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千年热带火山爆发使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减少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有“亚洲水塔”之称。高原夏季降水总量约占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补给来源。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水资源分布,也会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作用,并对北半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火山爆发是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子,喷发后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影响水循环,在过去千年气候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过去千年中热带火山爆发对青藏高原降水的影响及其物理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左萌等,基于多套观测资料、过去千年重建降水数据和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揭示了热带火山爆发后高原夏季降水的响应及其物理机制。该工作于9月19日发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研究发现,观测、重建和模式模拟均揭示出热带火山爆发后青藏高原南部夏季降水会显著减少(图1)。进一步基于水汽收支......阅读全文

过去千年热带火山爆发使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减少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有“亚洲水塔”之称。高原夏季降水总量约占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补给来源。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水资源分布,也会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作用,并对北半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火山爆发是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

青藏高原从“谷地”到“世界屋脊”-的秘密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实还发育了一个低海拔的温热的“谷地”。 从“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过程又对今天的青藏高原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开的谜题。 历时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

4100万年前印度季风增强和扩张的古地理控制研究获进展

  亚洲季风自热带印度大陆延伸到温带东亚,是地球上独特的、强大的径向大气环流系统。印度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要水汽来源(图1),对亚洲季风的变化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印度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驱动机制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于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亚洲季风变化趋势、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

  全球季风区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季风的异常活动伴随出现的洪涝和干旱事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火山活动作为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够通过喷发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减弱全球水循环。因此理解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厄尔尼诺影响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大气水循环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均有重要影响。降水再循环率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指标,意为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然而,前人对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气候态量值方面,而对其年际变化机理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温度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响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世纪80和90年代加剧变暖导致高原返青期提前达15-18天,约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继续快速升温,区域平均返青期却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较早研究推测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减少引起水分不足,导致返青期

我国学者证实火山爆发使全球干旱区显著变湿

  全球干旱区占陆地面积的41%,全球38%以上的人口居住于此。作为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理解干旱区对辐射强迫的响应具有重要科学和社会意义。前人研究集中于人为外强迫(如温室气体,人为气溶胶等)对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对自然外强迫的影响关注较少。火山爆发作为自然外强迫中引起大幅度辐射强

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制被揭示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气候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准确地理解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是揭示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气候意义的基础。随着对西风和季风两大环流对青藏高原水汽传输认识的逐步深入,急切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其对青藏高原降水和冰芯稳定同位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

北大西洋涛动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

  来自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北大西洋涛动是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重要因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冰川冻土》杂志上。    该所研究员段克勤介绍说,降水是青藏高原水分循环最重要的因素,其多寡不仅直接决定着长江、黄河上游的径流,而且对当地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37.shtm

大气所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响应研究获进展

  火山喷发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缪家鹏、副研究员王涛等科研人员,结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响应。研究发现,热带强火山喷发后的一年里,太平洋沃克环流显著减弱。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

降水对青藏高原污染物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赵纯揭示了降水对青藏高原污染物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以Southern Himalayas rainfall as a key driver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monsoon aerosols over the Tibet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启动

6月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牵头的“2022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式启动。该试验服务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亚洲水塔,它孕育了黄河、长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是亚洲数以10

青藏高原发现首例非俯冲成因玻安岩系火山岩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研究员史仁灯等在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区发现首例非俯冲成因玻安岩系火山岩,为探讨大洋俯冲及陆-陆碰撞造山提供新视角。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岩石学》。 玻安岩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榄石、辉石斑晶和高镁、高硅、低钛地球化学特征的安山岩。最早在18世纪,被发现于西太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今年夏天是中国式的

  瞭望东方周刊9月7日报道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

大气所关于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响应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题为“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季节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创新性提出全球变暖下热带降水的变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气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来海温增长的分布型共同决定的,这是全球变化动力学理论的重要进展。

季节降水变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研究获进展

  IPCC评估报告以及全球气候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亚热带地区季节降水变化日趋严峻,干季降水减少,湿季降水增加,年降水量变化不显著。降水格局的变化将影响土壤氮矿化速率,N2O排放以及植物对氮的吸收。亚热带森林土壤是无机氮淋溶和N2O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了解该地区土壤氮循环对季节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其内在

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还生长热带棕榈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根据对这一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该成果于北京时间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该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时发现的。科考队在藏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形成及隆升历史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综合研究,定量恢复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万年至2900万年前的隆升和消亡过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对地表圈层环境的巨大影响的开始。该成果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我国揭示模式对急流模拟偏差与东亚夏季降水预估的关系

  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得到大家共识的事实,但全球变暖下区域气候如何响应却仍然并不清楚。从目前多个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来看,由于全球温度升高,模式预估的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将有所增加;但各个模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特征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

琥珀证明青藏高原4000万年前是热带雨林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4000万年前什么样?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西藏产的琥珀化石,研究表明4000万年前的西藏中部就如同今天的西双版纳,温暖潮湿,处处是高大龙脑香科植物。  该所博士研究生王贺等人在张海春研究员、李建国研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后续影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简称PETM)发生在距今约56 Ma前,是早新生代的一次极端碳循环扰动和全球快速变暖事件,主要表现为快速大幅度的碳同位素负漂(-2‰~-7‰)、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升高和全球快速增温(5~8℃),同时伴有水

青藏高原西部花粉记录揭示晚全新世亚洲季风移动路径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储存了地球上除两极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资源,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近年来,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来源及影响因子等问题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以及西昆仑发育有许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尔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漠

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生长开展了深入研究,深化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认知,但关于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演化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青藏高原“长高”如何影响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最为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生态系统影响的了解,但是关于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演化还存在许多争议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

青藏高原“长高”如何影响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最为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生态系统影响的了解,但是关于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演化还存在许多争议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

印度夏季风减弱下南亚植被生长变化及其机制

   印度夏季风是南亚植被生长主要的水热来源,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影响,印度夏季风强度呈下降趋势,南亚地区作为热带生态系统一部分并广泛分布了大面积农作物,其植被生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过去30年南亚植被生长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

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造就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左凌仁摄)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对东亚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东亚新生代气候和生物演变的研究,就离不开讨论青藏高原的生长。前人的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以及亚洲冬季风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密切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异化的,不同地块的隆升对气候