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RF)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4ku/L或阴性。 散射比浊法<30IU/mL。 乳胶凝集法阴性(或滴度<1:20)。 (注具体参考值请根据各实验室而定。)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慢性肝炎病人及老年人等也增高。......阅读全文

类风湿因子(RF)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4ku/L或阴性。  散射比浊法

类风湿因子(RF)的正常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4ku/L或阴性。  散射比浊法

类风湿因子(RF)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范围:0~20IU/L临床意义:增高:1类风湿关节炎(RA),IgG类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2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3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RA者极少。

类风湿因子(RF)的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慢性肝炎病人及老年人等也增高。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最初由Rose等(1984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发现。RA患者体内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EB病毒的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RF主要为19S的IgM,也有7S的

类风湿因子(RF)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慢性肝炎病人及老年人等也增高。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一般无特殊人群。  检查前禁忌:饮食清淡和控制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饮食。  检查时要求:有时肿块部位会有点僵硬疼痛感!所以检查时要

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目前检验RF的措施和办法有很多,比如: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乳凝集法以及浊度散射比浊法等。胶乳凝集法操作简单,但是仅能检测出IgM型RF,还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凝集;浊度散射比浊法相对准确度和敏感度要显著高于胶乳凝集法,这种检测方法只适用于IgM型的类风湿因子。在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液和血液中可能

类风湿因子(RF)的决定水平

参考值 阴性(1:20以下)胶乳凝集法 决定水平 临床意义及措施    1:80 达到或高于此滴度为RF阳性,此时多种可引起RF阳性的原因均应考虑,如自身免疫病人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中的麻风、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支气管炎等,并应做其他试验加以确诊。 

类风湿因子(RF)的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一般无特殊人群。  检查前禁忌:饮食清淡和控制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饮食。  检查时要求:有时肿块部位会有点僵硬疼痛感!所以检查时要注意配合医生。

类风湿因子(RF)的检查过程

  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分钟,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

类风湿因子(RF)的注意事项及检查过程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一般无特殊人群。  检查前禁忌:饮食清淡和控制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饮食。  检查时要求:有时肿块部位会有点僵硬疼痛感!所以检查时要注意配合医生。  检查过程  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

小鼠类风湿因子(RF)ELISA试剂盒

小鼠类风湿因子(RF)ELISA试剂盒 (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尿液、唾液生物体液内) 原理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 ABC-ELISA法。用抗小鼠 RF 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 RF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小鼠RF,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trept

类风湿因子的特性及临床意义

  特性  类风湿因子多为与抗IgG的Fc段结合的IgM抗体,它们主要和免疫复合物结合而不是单体的IgG,并通过这种和免疫复合物的作用方式促进免疫复合物在血液中的清除,以及在组织中的沉积。类风湿因子在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不得而知,但肾小球肾炎很少并发类风湿关节炎。然而类风湿因子却可以从ICGN中检测到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RF阳性不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及少数正常人体内,尤其是老年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达30%,硬皮病阳性率为27%左右,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以及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并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RF阳性不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及少数正常人体内,尤其是老年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达30%,硬皮病阳性率为27%左右,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以及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并发阻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及参考值

  临床意义  ①类风湿因子含量超过一定效价(1:160)时称为类风湿因子阳性。或者,类风湿因子超出正常值上限(正常  值为0~20单位/毫升),称为类风湿因子高(阳性)[3]。  ②反复测得类风湿因子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性较大,且患者病之霉囊擎篓裟。。%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呈现阳 。

概述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RF阳性不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及少数正常人体内,尤其是老年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达30%,硬皮病阳性率为27%左右,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以及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并

类风湿因子检查的临床意义

常规检测的类风湿因子为IgM型。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表1),其中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最高,达80%左右,如伴类风湿结节和脾肿大等时,阳性率达85%左右,严重病例可超过90%,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清学指标之一。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随下列因素的增多而增强:①滴度较高:持

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此外,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

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此外,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

关于类风湿因子检查的正常值介绍

  正常人血清RF滴度

简述类风湿因子检查的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RA患者血清中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未经治疗的RA病人RF阳性率约为80%,胶乳法滴度常在1∶160以上,正常人中约有1%-4%呈弱阳性反应。  (2)各类Ig中,IgG-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炎症状密切相关;IgA-RF见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①类风湿因子含量超过一定效价(1:160)时称为类风湿因子阳性。或者,类风湿因子超出正常值上限(正常  值为0~20单位/毫升),称为类风湿因子高(阳性)[3]。  ②反复测得类风湿因子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性较大,且患者病之霉囊擎篓裟。。%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呈现阳 。因此,类风湿

B因子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0.10-0.40g/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恶性肿瘤。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类风湿因子测定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中文名称:类风湿因子测定 英文名称与缩写:Rheumatoid Factor (RF) 正常参考值:RF

类风湿因子的定义及特性

  定义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无种属特异性。RF与天然IgG结合能力较差,但易与免疫复合物中的IgG或聚合IgG反应[1]。  特性  类风湿因子多为与抗IgG的Fc段结合的

免疫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的结果比...

免疫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的结果比较分析类风湿因子(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其检测方法很多,国外主要采用免疫比浊法(ITA)、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放射免疫法(RIA)等,国内仍普遍采用乳胶凝集试验(LAT),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

类风湿相关核抗原(rana)抗体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NA抗体检出率和平均滴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其它结缔组织病,在类风湿因子(RF)阳性和阴性的RA患者其RANA抗体的检出率与平均滴度十分接近,这些结果与国内外的结果相近。而EBVCA-IgA,EBVEA-IgG抗体检出率在鼻咽癌(NPC

因子VIII/因子IX促凝活性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因子VIII促凝活性 103%±25.7%;子Ⅸ促凝活性 98.1%±30.4%。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1、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妇女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肝脏疾病。  减少见于  1、因子VIII促凝活性减

B因子溶血活性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83%-121%。  临床意义  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参与的成分为补体C3、C5-C9、P因子、D因子、B因子等,其中任何成分的异常都可引起旁路途径溶血活性的改变。AP-CH50溶血活性显著增高见于某些自身免疫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肿瘤、感染等,降低则见于肝硬化、慢活肝、急性肾炎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