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媒体评论:袁隆平“做事先做人”的镜鉴意义

做事先做人——袁隆平先生说这是他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在众多媒体报道的这位科学大师的故事里,最是这句朴素的话语打动人,震撼人。尤其联想到当今学术界浮躁、作假、追名逐利等不良现象,这句话愈加振聋发聩。 袁隆平先生一生成就卓著,荣誉无数,“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几乎家喻户晓;他既是中国的院士,也是美国的院士。人们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些既不是他自封的,也不是“跑”、“要”来的,他甚至还谦虚地说自己“顶多是个农学家”。可谁又真能忘记他的科学大师地位呢?我想这些成就和美誉正是源自他“做事先做人”的准则。 诚如先生所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这是他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成长为一位纯粹而又伟大的科学家的自悟之语。 “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这是他成就斐然......阅读全文

袁隆平回应质疑:产量与质量不是对抗性矛盾

  杂交水稻同时实现高产和优质,难度很大,但产量和质量不是对抗性的矛盾。针对一些人对杂交水稻高产低质的质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面回应。这位86岁的老科学家精神抖擞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轻松回答新华社记者的辣问。格子衬衣、薄毛衣外套一件半旧西服,袁隆平穿得比采访他的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盘点2019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新鲜事

  2019年即将过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对本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热点人物及事件进行简要梳理,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获“共和国勋章”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并于

“舌尖上的革命”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1月8日,一个和“吃”有关的科学研究登上了我国科技的最高领奖台,项目全称听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以下简称分子设计育种),但研究的问题却很接地气,即破解粮食生产“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矛盾难题,说白了不仅让老百姓吃饱,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范良藻:中国科技走向何方

党管人才是历史实践的必然回归  走高技术跟踪路线30年了,实践证明,不重视基础研究、单纯跟踪将永远落后。发现和发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事殊途同归是经常有的。当然创新比跟踪难得多,难在何处?是体制问题,还是队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安全证书被疑暗箱操作

  农业部最近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过程,加重了关于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安。   这一过程十分隐秘: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

社会科技奖不是新鲜事?如何真正做大

2018 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现场  我国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科技部网站上2018年9月5日更新的《社会科技奖励目录》显示,目前我国共有269个社会科技奖项登记在册,其中最后一个正是未来科学大奖。  11月18日,2018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举办F2科学峰会暨颁奖典礼,来自全

2018前10月生物医学风云榜 袁隆平 曹雪涛及施一公等上榜

  经过特殊的算法,我们得到了2018年前10个月中国生物医学风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个重大学术界事件,能够上榜的风云人物/事件,都曾长时间占据过100多个公生物医学公众号的头版头条。  在此,我们精选了其中的3个事件及16位风云榜人物。我们对其进行了划分,分别是:6星级的3个事件,分别位诺贝尔奖,国

袁隆平:海水稻的“小目标”是亩产300公斤

  “我们的目标不高,就是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今天,“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分析了我国种植“海水稻”的意义和前景。  据媒体报道,日前,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该机构也是国内首个国家级

中青报:肖传国雇凶伤人的警世价值

  真学者在研究和发现中实现人生价值,从不满足现有知识和流行观念,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迎战并克服困难,探索未知世界,内心始终充盈。伪学者人生的主要目的则在于获得更显赫的地位、更大的权力、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荣誉,“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灵魂永远空虚。一举锤成千古恨  在

基因编辑为育种带来新途径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获得突破,为解决镉污染土地种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进方案。这项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的。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如今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竞赛新的热门领域,国内外都有前沿消息传来。下面,我们特约请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春介绍有关这方面的

超级稻20年频被质疑:高肥不环保 增量不增产

  9月15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在创造1000公斤亩产纪录的第四期超级稻品种“Y 两优900”种植基地。  “万亩绝收”风波后 超级稻遭遇新挑战  “超级稻”说法会被废止吗  “超级稻品种”万亩绝收、盲目追求超高产目标,高水高肥不环保、增量不增产、米质口感差……自1996年农业

路甬祥: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科院院士

科技创新价值优劣要靠市场评价,灌输式教育扼杀学生创新精神  3月14日14:3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两会专区”与网民进行在线视频交流,主题为: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网友指出,袁隆平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获得了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

隆平高科回应“安徽水稻大面积绝收”三大质疑

结合隆平高科的“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事件,一些媒体报道认为,这应该引发农业界对“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反思。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生产的“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两优

拿什么实现袁隆平的两个“限期”新梦想

   “五一”将至,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时仍在三亚南繁基地上忙碌。这位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科学家,未敢颐养天年,一心琢磨着加速实现他的两个“限期”新梦想:  培育出更高产优质的超级稻品种。让超级稻百亩连片攻关不断自我超越,实现18吨/公顷目标;  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

“改革先锋”引发科技界热烈反响:时代开拓者民族进步魂

   40年改革开放,100名“改革先锋”。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令人瞩目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科技工作者有超过20位之多,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重量级”的存在。  多位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表

光明日报:科学家岂能“明星化”

对话 王鸿生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以澄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手段日趋多样、内容明显商业化与娱乐化的今天,“科学家明星化”成为新的社会现象。为了获取名利、好处,有的科学家通过媒体对自己的科

这些年,我们“追”过的科学家

         近日,由莫腾·泰杜姆执导的电影《模仿游戏》正式在院线与广大中国影迷见面,受到了广泛好评。科学家艾伦·图灵的故事再度受到大众关注。  该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故

访超级稻九百公斤攻关团队:听“袁隆平们”说

  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超级稻试验田基地,攻关团队中最年轻的是22岁的赵叶朋。他正在帮忙搬运稻谷。  他是打着手机走进会面室的,又在采访结束与记者握手言别后,迅疾起身飞快地跑着步离去,一转眼就不见了。他的助手们也说:在研究中心这个大院,你看见他几乎都是在“跑”,很少用“走”;他还常常

专访袁隆平:杂交稻不是转基因

  3月13日,众多网络媒体纷纷转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中赫然写道,“袁隆平:转基因食品或影响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袁隆平在中国育种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且一向谨言慎行,因此,这篇文章立即引起国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时代周报记者向袁隆平求证此事时,他澄清道:“这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别样人生

 在“百度”上输入“袁隆平”,指尖敲击回车键的一瞬间,屏幕上出现众多信息。右上角提示:"搜索到相关网页约556,000篇,用时0.001秒。"排在最前面的一篇文章是: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真是奇妙的一瞬。  当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当"袁隆平"的名字与互联网以这种方式相逢

如何用微观手段研究环境宏观问题?

当前,使用微观研究手段来研究揭示宏观科学问题似乎是一个潮流。原因是在知道了宏观如何变化之后,要想改变宏观效应,还是要从微观处入手。比如,有科学家想通过筛选高二氧化碳固定效率的藻类来消除温室效应。下面就习惯了宏观研究思路的老师们,在使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初期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1.&n

为中国“典赞”!中国科协揭晓2019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19年12月17日,在“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揭晓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事件: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2019年1月

说服国人接受转基因为何这么难

  近日,转基因食品又成为了舆论热点。先是农业部网站刊文对“转基因食品致癌、影响生育”等说法进行了回击,后是“黄金大米品尝会”上有专家透露“61名院士曾联名上书领导人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毫无意外,这些声音引发了舆论的激烈反弹,许多网友以非常极端的态度来反对转基因。相比起前些日子袁隆平超级稻破产量纪

“十二五”开局 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科技

  编者按:2011年,中国在重大科技领域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不管是在天空、地面,或是水中,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反映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无一不体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迈入2012年,人们期待着科技能够让生活变得更

袁隆平:对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

  袁隆平说,“我们也不能听到转基因就害怕,要谨慎对待转基因,而很多转基因还是好的”   已逾耄耋之年,84岁高龄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正在研究“转基因水稻”,并力挺“转基因”,称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食品一直饱受争议,甚

87岁袁隆平飚英语刷屏 他有位特别的英语老师

   这两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流利英语完成20分钟演讲的视频在网上刷屏。   有网友直言“原来他还会说英语?对不起,没有不敬的意思,可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位农民伯伯……”带着类似的疑问,政知圈去采访了袁隆平的秘书。原来,袁隆平的英语从小就很好,经常在国外的学术会议上用英文演讲。  袁隆平是中

袁隆平: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 应理性看待

   11月17日上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作报告,引发校园旋风。讲座之前求门票,讲座现场求指点,讲座结束求合影。同学们蜂拥而至各种围追各种求,冒着被挤成相片的风险希望能跟“袁爷爷”亲密接触一回,高举手机拍照,根本停不下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火爆  袁隆平要

温家宝: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有许

科学家离实验室渐行渐远:不在开会 就在开会路上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中科院院士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有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院士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时间无疑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上个世纪50年代,中央提出科学家应该保证5/6的科研时间。  近年来,科学家的科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