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关键性酶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告说,该校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对体液免疫机制至关重要的酶。医学界有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治疗癌症及自体免疫疾病的新药物。 体液免疫即以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是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B淋巴细胞经过抗原刺激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最终产生抗体。 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的酶对B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分化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产生抗体的必要条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研究人员还将对这种酶展开进一步研究。......阅读全文

如何使用免疫组合疗法治疗“冷肿瘤”和“热肿瘤”?

  在过去几年里,癌症免疫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诞生给肿瘤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卓越疗效展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症方面的巨大潜力,但是很多癌症患者对这一创新疗法并没有响应。近些年来,人们经常会听到肿瘤可以分为“热”肿瘤和“冷”肿瘤两大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肿瘤有什么区别?对

酶学技术在食品加工与食品质量检测中的运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食品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对于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面包、奶酪、酒类、酱类等古老的食品可以看出,人类对酶的应用几乎同人类文明史一样古老。当然,在19世纪后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尤其是酶学诞生之前,人类所利用的酶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经验及朴素总结。人

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食品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对于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面包、奶酪、酒类、酱类等古老的食品可以看出,人类对酶的应用几乎同人类文明史一样古老。当然,在19世纪后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尤其是酶学诞生之前,人类所利用的酶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经验及朴素总结。人

Nature子刊揭示癌症免疫新机制

  来自La Jolla过敏与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景观图添加了一个新的药物靶点。   这一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揭示出了阻断免疫抑制检查点受体CTLA-4功能的一条新途经。由于其具有抗癌潜力,制药界和一些研究团体对CTLA-4抱有极大的兴趣。

多篇文章解读癌症等疾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开发诸如癌症等多种疾病的疫苗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文章来解读当前癌症、艾滋病等疫苗开发的研究进展,分享给大家!【1】Nature:特殊抗体或能帮助开发出广谱高效性的HIV疫苗  doi:10.1038/s41586-018-0517-0  大约1%感染HIV

浅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

  近年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备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此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广适用面和设备简单等特点。在临床医学、食品药物等领域,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抗原与抗体间的识别。生物分子的体积大、扩散率比较小,所加之对识别微电具有空间阻碍作用,所以受到传质速率和反应动力学控制的免疫反应速率一般都会比

Science解析哮喘的病因机制

  来自Baylor医学院医学系免疫学、过敏和风湿病部主任,医学系教授David Corry博士将过敏反应比作为计算机。“计算机的核心是它的CPU或集成电路芯片。而我们正在寻找驱动过敏性疾病的芯片。”   在发表于8月16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中,Corry和同事们描

【综述】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免疫治疗肥胖的新靶点?

  一、引言  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它能识别外来病原体,在固有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发现肥胖动物模型脂肪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将肥胖与炎症相联系,直到2003年Xu

PNAS: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存在内源性抗生素

  在一项发表在《PNAS》上的新研究中,卢森堡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能够产生一种阻止细菌生长的物质,即衣康酸(itaconic acid)。在此之前,生物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某些真菌(如土曲霉)能够产生衣康酸。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个突

上海生科院Cell子刊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泛素连接酶Stub1通过促进转录因子Foxp3降解,负向调控了调节性T (Treg)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22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斌(Bin Li)研究员和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华大学柴继杰课题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联合同期背靠背发表两篇重量级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两篇文章分别是: "Li

曹雪涛院士团队重要研究成果汇总

  【1】Science: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揭示hnRNPA2B1识别病毒DNA并促进IFN-α/β产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识别病毒核酸可触发宿主对病毒的先天免疫应答。这导

专访颜光涛:标记免疫技术发展从标准制订开始

   2015年12月11日,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上,通过了拟成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免专业委员会”)的申请,这项基于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生命科学分析技术,不仅是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现有的在化学基础上的分析测试技术的一个补充,更适时为

Nature以封面综述形式介绍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造血系统中可塑性最强的一种细胞,所有组织中都有这种细胞,并且其也具有极强的功能多样性。4月25日Nature杂志以“A Cell For All Seasons”为标题在封面上放上了一个蓝色的巨噬细胞图片,并在刊内以综述的形式探讨了巨噬细胞为哺乳动物生理及病理生理适应性所做的贡

Nature以封面综述形式介绍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造血系统中可塑性最强的一种细胞,所有组织中都有这种细胞,并且其也具有极强的功能多样性。4月25日Nature杂志以“A Cell For All Seasons”为标题在封面上放上了一个蓝色的巨噬细胞图片,并在刊内以综述的形式探讨了巨噬细胞为哺乳动物生理及病理生理适应性所做的贡

肿瘤外泌体的作用与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外泌体(exosome)是由大多数类型细胞分泌的微小膜囊泡,最早是指多囊泡胞内体(multivesicular endosome, MVE)的细胞区室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直径约30~120nm 的膜囊泡,现特指直径为30~100nm的膜囊泡。  外泌体的第一次发现是在将近40

多项研究揭示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和坏处!

  脂肪酸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近年来科学家对于不同的脂肪酸对机体的益处和坏处始终争论不断。为此,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关于脂肪酸对机体健康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帮助大家一起了解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诸多影响!  【1】Science:揭示短链脂肪酸触发植物对细菌的免疫反应  DOI:10.11

5月世界肝炎意识月,盘点肝炎研究进展

  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导致的,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为严重,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HBV和HCV感染导致的肝炎造成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近2.4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HBeAg是乙肝病毒中含有的一种可溶性蛋白,一般仅见于乙肝病毒表面抗 原 (HBsAg)阳性的患者,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标志之一。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清中,但消失早于HBsAg。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明显和传染性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王明伟,浙江大学张岩及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梳理肺结核诊断方法进展

  今年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认为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即导致肺结核(TB)的细菌,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患上有症状的疾病。即便他们当中只有10

HIV如何诡计多端 让科学家防不胜防?

  1981年,自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发现以来,人们才开始慢慢了解HIV和AIDS,随着科学家们30多年的努力研究,他们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光阐明了HIV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还对抵御耐药性菌株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尽管如此,HIV病毒还会“另辟蹊径”寻找求生出路,让科学家们

端粒酶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报告,共同聚焦科学家们在端粒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Vimeo  【1】PNAS:促进癌症的端粒酶也能保护健康细胞  doi:10.1073/pnas.1907199116  马里兰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新研究揭示了端粒酶的新作用。端粒酶在正

中科院海归教授揭示抗病毒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孙兵研究员90年代曾在美国NIH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之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免疫学专业,回国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了多篇SCI文章。近期其研究组发现TRIM家族分子:TRIM44是一个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正性调控蛋白,并由此揭示了一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 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处于有效范围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在各种情况下都需要监测。有下列的情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一) 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的安全而有效的血清浓度范围为0.9-1.8ng/ml,由于本品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及病人个体的差异,服常用剂量时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 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处于有效范围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在各种情况下都需要监测。有下列的情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一) 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的安全而有效的血清浓度范围为0.9-1.8ng/ml,由于本品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及病人个体的差异,服常用剂量时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 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血药浓度 处于有效范围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在各种情况下都需要监测。有下列的情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一) 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 如地高辛的安全而有效的血清浓度范围为0.9-1.8ng/ml,由于本品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及病人个体的差异,服常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 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处于有效范围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在各种情况下都需要监测。有下列的情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一) 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的安全而有效的血清浓度范围为0.9-1.8ng/ml,由于本品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及病人个体的差异,服常用剂量时

2017年7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7月份即将结束了,7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章新政课题组从结构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机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作为一种VI-A型CRISPR-Cas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