敏遭到质疑的25篇论文中,大体可分为三类:实验图像重复,违反动物实验伦理以及实验结果或存在常识性错误,还有个别为引物无效或缺失。  在PubPeer上,目前詹启敏团队对四篇论文进

蒋高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问

目前的科技界让无数学者在充满了火药味的学术战场上“厮杀” 最近,笔者应邀参加国内某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遇到了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闲聊中,得知不少年轻同行进步很快,有些荣升院士,有些获得 “杰出青年”、“百人计划”奖励。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钦佩。但是,对少数学者为取得上述辉煌成就,采取牺牲别人

全球基因编辑领域全面分析|中国2789篇论文位居全球前列

  2019年10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 杂志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黄颖副教授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创新与政策研究中心(STIP)题为:Collaborative networks in gene editing 的评论文章。  该文章以数据页(Data Page)形式,

惊!北京大学副校长也出现学术不端?

  著名学术打假网站 PubPeer 这次盯上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  近日,有网络消息指出:著名学术质疑网站 Pubpeer 陆续刊登了詹启敏的 25 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这些陆续被曝光的论文涉及将相同图片 PS 后应用于不同实验甚至不同文章中、捏造实验数据和严重违反动物伦理

美国学术界关注中国科学道德问题

  “我相信,永远不可能杜绝有人恶性造假,但通过教育,大部分人都会遵循基本原则。”——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  与中国科学院一样,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也要举行一次院士大会。但在今年4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上,却有一个特别举措:一批美国科学院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召开半天会议,

中国学者一周6篇CNS!浙大”开挂“

   看点预告  ● 浙大继续“开挂”,拿下今年第9篇CNS  ● 昆明理工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同一团队10月刚完成Science首秀  ● 寻找马约拉纳零能模再下一城,中科院丁洪、高鸿钧团队发Science  本周,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文6篇。  其中,浙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概念创新是科学追求的圣杯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科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得归功于中国科学家过去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每年发表大量的论文,然而,庞大的数字并不等于强大的影响。中国应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进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力求质量而不能仅满足于数量。在诸多决定研究质量的因素中,概念创新(Conceptual Novelty

詹启敏院士:针对“精准医学泡沫化”有感而发

  本周,一篇来自《科学网》博主韩健研究员发表的题为“两篇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重要文章”的博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博文中提及的两篇文章分别是Prasad博士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以及Ian F. Tan

中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前沿》出版创刊号

   继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之后,中国化学会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筹办“化学前沿”系列期刊的第三本—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材料化学前沿》创刊号于11月30日正式出版发行。

首创全基因组大数据的高精度计算技术揭示癌症复杂性

  2月6日出版的《自然》集中发表了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泛癌全基因组分析协作组(PCAWG)完成的6篇论文,分别聚焦泛癌全基因组数据画像、肿瘤体细胞突变的路径图谱、非编码区的驱动突变特征、基因组结构突变的特征模式、复现肿瘤的演化历程和多组学荟萃的RNA变化规律六个方面。同日,PCAWG还在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2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

力学所等在超声速螺位错研究中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团队在晶体材料中的基本缺陷——螺位错在变形过程中的超声速现象研究方面获得进展。他们发现面心立方晶体材料中的螺位错不仅能超声速,并能稳定地以声速运动。相关结果以Supersonic Screw Dislocation Gliding at the

大视野科普馆名家面对面:科学家讲如何亲近科学

  近日,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当当网和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了一场名为“放宽视野,亲近科学——‘大视野科普馆’名家面对面”的活动。活动嘉宾有三位科普大咖。一位是《大科学家讲科学:画中漫游微积分》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林群,一位是《大科学家讲科学:天气的脾气》作者、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中

吴仲义蒲慕明再次呼吁及时公开共享数据

   截至2020年2月10日,共有55条2019-nCoV的病毒基因组可公开获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获取的31份测序数据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仅有1例来自于美国)。然而1月22日以后,余下的24份数据一律源于境外,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等。  国内学术界对于所谓“高影

院士会诊我国科研界“外刊依赖症”:SCI崇拜是误区

“杨院士,您的稿子投到我们《中国科学》上吧!” “我的报告是几篇不同文章,那些文章已经要投稿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了。” “您不给我们投一些?” “将来要是有别的再给你们投稿。”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专题

中科院曾派人对谢华安涉抄袭事件进行独立调查

很多人知道袁隆平,却不一定知道谢华安。这回,谢华安出了大名。因为涉嫌论文抄袭,他最近被推进了舆论漩涡。 就在他刚被评为中科院院士之后,有人举报,他的论文是别人做的。 有人对他的学术水平提出质疑:认为他不会做学术,不配当院士。 谢华安到底有没有抄袭?他能不能当院士?对于像

曹雪涛团队12篇论文可信性遭质疑

6月26日的《生物化学期刊》就曹雪涛团队的12篇论文发表关注声明。  2020年6月26日,《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编辑部在最新一期的杂志中对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发表的12篇论文分别发布了关注声明。声明措辞

潘建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方面获突破

  记者今天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相关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成果意味着,我国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相关研究方向上已走在国际最前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  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理论提出并实验实现超冷原子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测

饶毅:点评2011年中科院院士评选结果

  饶毅点评中科院院士评选结果: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   与其他对科学史感兴趣者一样,我以前也读介绍国外和古代的书籍。后来自己查资料写过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孟德尔、四十年前的屠呦呦和张亭栋。如果写的文字与作者的空间和时间很近,可能不好算创新的史学方法,但也许可作史料。   如果读者的兴

郭光灿院士:甘坐冷板凳的研究生

  国际学术刊物《物理评论通讯》最近发表了以我们实验室(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李科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题目为《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   该篇论文解决了包括权威专家在内的国际学者1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量子信息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性”。我们知道,量子信息论是量

对“精准医学”要精准理解

   “精准医学”这一概念,自2015年年初被美国总统奥巴马重提以来,一直被广泛推崇,成了医学未来发展趋势的代名词。不过,也是自那时起,大家做什么都想要与它挂钩,商家更是喜欢炒作这个概念。最近《自然》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分别发表的有关精准医学评论文章引发了不小的争论,让人不得不认真地思考“到底应如

饶毅受访谈院士落选:有人对我们回来感到不安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两年增选一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8月17日一经公布,314位候选人锐减为145位,淘汰过半,但还是因为一个人的出局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他就是49岁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享誉海内外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著名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  回国就出任北京大学生命

浙大李兰娟院士团队提出胰腺癌诊断的新思路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根据人们舌苔上各种细菌的丰度差异可发现早期胰腺癌患者。他们表示,这项结果有望指导胰腺癌检测的开发,甚至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这篇题为“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 data distinguish patients wi

四部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产业链仍不成熟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这一数字虽然较5年前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提升科学素养水平,少不了优秀的科普作品。近日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有4项授予科普项目,创下了近5年来新高。虽然获奖项目增多,但科普专家表示,

韩春雨《自然—生物技术》撤稿:撤稿是否等同学术造假?

  在身陷学术争论,被质疑是否具有可重复性一年后,英国《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韩春雨称,撤稿是出于“科研记录的完整性”的主动行为,并表示“实验还需继续论证和完善”。  “新华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