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纳米限域作用助力电催化碳碳偶联

由于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过量开采,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水平持续升高,且已经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CO2过度排放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气温升高,这将对人类未来以及地球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CO2电化学还原技术将清洁能源所产生的可持续电力以化学能的形式进行存储,得到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有望成为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活性、高选择性催化CO2还原制高碳化学品的电催化剂仍有待开发。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曾杰教授、郑婷婷特任副研究员及电子科技大学的夏川教授报道了铜基空心多层纳米结构在CO2电还原催化中的纳米限域作用,并据此设计了高效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C2+产物的电催化剂。 该研究工作中,研究者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得到CO2电还原(CO2RR)中具有不同层数单个空心多层纳米粒子周围的物种分布(图1),由此发现当层数从1-3层增加,C2+产物与C1产物数量的比例也随之增加,表明多层的空心纳米......阅读全文

纳米限域作用助力电催化碳碳偶联

  由于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过量开采,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水平持续升高,且已经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CO2过度排放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气温升高,这将对人类未来以及地球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CO2电化学还原技术将清洁能源所产生的可持续电力以化学能的形式进行存储,得到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饱和碳偶联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32006、51821006、51961135104、21927814)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陆熹研究团队在饱和碳偶联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钴催化对映选择性C(sp3)-C(sp3)偶联(Cobalt-catalysed enantiosel

纳米限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分子在纳米孔道限域环境中扩散和反应显示了非常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理论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模拟。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员带领的“界面和纳米催化”研究组(502组)在自行研制的一套与固体核磁共振仪耦合的动态催化反应系统中,采用激光诱导超极化129Xe技术,首次在模拟催化

碳监测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大背景:  2020年9月22 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在 2030 年前达到顶点,此后便要开始下降。  “碳中和

尺寸不对称偶联策略助力可逆氧电催化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雷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化学蚀刻/原位捕获”合成策略,制备了具有尺寸不对称Co单原子和金属Co纳米粒子组成的独特双壳层碳基纳米盒,并证明这种材料可以适用于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空气阴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化学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批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这是该局批准筹建的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将发挥计量基础支撑保障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市场监管总局介绍,计量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

我国学者《Nature》发文:饱和碳偶联反应助力手性药物的开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32006、51821006、51961135104、21927814)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陆熹研究团队在饱和碳偶联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钴催化对映选择性C(sp3)-C(sp3)偶联(Cobalt-catalysed enantiosel

中性金属羰基化合物中发现碳—碳偶联反应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江凌团队,与复旦大学教授周鸣飞合作,利用基于大连相干光源自主研制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在中性钛羰基化合物中发现了碳—碳偶联反应,突破了人们对激光溅射只能制备同质金属羰基化合物的认知,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金属

弘扬低碳精神 国际碳金奖助力"美丽中国"

  “国际碳金奖”是一项在联合国和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等国际组织的指导下,由世界环保大会颁发的全球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国际性奖励,被誉为“世界低碳环保楷模勋章”。“国际碳金奖”的设立,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传播低碳理念,实践低碳行动,全面提升企业及个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实现推动国际

赋能“双碳” 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甚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也能发挥独特优势。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之下,低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