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西藏天文馆开工建设兼具科研科普功能

中新社拉萨6月12日电 (记者 赵朗)西藏天文馆奠基开工仪式12日在拉萨举行,建成后将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馆,也将搭载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 西藏天文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1571.9平方米,其搭载的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已于2020年通过中国科技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专项,并于2021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开始研制工作。 西藏天文馆设计灵感源于陨石,陨石来自宇宙,积聚了各种元素与能量,其体现在建筑立面上,更加凸显天文馆的建筑识别性。项目建设地海拔在3650米左右,周边生态环境良好,污染少,天空纯净。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俊杰介绍,这架望远镜具备如变星监测、双星较差测光及空间目标搜寻等科研功能,并服务于西藏的科......阅读全文

中核集团在西藏首个清洁能源项目开工

资料图:航拍正在建设的光伏电站。 傅建斌 摄    中核集团16日透露,其在西藏首个清洁能源项目——西藏扎囊20兆瓦光伏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在为雪域高原提供高效清洁能源的同时,将在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据悉,扎囊20兆瓦光伏项目是西藏本地市场上

西藏最大的水利工程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记者10日从西藏自治区水利厅获悉,总投资为46.98亿元的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日前在日喀则地区开工建设,这是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工程。  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和日喀则市境内,雅鲁藏布江右岸一级支流夏布曲干流上,由拉洛水利枢纽及申格孜、扯休、曲美、

于淼:做科普影响科研吗

   “你不会网上搜一下啊!”这似乎已成为当代年青人的常用语。  身处网络时代的今天,搜索引擎的确替代了大量的常识性科普,但实际上,科普的潜在受众并没有减少,甚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更加迫切。  比如,打着“养生保健”主题的各类伪科学与阴谋论正侵蚀着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对科技里“技术”层面的关注远远超过对

科研人员做科普为何动力不足

  “我要当网红!”郑永春的开场白引众人大笑。自称“春哥”的他喊出口号:“信春哥,不挂科;信春哥,得永生。”   中科院物理所9楼的科学咖啡馆里人头攒动。每个月都有一个周一的晚上,一群爱好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聚集在这里,品咖啡谈科学。这一天的主讲人是前不久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如何让科研人员热爱“搞科普”?

  上周,笔者参加了一个科普宣传能力建设培训班,一位授课老师谈到,搞好科普有很多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科学家以及科技工作者亲自参与到科普活动去,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搞科普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却步,但这对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妈妈,是热的!” 北科院专场打造科普盛宴

“妈妈,是热的,是热的!”9月17日,北京天文馆二层热闹非凡。一个四五岁孩童跑向妈妈,兴冲冲地分享着刚才的“探索”。原来,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David G. Evans)刚在台上为小观众们演示“什么是化学”的趣味化学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现象,为他们打开

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其实,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果。  6月27日,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环境

全球最大天文馆上海开建

  科技日报上海11月8日电 (金婉霞 记者王春)人马座长什么样子?离我们有多远?宇宙为何是这样子的?以后这些问题或许都可以在上海天文馆找到答案。11月8日,随着第一铲泥放入坑中,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在临港新城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完工。  据悉,上海天文馆建筑方案设计体现了“天体”

上海天文馆迎来开馆一周年 一年73万参观人次

中新网上海7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17日迎来开馆一周年。一年来,上海天文馆共接待参观者73万人次,成为上海的“网红”科普场馆。 上海天文馆坐落于距离上海市中心1个多小时车程的临港滴水湖畔,于2021年7月17日开馆,当年7月18日正式

科技日报:优秀科研论文皆应附带科普文章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的科研论文应该成为媒体采写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而现实情况是,阅读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论文的记者并不多见,这一方面体现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传尚有改善的空间,因为科研成果的发表不应该成为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科学传播的起点,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