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芦笋天然色素制备工艺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赵兵研究员主持的“芦笋天然色素制备工艺研究”项目于12月16日在北京通过了技术成果鉴定。孙宝国院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专家组成员来自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以及河北科技大学。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赵兵研究员的研究技术报告、工作报告、效益分析报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质疑,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实现了超声常温快速提取芦笋芦笋叶绿素,建立了优化的提取工艺;建立了优化的芦笋叶绿素铜钠盐的合成工艺,采用低功率超声波辅助回收叶绿素铜酸,缩短了回收时间,提高了回收率;建立了β-胡萝卜素、多糖、皂苷等成分同时回收工艺;实现了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芦笋 (Asparagus officinalis)年产140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但同时每年也产生大于60万吨的芦笋枝叶、老茎、笋皮等......阅读全文

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案例(二)

3. 水分胁迫山东农科院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6]。研究发现比起传统的漫灌,沟灌条件下的小麦叶片有更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量子产额ΦPSII、光化学淬灭qP和更低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图5)。这说明沟灌给小麦提供了更好的土壤水分条件,从而使小麦叶片拥有了更强的光化学活性。国

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碳卫星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刘良云研究员团队攻克了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算法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获得了碳卫星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实现了国产卫星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碳卫星叶绿素荧光产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植物叶片衰老的光合生理学研究中获进展

  叶片衰老是落叶植物典型的生理过程,期间伴随着光合器的失活,进而导致光合速率的降低。较多的研究表明,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功能的丧失,特别是光系统II,是引发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研究表明,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强和温度对光合效率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但是,在自然条件下二者与光合活性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尚

2019年,中国“大农业”里那些高科技

   今年,我国“大农业”科研领域又诞生了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观赏农业、林业、作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包括睡莲、玉米、硅藻等进展。为了展现这些成就,本报特此就我国农业科学家今年发表的大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梳理,以飨读者。野生玉米大刍草、SK、现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最新研究认为——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上撰文称,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他们表示,在绿色植物开始利用太阳能之前,微小的紫色生物体就找到了办法做同样的事,地球上第一批生命或是薰衣草色,而外星生命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繁衍生息。  早期地球生命是紫色这一想法并不新鲜,最新研究负责

中科院院士最新成果登Science封面

  本期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推出了中国科学院和日本冈山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获得了一个重要蛋白超复合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这种极为有效的太阳能转换器。  植物通过大型蛋白复合体、叶绿素和其他辅因子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量。捕光复合物LHC I包围着光系统I(P

新奇生物:产生叶绿素但无光合作用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一种可产生叶绿素但不参与光合作用的生物体——“corallicolid”,其存在于全球70%的珊瑚中。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有望为人类更好地保护珊瑚礁提供新线索。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学家、高级研究员帕特里克·基林介绍说:“这是地球

发现新奇生物:产生叶绿素但无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一种可产生叶绿素但不参与光合作用的生物体——“corallicolid”,其存在于全球70%的珊瑚中。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有望为人类更好地保护珊瑚礁提供新线索。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学家、高级研究员帕特里克•基林介绍说:“这是地球上第二丰富的珊瑚寄居者,直

中国农业有了专属“天眼”

  精准掌握农作物面积、物种分类以及作物养分、水分、病虫害等状况的数据,是农业走向现代化、智慧化不可获取的环节,这离不开农业遥感卫星。前不久,由农业农村部作为牵头用户的高分六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农业有了专属的“天眼”。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六号卫星打破了我国农业遥感中高分辨率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同

中国农业有了专属“天眼”

精准掌握农作物面积、物种分类以及作物养分、水分、病虫害等状况的数据,是农业走向现代化、智慧化不可获取的环节,这离不开农业遥感卫星。前不久,由农业农村部作为牵头用户的高分六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农业有了专属的“天眼”。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六号卫星打破了我国农业遥感中高分辨率数据长期依赖国

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

  日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刘良云研究员科研团队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全球植被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研究,成功获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此次成功获得的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能够清晰显示2017年7月份北美玉米带、欧洲平原、东亚农业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课题组Molecular Plant揭示调控通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绿素生物合成对于叶绿体发育和植物光合作用非常关键。虽然人们已经比较了解这个通路中的反应,但对这个通路的调控还知之甚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Molecular Plan

中国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

  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刘良云科研团队利用中国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数据,开展了全球植被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研究,于近日成功获得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绿素荧光遥感是碳卫星的一个重要应用。该卫星的主要载荷——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设有3个通道,其中

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破解了

  光合作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氧气,为利用不同环境下的光能,光合生物进化出了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结合蛋白。硅藻是一种丰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占地球总原初生产力的20%。硅藻含有岩藻黄素/叶绿素结合膜蛋白(FCPs),该色素蛋白使硅藻具有独特的光捕获和光保护及快速适应光强度变化的能力。  

玉米能诱使恶性杂草“自杀”

  记者从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一种玉米新用途,即玉米具有诱导一种恶性杂草“自杀萌发”的能力。   据该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永清介绍,一种叫做“向日葵列当”的杂草,给亚洲、非洲以及东欧南部地区的蔬菜和农作物造成大量破坏。因向日葵列当自身缺

大化所“富油能源微藻培育与生物柴油制备技术”通过鉴定

  近日,由大连化物所与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富油能源微藻培育与生物柴油制备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以雷廷宙研究员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科技成果研究报告并审查了检测报告、查新报告及其它相关证明材料,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

日本发现控制叶子黄化的遗传基因

  科技日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陈超)日本一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控制长期干燥引起植物叶子黄化的遗传基因。该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植物荷尔蒙之一的脱落酸,在水分不足发生干燥压力时会在叶片中蓄积,在植物获得干燥压力耐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脱落酸会引发叶绿素分解,促使叶

关亚风团队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等海试成功!

  近日,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深海原位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荧光传感器和深海原位叶绿素荧光传感器于8月14日至9月7日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索二号在某海域科考航次中海试成功,均

武汉植物园在高羊茅耐高温功能性状关联分析中取得新进展

  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又名苇状羊茅,隶属禾本科,是主要的冷季型牧草和草坪草,是我国使用量增长最快的优良草种,在我国北部及长江流域气候过渡区广泛建植应用。高羊茅地上部最适宜生长温度是15-24℃,根系为10-18℃。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夏季经常出现异常高温天气,极端温度达到

Science:解析出日光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结构

  每天,充足的太阳光照射地球。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捕获所有的这些能量,那么就能够很多倍地提供地球所需的能量。  鉴于如今的太阳能电池板仅具有有限的太阳能捕获效率(当前,80%以上的太阳能以热量的形式丧失),科学家们一直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以便更好地理解光合植物和光合细菌捕获太阳光的方式。  如今,在

新疆生地所砷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活性影响研究获进展

  砷是一种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有毒害作用的元素。通过医药、矿石燃料燃烧以及冶金等人类活动过程,砷及其化合物的废物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淡水藻类作为水生微生物,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研究污染物(如砷)对其危害,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的风险。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

生物物理所 绿藻光系统I高效捕获及传递光能的分子机制

  3月8日,Nature Plant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与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Antenna arrangement and energy transfer pathways of a green algal photosystem I-LHCI

我国在海洋生物要素测量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赵南京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在“海洋生物要素测量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海水叶绿素在线测量方面,科研人员研究出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方法的海洋浮

研究表明盐地碱蓬异型种子植株有不同的耐盐性

  种子异型性是指同一植株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种子类型的现象,是植物在不可预测环境下所采取的“两头下注”对策。不同类型种子长成的植株对相同的环境因子可能会有相同或不同的反应。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研究员课题组通过测定不同盐氮处理下(低氮,中氮,高氮;低盐,中盐,高盐)盐地碱蓬异型种子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影响民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治理技术却非常有限。常规的物理、化学等技术对面积大且污染重的农田土壤只具理论上的潜力。相对之下,尽管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植物修复技术仍是清除农田重金属一个可行的手段,尤其是针对农田镉污染。通过采用易栽培、大生物量的富集植

“实验1”完成国家基金委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返航

   5月13日中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科学考察船完成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南海海洋所相关负责人,以及职能部门和课题组负责人等在码头迎接,并慰问了出海科考队员和船员。   国家基金委东印度洋航次由南海海洋所组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机制:中国跨出重要一步

   PsbS整体结构。a. PsbS单体结构飘带示意图;b. PsbS二体结构示意图;c. PsbS二体界面处结合的叶绿素a;d. PsbS二体结合的qE抑制剂DCCD。生物物理所供图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有效的固定太阳光能的过程,人类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气等,其实

植物所在光调控叶绿素生物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植物在种子萌发后,需要迅速开始光合作用,实现从异养生长到自养生长的转变。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最主要色素,它的有效合成是完成该步骤的关键之一。然而,人们对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精确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研究组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一对直接正向调控叶绿素

昆明植物所高等真菌色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在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近年来致力于高等真菌色素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8月9日,受英国皇家化学会综述期刊《天然产物报告》(Natural Product Re

城市环境所在亚热带分层水库浮游细菌研究中获进展

  我国是水库大国,多数水库位于亚热带地区,具有向城镇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在有一定水深的水库中,水体的季节性热垂直分层每年都经历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过程,必然对水库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具有驱动和控制作用。不同水层的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质密切相关,相关的微型生物群落对分层的响应规律与机制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