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高效生物合成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朱平研究团队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高效生物合成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达玛烯二醇-Ⅱ糖苷,该成果近期作为杂志封底图片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Green Chemistry》,论文标题为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for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Dammarenediol-II Glucosides”。 达玛烯二醇-Ⅱ(DM)、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是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关键中间体,后二者经糖苷化后即产生人参皂苷。但自然界中尚未发现达玛烯二醇-Ⅱ糖苷。该团队通过大肠杆菌系统表达人参的两个糖基转移酶基因,重组酶能分别糖基化DM生成两种达玛烯二醇-Ⅱ糖苷。药理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达玛烯二醇-Ⅱ糖苷均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结肠癌活性。在酵母底盘细胞中分别重构和优化它们的生物合......阅读全文

华南农大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新型化合物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理学院日前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道尔顿无机化学》。  据了解,关于金属配合物型抗肿瘤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其中,靶向DNA小沟特异碱基系列的金属

邱明华小组研究发现小桐子活性成分或可抗肿瘤

  众所周知,小桐子可生产生物柴油,但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是天然的药用植物。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邱明华研究组从小桐子的根部分离鉴定出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新化合物,为开发该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四面体》。   据介绍,小桐子也称麻疯树,大量分布于我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

  提 纲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二、肿瘤的药物治疗   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   四、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五、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 近代肿瘤化疗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   • 50年代通过动物筛选化疗药物发现了5FU、MTX、CTX等,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

  提 纲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二、肿瘤的药物治疗   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   四、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五、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一、化疗药物的发展   • 近代肿瘤化疗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   • 50年代通过动物筛选化疗药物发现了5FU、MTX、CTX等,

中空纤维测试法:抗肿瘤药物体内活性筛选

定义中空纤维测试法(HFA)是一种快速的体内分析技术,可用于评估药物的细胞毒性效应,而通过将人体肿瘤细胞封装培养于中空纤维内并植入裸鼠皮下或腹腔,即可以用于评估待测化合物的药效。特性评估潜在抗肿瘤药物的活性可通过多种体内模型,包括异种移植、原位模型和HFA。HFA方法经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改

质谱学会年会大会报告(二)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王勇老师   来自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王勇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应用物理》期刊的相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应用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产生了大量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其知识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分 散在各有关

鸡血藤中黄酮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 要:目的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运用活性跟踪分离思路,优化制备型HSCCC 分离条件,快速分离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ESI-MS、UV、NMR 等)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 方法并结合细胞形态

上海药物所新咪唑类系列化合物研究获进展

  新咪唑类系列化合物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竞康课题组采用组合化学技术合成的一类全新的咪唑并杂环类结构化合物;上海药物所沈竞康课题组、丁健课题组及缪泽鸿课题组合作,先后阐明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靶点、细胞分子机制及构效关系[Invest New Drug. 2010;28(6):715

史大永:从海洋中获取新动能

史大永 课题组合影 覆盖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是一片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壮美辽阔的海洋不仅给予人类宝贵的物资财富,也给了史大永无尽的研究资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史大永的研究“伙伴”正是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洋中充满了古老

史大永:从海洋中获取新动能

史大永 课题组合影■唐凤 仇梦斐 王晨 覆盖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是一片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壮美辽阔的海洋不仅给予人类宝贵的物资财富,也给了史大永无尽的研究资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万人计划&

昆明植物所在小桐子药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小桐子也称麻疯树,在我国的西南和东南部地区大量分布,是一种适合在贫瘠土壤和干旱地区迅速生长的木本植物,是天然的药用植物。小桐子种子大,含油量高,因其可用于大量生产生物柴油而闻名,在非洲、中美洲等地区,栽培和利用小桐子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中国对小桐子能源植物也十分关注和

药物活性测试技术—AlphaScreen

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兴起的新技术——Alpha,是一种基于增强的化学发光的均相免疫技术,已广泛用于各项生物实验的研究,包括应用于药物活性测试。Alpha技术包括AlphaScreen和AlphaLISA技术, 两种方法都使用同一种供体微珠,但使用不同的受体微珠。AlphaScreen技术是基于

番荔枝内酯衍生物等获国家发明专利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吴萍、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番荔枝内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研究有助于抗肿瘤。  据介绍,番荔枝内酯成分是番荔枝科植物特有的一类天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不仅抗肿瘤活性强,其中Bullatacin和Squamocin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别是Taxol的30

药物活性测试技术—AlphaScreen

  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兴起的新技术——Alpha,是一种基于增强的化学发光的均相免疫技术,已广泛用于各项生物实验的研究,包括应用于药物活性测试。Alpha技术包括AlphaScreen和AlphaLISA技术, 两种方法都使用同一种供体微珠,但使用不同的受体微珠。   AlphaScreen技

10位质谱大咖分享技术成果 助力第十届全国有机质谱会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10月20日,由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相关报道:2016年全国有机质谱会在宜昌开幕 共享质谱新技术)。丹麦皇家科学院和丹麦技术科学院两院院士Peter Roepstorff,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

向大海也能要“药”

  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像

从大海取药!阿尔兹海默新型药的关键海藻

  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像

缩氨基硫脲类抗肿瘤化合物研究取得进展

       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活性而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课题组与蒙凌华研究员合作,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稠环类氨基硫脲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

Chem. Soc. Rev.:聚焦金属钌化合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仍是医学界与科学界的棘手问题。金属钌化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电化学、光物理性质,而且能通过引入不同结构的配体形成小分子化合物与纳米材料,因而使该化合物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金属钌还具有多变的价态、较延展的p电

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研究通过验收

  1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吉开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项目(2009CB522300)参加科技部统一组织的项目结题验收会,并顺利通过验收。   会议首先听取了项目首席刘吉开研究员的项目总结报告。在本项目执行

“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的结构和功能”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5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吉开主持完成的“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的结构和功能”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会由云南省科技厅奖励办主持。邀请国内同行专家谭仁祥、张克勤、张国林、张洪彬、张荣平、饶高雄、陈业高、卿晨、钱子刚等组成鉴定委员会。昆明分院科技与教育处处长戴开结、昆明植物所科技合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四)

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 以国立肿瘤研究所(Nationai Cancel Institute  NCI)为代表的美国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55-1985年,以动物移植性肿瘤为基本模型,以动物生命延长率和瘤重抑制率为药物活性的基本评价指标,此阶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海洋生态系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海洋微生物形成了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独特机制,进化出基因型、代谢途径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多样性,蕴藏着大量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十年来,海洋微生物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新源泉。   200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重要方向项目“南海海洋工业微生物的资源开

昆明植物所在茜草科类型环肽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谭宁华研究组在植物环肽领域——茜草科类型环肽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茜草科类型环肽(Rubiaceae-type cyclopeptides, RAs)是指一

昆明植物所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研究组发现的天然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其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在抗肿瘤和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表明毛萼乙素的作用机制包括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通路,如MAPK、P53等信号通路,

广州生物院抗肿瘤天然产物合作研究取得进展

  番荔枝内酯是从番荔枝科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很强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被誉为“明日抗癌之星”。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以及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吸引了众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其中。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蒋晟研究员、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和动物研究所周光飚研究员通过合理药物设计,以廉价易得的乙二醇以及系

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三)

3.4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了将鱼类基因内含子作为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应用SSCP和定序的方法研究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几种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了南美白对虾消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利用寄生性原生动物和有毒甲藻基因组DNA的间隔区序列作标记检测环境水体中这些病原生物的污染程度,应用18S和5

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一类新型FGFR1小分子抑制剂

上海药物所FGFR1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钱旭红、徐玉芳课题组合作,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类新型的基于苊并[1,2-b]吡咯母体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分子水平研究结果显示

上海药物所抗微观蛋白聚集研究取得进展

  微管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是以纺锤体的形式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因此,破坏肿瘤细胞内的微管蛋白聚集与解聚,能够明显的影响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果。由于微管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微管成为比较理想的抗肿瘤药物

中科院《PNAS》获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jacking a hydroxyethyl unit from a central metabolic ketose into a nonribosomal peptide assembly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