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日本民企计划构建覆盖全球卫星观测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福冈市的创新企业QPS研究所宣布,该企业已筹集卫星开发及发射经费23.5亿日元(约合1.36亿人民币),将在2020年以前发射两颗小型地球观测卫星。 该企业表示,其所开发的卫星将能够全天候对地面进行拍摄。即使在重大天灾直升飞机和无人机都无法起飞时,其卫星也可以对现场情况进行勘察。卫星重量将不超过100公斤,抛物线型天线直径3.6米,做成网眼形状。每颗卫星造价数亿日元,为大型卫星的1%。参与制造的中小企业,有80%来自福冈县内。 QPS初步计划2019年上半年发射第一颗卫星,2020年3月前后发射第2颗,但还没有决定采用哪个国家的火箭。据介绍,其总体目标是发射36颗小卫星,做到“无论世界哪个角落,都可以在10分钟以内拍摄到”。 QPS企业以九州大学小型卫星研究成果为基础,于2005年创立。上述两颗卫星的资金,主要来自9家投资商,包括具有政府背景的成立于2009年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以及福冈......阅读全文

碳卫星利用高光谱进行全球“碳普查”

  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将发射升空,它将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秘密。  “我国还没有这么复杂观测模式的民用卫星,它通过5种观测模式的组合,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测,卫星装载的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有2000多个通道,光谱解析度极高,卫星研制难度极大。”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告诉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海洋卫星九天瞰海报佳音

  10月25日,我国海洋卫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员——海洋二号B卫星上天了。  目前,我国海洋卫星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向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国海洋卫星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二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9月7日“海洋一号C”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中国在一个多月内发射的第二颗海洋卫星。  什么是海洋卫星?这种卫星携带哪些有效载荷?“海洋二号B”卫星和“海洋一号C”卫星各有什么特点?中国在海洋卫星领域发展

国家天文台南美观测站激光测距仪助力北斗卫星精密定轨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COMPASS)于2007年4月成功发射的试验卫星(代号COMPASS-M1)为飞行高度约21500公里的中圆轨道卫星。为提高该卫星的测轨定轨精度,2008年底,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ILRS)的卫星激光测距仪(SLR)应我国有关部门的邀请,开始协同观测COMPA

环境保护再添“天眼”

  我国最近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  中国航天近期又有一次引人瞩目的发射。5月9日2时2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这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也是我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高分五

空间海洋技术发展期待战略新突破

  今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要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保证我国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要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

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13日表示,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近年来已有长足进步,在大力发展业务卫星的同时,建议以应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全球变化问题为主要科学目标,构建中国的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当日在北京开幕,郭华东在作大会主题报告时有此表述。  根据国

欧洲环境卫星显示南极冰架正迅速消失

欧洲环境卫星。(来源:欧洲空间局)赫尔穆特?罗特(Helmut Rott)教授。(来源:澳大利亚因斯布鲁克大学)2002年守护神B冰架断裂。(来源: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  欧洲空间局日前称,已在轨飞行十年的欧洲环境卫星持续观测到南极一座冰架正由于气候变化而迅速

遥感实验室:机遇期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通过专项科研业务经费的支持,实验室经过顶层设计,组织和实施了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地表过程的遥感综合观测与模拟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近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施建成研究员介绍说。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施建成掩饰不住兴奋之情:“研究不仅初步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全

空间中心在太阳风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可以产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电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对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颍团队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  确定CME驱动的激波的三维结构、运动学以及与其在日球空间效应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认知仍然很模糊。团队结合多

陈良富:要控PM2.5 先调经济能源结构

  最近,我国多个省市遭遇十面“霾”伏。为何会突然间“蹿”出如此多的污染物颗粒?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雾霾的形成机理?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   基于对遥感卫星统计数据的长期观测与分析,陈良富认为,除了排放源外,静稳天气、水汽、浮尘是

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风云三号D星于上个月成功发射。  至此,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在轨气象卫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之一。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风云三号D星于上个月成功发射。经在轨测试后,该星将投入业务运行,成为我国低轨道下午观

中国“极目”卫星首次发布天体爆发事件探测结果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成功发射一个多月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命名“怀柔一号”极目望远镜,英文简称GECAM)两颗卫星,近日观测到编号GRB 210119A的天体爆发事件并及时向国际天文界发布,这是“极目”卫星团队发布的首个天体爆发事件探测结果。 

中国“高分”天基系统迈向收官战

高分卫星工作示意图。  近日,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高分六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前者是中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后者是国内首颗精准农业观测的高分卫星。  专家表示,高分五号、六号投入使用,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

高分五号:中国航天创新发展新名片

    高分五号是高分专项规划的唯一一颗陆地环境高光谱观测卫星,是实现高分专项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它由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等6大系统组成,配置了可见短波

陈良富研究员:要控PM2.5先调经济能源结构

  最近,我国多个省市遭遇十面“霾”伏。为何会突然间“蹿”出如此多的污染物颗粒?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雾霾的形成机理?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  基于对遥感卫星统计数据的长期观测与分析,陈良富认为,除了排放源外,静稳天气、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

我首颗极地观测小卫星今年将发射

  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月9日签署合作协议并共同发布极地观测小卫星(研制代码:BNU-1)实施计划。该卫星预计于2018年12月15日前后搭载发射,这是我国高校首次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极地气候与环境监测需求所研制的遥感科学实验小卫星。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2012至2014年太阳进活动峰年 太阳风暴将袭地球

  近二十年来,科学家们逐渐证明了空间天气变化和地球电磁灾害之间的联系。他们频繁警示,如果不采取行动,包括太阳风暴在内的各种空间天气事件,将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严重的空间天气灾害本身是一种低概率的事件,它对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比如北美与欧洲)影响更加显著。但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突破关键技术

  日前,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国际上第一个对全球水循环关键多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已完成了主被动协同反演和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的攻关和试验验证,背景型号研制通过验收,为接下来的工程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十三五”科学卫星计划的实施做好了准

揭秘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不久,继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卫星“家族”又会添新成员——中国将发射国内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按照设计,在未来几年,它将在太空巡游,通过不断变换观测模式,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监测,并借助模式同化技术,最终形成全球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  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就开始部

未来十年我国将发射13颗气象卫星

  今年是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周年。在今天的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说,根据新制定的我国气象卫星及应用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将发射13颗气象卫星,除了对现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进行更新换代外,还将发射包括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微波探测实验卫星等新研制的专业气象卫

中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近日,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这颗碳卫星由中国自主研制,于2016年12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7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空间中心在太阳风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可以产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电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对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颍团队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  确定CME驱动的激波的三维结构、运动学以及与其在日球空间效应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认知仍然很模糊。团队结合多

监测全球碳排放 中国碳卫星:“我在太空挺好的”

   在距离地面700公里外的预定轨道上,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每1.5小时都会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传输信号。“它在太空挺好的。”6日,碳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观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高分家族使我国遥感卫星数据自给率达80%

视觉中国供图  新疆的草业工作者为了看清一块草地的长势,再不必花上10天的时间,翻山越岭到天山的另一头。这一工作将由高分家族的遥感卫星代劳。  在宁夏,同样通过这些卫星,决策者足不出户便可以从宏观上看到贫瘠的土地,以及对抗贫困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有着太空“神探”之称的高分家族,仿若一只只“天空之眼

两颗美探测器09年携炸药撞击月球找水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科学家准备给两个探测器装满炸药,令它们撞击月球南极,探究月球在遭受双重打击之后,是否能使隐藏其深处的冰冻水露出庐山真面目。 撞向月球 撞向月球 可能引发公众疑虑 对月球施以暴力可能会引发公众的疑虑,但美宇航局的历史表明,这种撞击任务将为科学家带

高分五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科院作出重要贡献

       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           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           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           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 5月

大尺度二氧化碳/水气体浓度观测系统研制取得进展

  地表与大气之间CO2及水热量诸要素的交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一直是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性研究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水资源紧缺等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现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  由中科院地

空间中心发现极尖区最大通量场向电子扰动事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史建魁、张子迎、程征伟等根据Cluster卫星的观测数据分析,在极尖区发现了通量最大的场向电子扰动事件,并首次对场向电子事件的时空尺度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俄罗斯成功发射天体物理观测卫星

  俄罗斯航天部门于莫斯科时间7月18日6时31分(北京时间当日10时31分)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将“波谱-R”天体物理观测卫星发射升空。借助该卫星,研究人员可以获取银河系内外天体的高精度图像。  俄联邦航天署发布消息说,装载着“波谱-R”天体物理观测卫星的“天顶-3S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