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因治疗药物递送之腺相关病毒(AAV)

2012年,首个基因治疗药物Glybera获欧盟批准,该药物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用于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LPLD)成人患者的治疗。 去年,FDA批准的第一个体内基因疗法是Luxturna,同样使用AAV作为递送载体,它被施用于眼睛以治疗罕见的遗传性失明。 AAV是一种约26nm大小的无包膜病毒,其衣壳具有二十面体构型,属于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它的生产需要与辅助病毒(腺病毒或疱疹病毒)进行共感染以便复制。与其他病毒载体如腺病毒相比,AAV由于其非致病性、低免疫原性并且血清型众多,成为临床使用的有吸引力的载体。 1965年,AAV首次被发现为腺病毒样本的污染物。但许多病毒学家认为研究它们是浪费时间,因为它们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这一事实后来成为基因治疗的最大资产(使其不太可能引起极端的免疫反应)。在当时过去的35年里,科学家们只发现了六种AAV变体,尽管它们看起来很安全,但没有一种特别擅长递送基因。 腺病毒相关......阅读全文

变异AAV衣壳蛋白

  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是治疗多种人类疾病基因传递的主要平台。最近在开发临床所需的AAV衣壳、优化基因组设计和利用革命性生物技术方面的进展对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AAV介导的基因替换、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方面的临床和临床上的成功帮助AAV作为理想的治疗载体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腺相关

AAV在肺部的应用

腺相关病毒(AAV)属于依赖病毒属,细小病毒亚科,是一类自然缺陷的单链DNA病毒。野生型AAV基因组约4.7kb,含有rep和cap基因以及两端的ITR序列。尽管人类对AAV易感,但临床还并未发现与AAV相关的疾病。根据AAV衣壳蛋白基因的变异,可将AAV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AAV具有不同

腺相关病毒包装(AAV)介绍

腺相关病毒(AAV)是最初发现的作为腺病毒载体污染物的小型病毒。利用AAV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它的复制能力有限,并且通常不会导致人类疾病。由于这些原因,AAV通常被包含在较低的生物安全水平,并引发相对较低的免疫效应在活生物体内。虽然AAV可以在BSL-1处理,但表达癌基因或毒素的AAV应该在BS

关于AAV选择的条件的介绍

  1. 治疗基因的长度不能过大。AAV的总容量4.7kb,还要包括AAV自身的ITR,启动区和RNA加尾信号;  2. 基因需要持续表达,蛋白可以是分泌型,也可以是非分泌型;  3. 长期表达目的基因,无毒副作用;  4. 不需要目的基因立刻表达;  5. 不需要基因高水平表达;  6. AAV载

知识分享:AAV在肺部的应用

腺相关病毒(AAV)属于依赖病毒属,细小病毒亚科,是一类自然缺陷的单链DNA病毒。野生型AAV基因组约4.7kb,含有rep和cap基因以及两端的ITR序列。尽管人类对AAV易感,但临床还并未发现与AAV相关的疾病。根据AAV衣壳蛋白基因的变异,可将AAV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AAV具有不同

腺相关病毒AAV简介及应用

一、腺相关病毒简介腺相关病毒(Adreno-Associated Virus, AAV)是微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家族的成员之一。这一家族成员是一类微小、无被膜及具有二十面体结构的病毒。病毒颗粒的直径在20~26nm之间,含有大小在4.7~6kb之间的线状单链DNA基因组。它的复制和增

AAV基因治疗的应用研究

  所谓基因治疗,就是把一个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放到病人的细胞中,借此替换缺失和功能异常的基因,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尽管早在1990年美国就批准了基因治疗的方案,但是基因治疗真正在临床获批却少之又少。不过近期的一则新闻,无疑是为致力于医学转化的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5月27日,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

如何精确测定AAV病毒载体空壳率?

重组腺相关病毒(AAV)作为病毒载体,具有安全性好、特异性强、递送效率高等特点,为新的、挽救生命的基因治疗方法带来巨大的希望。但是,虽然电镜等技术可以表征AAV的均一性和聚集状态,但它们没有足够的分辨率来准确定量病毒颗粒的均一性和有效载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是:使用分析型超速离心技术(AUC)表征

AAV病毒包装CRO行业研究报告

基因疗法是广受关注的创新治疗平台,而作为递送基因的有力手段,AAV载体平台的研发也在出现指数型增长。AAV载体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如安全性、长效性、多种血清型等,这都使AAV载体在基因治疗中迅速崛起。本篇行业研究从AAV载体概述、制备与质控、策略与应用、国内外企业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AAV病毒包装C

AAV基因治疗的应用研究(二)

中国科学家在CRISPR/Cas9 与AAV的联合应用方面也不甘人后。比如,2016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刘明耀教授和李大力教授首次证明了通过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复F9基因突变治疗B型血友病的可行性。刘教授的团队发现了B型血友病FIX基因的新型突变Y371D,同时找到小鼠上对应的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