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科研成果宣传要把握“分寸”

“科研人员要有分寸地传播成果,过度宣传会让社会过分期待,若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将造成社会对科学家和科学的不信任。”面对科研界的宣传“浮夸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直指“夸大宣传”的不良后果。 以特定方式包装、剪裁科研成果并夸大宣传,这种“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近年来越发频繁地出现。究竟什么样的成果是真正的“重大”“重磅”成果?哪些表述应谨慎使用?蒲慕明在受访时给出了建议和思考。 有热情 但要有分寸 从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大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 蒲慕明以癌症治疗为例指出,多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某种癌症找到了解决方案,将正在研发的药物描述为可治疗某种癌症,但事实上,多数癌症迄今还不能真正被治疗。 “让社会产生过度期望,将使大众对科学家和科学发展失望,甚至形成‘科学家讲话不可靠’的印象。而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夸大个人成果是重要因素。”蒲慕明说。 ......阅读全文

蒲慕明院士最新PNAS文章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Axon position within the corpus callosum det

蒲慕明院士发布PNAS新文章

  来自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内侧前额叶皮质相位性多巴胺释放(Phasic dopamine release)促进了刺激辨别。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

著名学者蒲慕明最新PNAS文章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美国乔治亚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Priming with real motion biases visual corti

蒲慕明院士:大脑由经验重新塑造

  6月14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作了题为《大脑的可塑性》的专题报告。他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影像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和组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概述了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进展,赢得会场一阵阵掌声。  蒲慕明介绍,20世纪现代生物学的高速进展

“中国脑”计划如何再出发?蒲慕明发声

“2022年,‘中国脑’要再出发!”2021年末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向上海科技表示:“如果要再加一个词的话,那就是——反思,再出发!”蒲慕明说:“基础研究的终极目标,除了对自然界外在宇宙的研究,还有对人类内在宇宙,也就是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人脑拥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

蒲慕明院士发表Nature综述解析关键因子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他发表了题为“Neurotrophin regulation of neural circuit development and funct

孙学军:蒲慕明院士评论大脑研究计划

  美国和欧盟分别于2013年分别公布了大型脑科学计划,提出发展创新性的神经科学技术的新举措。最近,美国NIH工作组对美国脑研究计划项目进行了细化,提出经过10年投入45亿美元的研究建议。  大型脑科学计划的启动,说明很多政府已将人脑研究提高到国家议程的层面。全球共同推进对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蒲慕明小组发现泛素连接酶修饰途径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elen Wills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蛋白泛素化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调控的新机制,有助于解释细胞功能蛋白选择性降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其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蒲慕明院士首次透露中国“脑计划”研究细节

  6月28日在沪举行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蒲慕明院士首次透露了中国“脑计划”的部分研究细节,早期干预精神疾病将成为主要内容。业内分析认为,人脑工程概念有望受益。  报道称,加速脑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美国和欧盟于

蒲慕明:人类大脑冷冻复活仍是天方夜谭

  一个哺乳动物的大脑被从低温冷藏箱中首次以近乎完美的状态解冻。此项突破是利用一个家兔大脑实现的,从而使人类朝着复活被冷冻的人类大脑迈出了微小但却更近的一步。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低温生物学》杂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冷冻一些组织挽救生命已成为现实。那么,作为统领身体运行的“指挥所”,人类的大

吴仲义蒲慕明再次呼吁及时公开共享数据

   截至2020年2月10日,共有55条2019-nCoV的病毒基因组可公开获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获取的31份测序数据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仅有1例来自于美国)。然而1月22日以后,余下的24份数据一律源于境外,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等。  国内学术界对于所谓“高影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2016年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育成有生命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2016年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育成有生

逆生长的,是一颗对科学的初心

  几天前,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格鲁伯奖授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消息传来,这位国际公认的顶尖科学家正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蹲点”,作为“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思考的是,如何把脑科学与智能技

科技部部长万钢调研上海生科院神经所

  7月13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副部长李萌等调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所。万钢和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建设实施情况和国家脑计划总体部署设想进行了深度讨论。  蒲慕明向万钢一行介绍了中科院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同时围绕组织架构、团队组建、基地建设、

蒲慕明院士首次直播在线开讲-为年轻学子送上精神大餐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首次开设视频直播课程,课程持续2小时,为“延期开学”的年轻学子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近期,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响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市教委关于“延期开学”的要求,以“停课不停学”为目标,推出

蒲慕明获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

  美国时间6月7日,Gruber基金会宣布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将授予世界知名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生物学荣誉教授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据悉,该奖项将于11月13号在

蒲慕明小组揭示恐惧记忆相关突触特异性变化机制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研究组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杏仁核-皮层突触特异性变化》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在听觉恐惧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侧杏仁核-听觉皮层投射通路,并发现该通路在听觉恐惧学习后会发生特异性的突触连接重构。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双色双光子成像技术发现

周忠和蒲慕明:伦理建设应与科学发展齐头并进

  随着中国学术论文数量快速上涨,学术不端事件也逐渐增加,生物医学领域尤甚。最轰动的一起发生在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大部分理由是同行评审环节作假。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该事件作出严厉回应:对于此次事件涉及的所有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只要参与了学术造假,都将采取严厉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工作是最大贡献

“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去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2017年对于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二是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

兼顾科研成果创造与经营

   在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下,科研是数据驱动的科研,“数字化的数据本身成为科研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科研教育机构和图书馆都已将数字资源作为文献情报采集、存储、服务的主流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长期有效利用,日益成为国际上关注的战略问题,但我国科学界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评价科研成果要注重“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与类型越来越多、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科研水平进行评价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高等教育强国科研评价的经验与教训,提高我国科研评价的水平,更好地推动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   英国有着较长的专门对高等教育机构科研进行评价的历

如何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

前几天在微信群聊到国内外科技成果经常以论文、专利等形式沉睡,可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智力资源;要不要考虑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推送、撮合与交流的平台。李宁老师马上指出武夷山老师早就对此有过探索;没想到今天打开科学网刚巧就看到了武夷山老师最新博文提到这个话题:《我1984年的文章----国

交大科研成果,再登Science

近日,交大王如竹、钱小石研究成果先后在Science上发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如竹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cooling with water generation”的Perspective前瞻性文章。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博士后Primož Poredoš为论文

关于肌肽的科研成果介绍

  根据2017年发表的科学文章,“肌肽具有抗炎、抗糖化、抗氧化和螯合作用,可作为一种非处方食品补充剂,在预防和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等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2016年发布的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对30名超重或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补充肌肽的影响。一半的受试者每天服

沈平平蒲慕明施一公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厄温·内尔先生和求是基金会顾问何大一先生为2010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沈平平、蒲慕明和施一公颁奖。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11月1日上午在福州开幕。开幕式上,2010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揭晓,能源专家沈平平、生物学家蒲

蒲慕明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演讲谈“科学研究的ABC”

  5月12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蒲慕明先生来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参加学术沙龙活动,并作主题为“科学研究的ABC”的演讲,与广大科研人员和同学们交流互动,分享关于科研的心路历程。  “上次我到生物物理所还是1980年,一晃已经是

2700余项科研成果下周武汉“相亲”

新华网武汉9月20日电 (记者 皮曙初)一场别开生面的产学研“相亲大会”将于下周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8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700多项科研成果和个人专利将与企业见面,寻求从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 记者从湖北省经济委员会了解到,由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湖

科研成果“井喷期”的“幕后推手”

   体细胞克隆猴、超导拓扑表面态、光量子计算机、万米深渊科考、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近段时期以来,中科院的重大原创成果层出不穷,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国际高度关注。  因为这些突出表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近年来的重大成果产出进

量子火了,科研成果如何落地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